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和射频消融治疗不同大小子宫肌瘤疗效。方法将本院中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数据整理后进行分析,根据实验要求挑选出68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其就诊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单数为实验组,双数为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HIFU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治疗。根据患者的子宫肌瘤完全消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当肿瘤直径小于4cm时,两组的子宫肌瘤完全消融率无显著差异,而在直径4-6cm的肌瘤中,实验组患者的子宫肌瘤完全消融率高于对照组,虽然针对6-8cm的肌瘤,两组患者的消融率均有所降低,但实验组完全消融率同样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和HIFU针对直径<4cm的肌瘤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直径超过6cm时,射频消融的效果明显更优,所以建议较小的肌瘤采用HIFU进行治疗,较大的肌瘤采用射频消融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中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间收治的66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实验,采用双盲法进行分组,分别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中各包含3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PSQI评分的变化。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PSQI评分无明显差异,而治疗后的实验组VAS评分和PSQI评分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和药物治疗相联合,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的药物治疗,能够对其症状有所缓解,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的PHN患者102例,年龄(69.7±9.4)岁,男42例,女60例。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T0)及术后1 d(T1)、3个月(T2)、6个月(T3)、9个月(T4)和12 个月(T5)时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满意度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等。结果PHN患者在T0、T1、T2、T3、T4、T5时间点的NRS评分M(Q1,Q3)分别为6(6,7)、2(2,3)、3(2,4)、3(2、4)、2(1,4)、2(1,4)分,PSQI评分M(Q1,Q3)分别为14(13,16)、4(3,6)、6(4,8)、5(4,6)、4(2,8)、4(2,9)分;与T0相比,术后T1~T5各时间点的NRS和PSQI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患者术后1年总有效率为71.6%(73/102),满意度为8(5,9)分,复发率为14.7%(15/102),复发时间为(7.5±0.8)个月。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麻木,发生率为86.0%(88/102),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麻木程度逐渐减轻。结论CT引导下脊神经后根射频消融术治疗PHN有效率较高,复发率较低,安全性较好,可能是治疗PHN的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在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RG-PRF)治疗中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63例接受DRG-PRF术的胸段PHN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2)。试验组利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背根神经节穿刺,对照组接受常规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穿刺。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3次穿刺发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4.9%(79/93),高于对照组的30.2%(29/96)(P<0.001);试验组≥3次穿刺发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分别为4.3%(4/93)、1(1,1)次、2.9(2.8,3.0)min,均低于对照组的21.9%(21/96)、2(1,3)次、9.0(4.5,12.9)min(P<0.01);两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有1例刺破胸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误入椎管、血肿、脊髓损伤、肢体运动障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是引导PHN患者行DRG-PRF治疗的有效手段,可显著提升DRG-PRF手术效率,但对手术效果并无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分析 2019年3至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的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测量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均>50 mmHg(1 mmHg=0.133 kPa),且药物控制效果不佳,经腔内超声重建相关结构后,应用盐水灌注压力导管在超声指导下放电消融。本研究共纳入HOCM患者9例,其中男6例,平均年龄(51.7±12.2)岁,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间隔射频消融术,手术时间为(152.2±31.9)min,放电时间(838.4±227.3)s;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复测LVOTG较术前有所下降(P=0.001),且均<50 mmHg;所有患者术后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消失,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过程中患者LVOTG保持稳定。本研究发现心腔内超声指导的室间隔射频消融可安全有效地降低HOCM患者的LVOTG,并可产生较持久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多电极立体交叉射频热凝毁损(RF-TC)治疗药物难治性岛叶癫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采用SEEG引导下立体交叉RF-TC治疗的7例药物难治性岛叶癫痫患者。依据症状学、头皮脑电图及影像学资料等术前评估考虑致痫灶位于岛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岛叶电极行立体交叉RF-TC治疗。术后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采用Engel分级进行预后评估,并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7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进行随访,截止至末次随访,4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消失(Engel ⅠA级),2例患者术后稀少简单部分发作(Engel ⅠB级),1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频率减少75%(Engel ⅢA级)。术后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右侧下肢感觉减退,右侧上肢肌力减退、言语不清及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结论SEEG引导的立体交叉RF-TC治疗是对药物难治性岛叶癫痫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该技术可作为开放性致痫区切除手术的一种补充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治疗的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1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冲射频组(A组,n=68)和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组(B组,n=42)。A组男40例,女28例,年龄(71.9±9.9)岁;B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6.3±16.9)岁。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前(T0)及术后 1 d(T1)、3 d(T2)、1周(T3)、1个月(T4)、2个月(T5)及3个月(T6)时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辅助性使用加巴喷丁的剂量、有临床意义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在T0、T1、T2、T3、T4、T5、T6各时间点的NRS评分M(Q1,Q3)分别为6(6,6)、2(2,2)、3(3,4)、3(2,3)、2(2,3)、2(1,3)、1(0,2)分,B组患者分别为6(6,6)、2(1,2)、3(3,4)、3(2,3)、2(2,3)、2(1,3)、1(0,2)分;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NRS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A组相比,B组在T3、T4、T5、T6时间点的NRS评分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在T0、T4、T5、T6各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M(Q1,Q3)分别为0.6(0.6,0.6)、0.3(0.3,0.6)、0.3(0.0,0.3)、0.0(0.0,0.3)mg/d,B组患者分别为0.6(0.6,0.6)、0.3(0.2,0.3)、0.0(0.0,0.3)、0.0(0.0,0.0)mg/d;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A组相比,B组在T4、T5、T6时间点的加巴喷丁服用剂量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有临床意义的PHN的发生率分别为25.0%(17/68)和7.1%(3/4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气胸、脊髓损伤、血肿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臭氧注射治疗颈部及上肢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更加安全有效,可降低有临床意义的PHN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