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7 个结果
  • 简介:福州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成立于1983年。现有机关事业编制11名。全市各县(市)区设有水土保持办公室.各多镇均配有专(兼)职水土保持监督员。全市共有水土保持干部136名。

  • 标签: 福州市 福建 水土保持 水土资源 生态环境
  • 简介:小流域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基本单元,开展小流域划分并确定其防治方向对县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国家级重点治理区沂源县为对象,通过遥感调查、模型计算、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掌握区域现状和水土保持需求,以小流域为单元,提出县域水土保持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结果如下:1)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765.99km~2,占46.83%,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南部、西南部以及东北部等区域;2)全县划分小流域68条,平均面积为24.06km~2,沟道密度1.87~2.99km/km~2,45%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高于50%;3)根据小流域特征和水土保持需求,全县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分区,提出了"三带三片"重点布局;4)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1条,以封禁治理为主,占55%;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47条,其中东北部以封禁治理为主(45%),东南部以经济林果为主(60%),西南部以封禁治理(35%)和梯田工程(30%)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县级水土保持布局和措施配置研究,可为县域尺度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保持规划布局 预防保护 综合治理 措施配置
  • 简介:果农间作是晋西黄土区农林复合主要模式之.采用定位监测方法,以4、6和8年生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其对大豆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着距离果树距离增大而增高;2)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8年生间作系统>4年生间作系统>6年生间作系统,8年生间作系统比4年生间作系统高3.13%,比6年生间作系统高10.38%;3)随着树龄增长,间作大豆平均株高、生物量和产量均逐渐减小,其中8年生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受影响最严重.随着果树树龄增长,建议增加果农界面的距离或适时停止复合经营.

  • 标签: 不同树龄 果农间作系统 土壤水分 晋西黄土区
  • 简介:通过研究金安桥水电站废弃渣场种子库和周边群落种子库以及渣场地面和周边群落地面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周边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面植物物种丰富度大于渣场,从地面与种子库物种组成分析得出,渣场植被恢复正处于由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渡阶段;②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30,33)及数量(186,1962),渣场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10,12)及数量(35,1784);③由于植物种子寿命短,加之土壤环境差,导致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相似度(0.09)和渣场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相似度(0)差异性大。

  • 标签: 水电站 土壤种子库 地面植被 组成
  • 简介:山美水库是泉州市区和沿海县(市)重要水源地,维护库区生态安全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指出水土保持是维护库区生态安全需要,并针对库区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和危害,提出相应防治对策,以期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地表覆盖,把绿色留住,使生态秩序走向良性循环,让百姓能喝上更安全、更好水。

  • 标签: 重要水源地 水土保持 对策 山美水库
  • 简介:研究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有助于从微观角度理解土壤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南方红壤退化地实施人工恢复30年后,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PB)、木荷+马尾松混交林(SP)和阔叶林(BF)3种典型林分在0~60cm土层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恢复林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质量分数,以>2mm粒径所占比例最大(均在60%以上),而在水稳性团聚体中,以<0.05mm粒径占优势。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顺序依次为BF(53.38%c~84.27%〇>SP(52.22%c~70.86%〇>PB(22.70%C~47郾83%〇。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PB最髙,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粒径)有机碳质量分数总体髙于相应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而微团聚体(<0.25mm粒径)则低于后者,说明有机碳对于大团聚体形成和水稳性具有积极作用。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与总有机碳相关关系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增加,对总有机碳积累具有正面影响。保留密度大、灌木(草)层盖度髙马尾松与阔叶复层林土壤团聚体数量和质量更髙;因此,在红壤侵蚀退化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增加林下灌草覆盖等措施,增加有机碳输人,促进团聚体形成和稳定,从而加速了退化土地土壤结构改善和功能恢复。该研究可为南方严重红壤退化地生态恢复中林分类型选择和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人工恢复林 机械稳定性团聚体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 红壤
  • 简介:以强干扰马尾松林为对照,不同生态修复类型(封育、开挖竹节沟、开挖竹节沟+带状种草)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修复类型土壤侵蚀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实施生态修复措施马尾松林分土壤侵蚀强度明显降低,封育马尾松林、竹节沟马尾松林和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土壤侵蚀强度分别比对照低2332t/hm2·a,2414t/hm2·a和2456t/hm2·a。种草竹节沟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封育林土壤水分渗透速率最高,两者均能减小水流对土壤冲刷作用,对水分涵养效果显著,而竹节沟马尾松林能够增加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总体来看,通过开挖竹节沟和种植灌草等措施对于防治红壤区严重土壤侵蚀具有明显效果。

  • 标签: 红壤侵蚀 生态修复 土壤侵蚀控制
  • 简介:为探讨刺槐生长对当地地带性植被生长影响,2006年8—9月对位于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安塞县纸坊沟流域不同林龄刺槐林下植被进行群落调查,分析林下植被物种组成、水分生态型和生活型谱特征。刺槐林下植被演替具有与撂荒地自然演替类似的进程,与撂荒演替不同是,阳生性白羊草在刺槐林下始终未形成优势种群。尽管刺槐生长过度消耗土壤水分,土壤旱化趋势明显,植被却由旱生型向中生型转变,从物种组成角度看并没有明显旱生倾向。随着刺槐林龄增加,林下植被逐渐形成2个明显层片,即以多年生半灌木蒿类为主地上芽植物层片和以多年生丛生性禾草为主地面芽植物层片。结果表明,刺槐生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林下植被自然演替进程,选择刺槐作为本区域植被恢复先锋树种是可行

  • 标签: 刺槐 群落结构 水分生态类型 生活型 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
  • 简介:为了解黑龙江省东部山地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水质影响,试验用多参数水质监测仪和原子吸收法对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和地表径流中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K、Na、Ca、Mg、Cu、Zn、Mn和Fe等水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大气降水、穿透水、树干径流和地表径流pH值变化都不甚明显,变异系数都较低.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溶解氧含量降低,浊度和电导率明显增加,氧化还原电位逐渐降低,Na、Ca和Mg离子总平均浓度逐渐升高.穿透水和树干径流中K、Ca元素淋溶量明显高于其他元素,且树干径流各元素净淋溶和淋溶系数均高于穿透水.地表径流对水质酸化有缓冲作用.

  • 标签: 兴安落叶松 人工林 大气降水 穿透水 树干径流 地表径流
  • 简介:为研究坡面生物措施减蚀作用,利用试验土槽和放水冲刷方法,探讨不同流量、覆盖度条件下坡面流水力学参数特征,以及草被拦沙效应。结果表明,有草被覆盖坡面薄层流流态基本上呈过渡流和紊流;坡面流弗劳德数与雷诺数分别为0.27~2.04和326~1538,阻力系数为8.30~16.29,且随着流量增加,草被覆盖度对这些参数影响减弱;与裸坡相比,30%和70%覆盖度坡面水流平均流速降低25%和47%,草被具有显著减沙效应,但随着流量加大,草被对坡面流阻滞作用呈下降趋势。

  • 标签: 草被覆盖度 坡面流 水力学参数 减沙效应
  • 简介:为给修建土壤固化剂集流面的施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密度和含水率影响固化土强度规律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密度对固化土强度影响大于含水率;随着密度增大,固化土强度呈直线上升;在同密度下含水率在最优含水率80%±5%范围内时,固化土强度达到最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议尽可能增加固化土密度,压实度控制至少超过0.94;混合料含水率控制在最优含水率80%~90%之间。

  • 标签: 土壤固化剂 固化土 无侧限抗压强度 集流面 含水率 土壤密度
  • 简介:对柳杉湿地松混交林、柳杉火力楠混交林、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混交林与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相比具有较大林分生物量和较合理林分结构,可以把柳杉与湿地松、火力楠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 标签: 柳杉 湿地松 火力楠 混交林
  • 简介:为建立稳定、高效的人工植物群落,必须对厚层客土喷播技术中植物选择与植物群落目标进行科学的确定。认为植物群落目标的设定应以遵循保证坡面稳定性前提,实现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并且维护管理量小等原则。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生态稳定性以及影响因素,认为植物选择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并按照恢复目标合理确定初期密度。坡面自身稳定性以及客土喷播层质量,也是影响恢复植物群落能否顺利向设定目标群落方向演替重要因素。

  • 标签: 护坡技术 厚层客土喷播技术 植物群落 植物配置
  • 简介:运用径流小区法研究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不同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均径流量大小顺序为裸露地〉柑橘园〉锥栗林〉杉木林,年均土壤流失量大小顺序为裸露地〉锥栗林〉柑橘园〉杉木林;2)降雨强度对土壤流失量影响高于对径流量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及土壤流失量与各降雨强度指标呈显著性幂函数关系,但各指标的拟合相关程度不同;3)裸露地(对照)土壤流失量与I10相关性最高,锥栗林土壤流失量与I30和I60相关性最好,柑橘园土壤流失量与I30相关性最好,而杉木林土壤流失量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极弱;4)裸露地、锥栗林和柑橘园径流量与I60和I30相关性较好,杉木林径流量与降雨强度相关性极弱;5)各土地利用方式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与Iave相关性均很弱。

  • 标签: 水土流失 降雨强度 土地利用方式 闽北
  • 简介:为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对区域土壤侵蚀影响,运用3S技术手段,研究鲁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及4种生态修复措施下土壤侵蚀强度与面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区域土壤侵蚀状况明显改善;各种生态修复措施都具有明显降低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减少土壤侵蚀面积作用;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类型防治土壤侵蚀作用最大是残疏林补植,其他依次为经济林退耕、荒坡造林和有林地封禁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科学评价生态修复工程效益和合理确定生态修复措施类型提供参考。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修复 土壤侵蚀 鲁中山区
  • 简介:采用光合作用光响应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栾树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探讨不同光响应模型对栾树适用性及栾树光合特性对土壤水分和光照强度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3个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栾树光合光响应过程,其中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拟合在光抑制条件下光响应过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要优于直角双曲线模型;2)栾树对土壤水分和光照强度适宜范围较广,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1.5%~93.3%范围内,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均相对较高,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在600~2000μmol/(m2.s)范围内,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能获得较高水平。

  • 标签: 栾树 土壤水分 光合作用光响应 光响应模型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 简介:采用计算分形维数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草原带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植被恢复初期,土壤〉10mm粒级团聚体含量在0~20和20—40cm层次均较高,含量为331.4~525.6g/kg。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10—7、7~5、5~3、3~2、2—1mm粒级团聚体绝对含量下降差异不明显。1~0.5、0.5-0.25和〈0.25mm小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在植被恢复初期(7a)较高。2)随着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土壤〉5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相对下降很快,恢复7a之后,大粒级土壤团聚体表现为上层含量比下层含量低趋势。相对于干筛结果而言,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分布更为均匀、稳定,恢复7a之后土壤〉0.25mm团聚体含量占到40%~50%,而〉5mm土壤团聚体则占10%~23%。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由大团块向小颗粒土壤团聚体转换,粒径分布更为均匀,土壤结构逐渐改善。3)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表层2.75~2.86,表下层2.77—2.89,变化范围小,20~40cm土层分形维数大于0~20cm,恢复植被可使土壤分形维数降低,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 标签: 土壤团聚体 分形维数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 简介:为了研究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间关系,以侧柏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人工控制土壤水分,设置4个水分梯度(正常供水、轻度水分胁迫、中度水分胁迫、重度水分胁迫),测定其叶温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叶温和非光化学淬灭升高;初始荧光F0总体上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而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最大原初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均表现为下降.参数日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和非光化学淬灭日变化曲线为凹形,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凸形.可知干旱胁迫导致PSⅡ电子传递效率降低,降低了光能利用率,影响其光合作用.

  • 标签: 侧柏 叶温 叶绿素荧光 水分胁迫
  • 简介:利用长汀县2000年和2016年LandsatTM影像土地利用类型解译结果,用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法分析长汀县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并重点分析耕地、林地和园地在不同高程、坡度上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6年,林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地大量减少,园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主要转变为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耕地主要转变为林地和园地。未利用地和耕地转变速率最快。随着海拔升高,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在800~1000m高程带变化较大;耕地和园地面积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主要分布在小于600m区域。林地在6~15°内面积增加最多;耕地在15~25°坡度范围内变化最大;园地在高海拔和高坡度地区出现面积增加趋势,需加强对山地开发监督。

  • 标签: 土地利用类型 空间分布 高程 坡度 长汀县
  • 简介: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走出了条水土保持产业化开发新路,截至2005年底,丰村小流域完成营造水土保持林156.9hm^2(含补植127.5hm^2),保土耕作45.4hm^2,封禁治理1027.6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4km^2,治理程度达83.44%,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1678t/km^2.a降低到500t/km^2.a,小流域水保措施蓄水能力71.07万m^2/a,拦泥沙能力达3.55万t/a,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草覆盖率达81.04%。主要做法是:成立机构、落实专人专管,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制定措施,全面开展综合治理。

  • 标签: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 建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