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利用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RFLP)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HPLC)筛选和鉴定脑胶质瘤易感基因--切除修复鼠缺陷交叉互补基因2(ERCC2)的单核苷酸多态(SNPs).方法应用PCR扩增179例胶质瘤病人肿瘤及血液标本和44例正常对照组血液标本ERCC2基因第23外显子及其邻近的部分内含子序列,采用限制酶切及DHPLC技术对扩增片段进行基因变异检测,直接测序不同类型的PCR片段,并与参考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此片段中验证了个已知白种人存在的SNP位点.结论黄种人亦存在rs13181,并影响蛋白编码;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病有关联.DHPLC相对于RFLP来说是种高效、经济、简便、可靠的SNPs筛选方法.

  • 标签: 多态性 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 色谱法 液相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神经胶质瘤 基因型
  • 简介: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青海仁济医院共同协办的第届全国脊柱神经外科大会,拟定于2011年8月11—1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周定标和凌锋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菅凤增教授任大会秘书长。届时将邀请国内神经外科知名专家,以及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的专家作专题报告。

  • 标签: 神经外科 征文通知 脊柱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医师协会 仁济医院
  • 简介:患者男性,59岁。因突发双侧下肢无力、麻木8h,于2008年10月9日入我院治疗。患者于入院前8h,劳动中突发腰部剧烈酸痛并向腹部放射,呈束带感,大汗淋漓,双侧下肢麻木、疼痛、无力,不能站立行走,小便困难、尿潴留,大便未解。至当地医院就诊,腰椎X线检查未见异常,建议转诊,遂急诊转入我院。患者既往有游走大关节酸痛10余年,劳力性气短,不能耐受重体力活动,反复活动后出现气短、胸闷、心悸、双侧下肢浮肿等症状,诊断为“风湿心脏病”,不规则服药(具体不详)。

  • 标签: 截瘫 血栓栓塞 主动脉 病例报告
  • 简介:患者女,29岁,因“孕38周,胎膜早破”于2007年8月10日3:00入院。孕期体检无明显异常。入院时患者无头痛头晕,无视物不清。查体:血压130/80mmHg,双下肢轻度浮肿。骨盆正常,胎位LOA。给予催产素引产。于当日12:15宫口近开全时出现发作四肢抽搐,伴口吐白沫,牙关紧闭,持续约1min自行缓解。监测血压收缩压160~230mmHg,舒张压110mmHg左右。即在全麻下行剖宫产术,娩出足月低体质量女婴,Apgar评分7分。术后患者反复抽搐4次,持续20s-1min不等,均自行缓解。

  • 标签: 高血压脑病 静脉窦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产后脑血管病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例产后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报道,结合38例文献报道的病例进行复习。结果均急性发病,雷击样头痛是共同的临床症状,可伴有短阵血压升高。MRI检查大多数患者表现双侧大脑半球皮质、皮质下白质多发斑片状T2WI、Flair高信号,DWI高信号、ADC图呈高信号或低信号。脑血管造影或TCD检查存在颅内大动脉及其分支多发节段、可逆痉挛。病理检查无血管炎改变。;绝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复查MRI异常信号影消失。结论(1)产后脑血管病病因未明,可能与免疫机制异常有关,雷击样头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2)MRI检查多表现为可逆后部白质脑病综合症改变,可伴有皮质、皮质下或分水岭区腔隙脑梗塞、少量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3)颅内大动脉及其分支可逆痉挛是产后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改变。(4)解除脑血管痉挛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产后脑血管病 脑血管痉挛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提高对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收治并随访50年的1例Ⅱ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疾病的临床演变过程和治疗经过。结果女性患者,53岁,无家族遗传史。临床表现为先后发病的双侧前庭神经许旺细胞瘤,符合Ⅱ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诊断。34岁时发现右侧前庭神经许旺细胞瘤,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后因肿瘤复发而行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42岁时诊断为左侧前庭神经许旺细胞瘤,行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影像学随访至今双侧前庭神经许旺细胞瘤无复发。同时存在右侧三叉神经许旺细胞瘤、多发脑膜瘤、脊膜瘤,以及周围神经的神经纤维瘤,神经系统受累广泛。近20年来多次施行手术及γ-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病理诊断为前庭神经和三叉神经许旺细胞瘤、过渡型脑膜瘤、纤维型脑膜瘤、神经纤维瘤等。现患者能够生活完全自理,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右侧耳聋,右侧周围面神经麻痹,左侧肢体肌力4级。结论Ⅱ型神经纤维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预后差,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保留患者听力、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2型 神经外科手术(学) 放射外科手术 随访研究
  • 简介:VonHippel-Lindau(VHL)病为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致病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3p25~p26,为组家族、多发性、多器官受累的良恶性肿瘤症候群。其临床特征为发生于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血管母细胞瘤、肾透明细胞癌、嗜铬细胞瘤以及肝、肾、胰腺、附睾等多发囊肿或肿瘤。

  • 标签: LINDAU HIPPEL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文献复习 误诊病例 肾透明细胞癌
  • 简介:苏州大学附属第医院神经外科虞正权教授: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sinuscavernoushemangioma,CSCH)是种少见的颅内硬膜外富血管良性病变,实质是毛细血管等级的血管畸形。学者们根据CSCH的组织学特点,将其分为A型(即海绵状型:由大量不规则、大小不等的薄壁血管腔及血窦组成,肉眼见有完整假包膜,质地较软,张力高)和B型(即桑椹状型:由大量实质成分及发育较好的血管组成,管腔较小,内有血栓,管腔间有较多结缔组织,假包膜不完整或缺如)。

  • 标签: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 HEMANGIOMA 海绵状血管瘤 CAVERNOUS 颅内硬膜外
  • 简介:现在,我们在检索国外医学文献时已经极少能看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cllcy,VBI)这个概念,更多的是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词来代替,这种概念的更新体现了人们对这种疾病认识和了解和不断深入。

  • 标签: 概念 动脉 医学文献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简介:患者男,75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乏力伴活动不利,时有麻木感.于当地医院按"风湿关节炎"治疗未见好转,症状呈渐进加重,2个月前出现双侧听力、视力下降,原有症状明显加重,近日右下肢活动明显障碍,走偏明显.15d前摔倒,外院CT检查显示右顶叶占位病变.于2003年8月2日入我院治疗.

  • 标签: 大脑富有T细胞B细胞淋巴瘤 病理检查 诊断 切除术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探索涉及中央前回的顽固癫痫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癫痫发作起始位于或邻近中央前回的顽固癫痫患者,开颅结合立体定向方法置入栅格状和深部电极。根据发作期颅内脑电图,电刺激,皮层诱发电位和高频颅内脑电图功能定位结果确定中央前回和痫灶,镜下切除痫灶。随访1年并回顾分析23例患者痫灶切除术后效果。结果癫痫治疗效果:EngelⅠ级19例;EngelⅡ级3例;EngelⅢ-Ⅳ级1例。所有患者痫灶切除术后第1d均出现单侧或单个肢体瘫痪,术后1年15例患者肌力恢复4级以上,无明显功能功能障碍,8例患者肌力3级及以下,遗留功能障碍。结论涉及中央前回的顽固癫痫痫灶切除术后多数患者可获得癫痫治愈而不遗留明显功能障碍。

  • 标签: 中央前回 运动功能区 癫痫 疗效 偏瘫
  • 简介:感染痴呆系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为类痴呆综合征。其病因包括人类获得免疫缺陷病毒(HIV)、乳多空病毒科JC病毒(JCV)、朊蛋白(PrP)、梅毒螺旋体(TP)、寄生虫、霉菌、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等。大多数感染痴呆患者呈亚急性或慢性发病过程,部分可急性起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故临床诊断有定困难。但是,感染痴呆不同于神经变性痴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相对良好,甚至可以治愈,因此,对于感染痴呆患者应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 标签: 痴呆 综述文献
  • 简介:“医护不分家”、“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两句话,说明了医护关系的密切和护理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并没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医生也没有感觉到护理工作具有“七分”的重要。在传统的医护混合管理模式下,护理工作不能得到量化考评,以至在行政、业务、经济等各方面,护理人员没有实际的独立自主权利。在医疗资源的支配上,组织结构的整合上,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独立的护理管理职能等得不到充分发挥。

  • 标签: 七分护理 优越性 运行 病区 医院 医护关系
  • 简介:发作运动障碍(paroxysmaldyskinesia,PD)为类少见的以发作异常运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发作运动诱发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kinesigemicchoreoathetosis,PKC)最为常见。

  • 标签: 手足徐动症 病例报告 患者 临床分析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9岁,因发作抽搐周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未见明显阳性体征.MRI示左侧额叶有异常信号影,23cm×2.0cm×2.0cm,为长T1、长T2信号,有瘤结节明显增强,囊壁边缘轻度环形强化的病变,周围无水肿带.边界清楚,脑室无受压,中线结构居中.入院诊断为胶质瘤.

  • 标签: 囊状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4岁。主诉发作抽搐、言语不能伴不自主张口2个月,于2008年6月2013入我院治疗。患者于2个月前自诉“受凉”后开始咯血,为鲜血,200ml/d.无呼吸困难和窒息,当地医院诊断为“双侧下肺肺炎”,予以左氧氟沙星(具体剂量不详)抗炎和垂体后叶素(具体剂量不详)止血治疗,2d后症状缓解,继续应用上述药物。

  • 标签: 发作性抽搐 言语不能 止血治疗 垂体后叶素 左氧氟沙星 呼吸困难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外伤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1例老年外伤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院后6个月,按GOS标准来评定治疗效果,恢复良好13例,中残9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结论老年外伤脑梗死发生的原因与年龄、基础疾病、脑疝、脑血管损伤程度等密切相关。稳定基础疾病、迅速解除脑疝、积极治疗原发伤、维持正常血容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早期多次释放脑脊液,对防治外伤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外伤性脑梗死 老年患者 临床特征 治疗
  • 简介:病例1:患者男性,61岁。抵达阿塔卡玛(海拔4000米)2d后出现霹雳样头痛,随后意识丧失。转运到低海拔地区后病情逐渐好转。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显示弥漫血管源水肿和微出血(图1)。最终诊断为高海拔脑水肿。病例2:患者男,51岁。因为吸入性肺炎、缺氧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住院。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改善,1周后痫发作。脑MRI显示弥漫脑微出血(图2)。

  • 标签: 脑微出血 弥漫性 NEUROLOGY
  • 简介:目的:通过大鼠的脑损伤模型观察创伤脑水肿后NO变化及低温保护效应。方法;按袁氏法制作脑水肿模型,分为常温组与亚低温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NO。结果:脑水肿在创伤后30分钟即出现,NO也明显升高,两者具有同步效应,于份后8小时达高峰。同时发现低温可明显减轻脑水肿,降低后NO显著升高。结论:NO与创伤脑水肿发展具有同步效应,而亚低温能明显减轻脑水肿和脑组织NO的过度表达。

  • 标签: 急性创伤性脑水肿 NO变化 低温保护效应 亚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