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本研究通过会阴超声测量正常女性及SUI女性的超声参数,比较SUI女性盆底康复治疗前后膀胱颈移动度(BND)、张力期膀胱颈位置(V-BN-S)、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1h漏尿量变化,以评估盆底康复治疗效果。方法经会阴超声测量22例正常已生育女性(对照组)、31例SUI女性(SUI组)的静息期膀胱颈(BN)、张力期膀胱尿道后角(RVA)、膀胱颈与耻骨联合的垂直距离(BN-S),计算尿道旋转角度(UR)、膀胱颈移动度(BND)。结果SUI组BN位置[(22.74±3.87)mm]较对照组[(26.80±4.02)mm]下移(P〈0.001),张力期BN位置[(-8.74±6.96)mm]较对照组[(3.25±5.22)mm]下移(P〈0.001),BND[(31.51±7.27)mm]较对照组[(23.55±6.90)mm]增加(P〈0.001)。经盆底康复治疗后,SUI组张力期BN位置[(-4.81±6.62)mm]较治疗前[(-8.74±6.96)mm]上移(P〈0.001),治疗后BND[(27.35±5.75)mm]较治疗前[(31.52±7.28)mm]减少(P〈0.001),治疗后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50.78±15.16)分]高于治疗前[(29.80±11.02)分](P〈0.000)。SUI组盆底康复治疗前后BND变化与I-QoL评分呈正相关(r=0.836,P〈0.001)、与1h漏尿量呈正相关(r=0.785,P〈0.001)。结论SUI组超声表现为BN位置较对照组低、BND较对照组增加;盆底康复治疗后SUI组张力期BN位置较治疗前上移,BND较治疗前有减少。
简介:目的:分析炔诺酮联合黄体酮在治疗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21年2月份至2022年6月份期间所收治的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56例作为此次调查研究对象,分成两组为:对照组患者28例、观察组患者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黄体酮治疗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炔诺酮联合黄体酮治疗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比较组间患者的止血效果,观察组效果更加显著,差异有意义(P<0.05);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对比,治疗前组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实施炔诺酮联合黄体酮治疗,可以获得更为显著效果,使得患者获得更为良好止血效果,使得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向正常值恢复,有效促进预后,在临床治疗之中可以进行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镜和腹式子宫切除患者术后发现盆底肌力减退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术后3个月复诊发现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的患者154例,有116例术后接受生物电刺激治疗为治疗组,其中腹腔镜组61例,腹式组55例。应用PHENIX检测仪量化评估盆底肌力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10次,在术后6个月和10个月再次检测患者盆底肌力情况。38例未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者Ⅰ类肌力和Ⅱ类肌力评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增高(P〈0.01)。腹腔镜组和腹式组比较,治疗前盆底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Ⅰ、Ⅱ类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个月腹腔镜组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高于腹式子宫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和腹式组治疗后术后6个月与10个月的Ⅰ、Ⅱ类肌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重度盆底肌力减退疗效显著。对腹式切除子宫发生重度盆底肌力减退患者需要强化疗程。
简介:目的分析紫杉醇单药每周方案治疗老年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科于2004年至2007年间收治了33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年龄65~74岁,中位年龄68岁,复发转移后初治的19例患者为一线治疗组,既往接受其他化疗的14例患者为二线治疗组,两组均接受紫杉醇单药治疗80mg/m^2,第1、8、15天应用,28d为1个周期。应用紫杉醇前常规采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西咪替丁等抗过敏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Fisher检验比较组间的疗效和生存情况。结果可评价疗效病例33例,总有效率为39%,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1例(3%),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2例(36%),稳定(stabledisease,SD)9例(27%)、进展(progressingdisease,PD)11例(33%)。一线治疗组CR1例,PR7例;二线治疗组CR0例,PR5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26)。中位化疗周期为6个,临床受益(CR+PR+SD)22例(67%),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5.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是16.1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神经肌肉毒性,毒性反应分级为Ⅰ~Ⅱ度,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老年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单药紫杉醇每周方案疗效是肯定的,耐受性良好,极少引起严重的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性,对于一般情况差的老年患者仍然有效。
简介: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及血清CA125测定对诊断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价值.方法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患者6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经阴道超声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血清CA125测定.结果阴道超声检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符合率98.7%;子宫腺肌病符合率91.7%;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子宫腺肌病符合率95.1%.血清CA125检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阳性率39.4%;子宫腺肌病阳性率52.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子宫腺肌病阳性率59.2%.结论阴道超声可做为较准确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首选方法.阴道超声下囊肿穿刺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血清CA125测定可做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协助诊断方法,应进一步完善对照组的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加灌肠配合针灸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攀枝花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60例符合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诊断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月经净后3~7d,输卵管内注药通液(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5mg,糜蛋白酶4000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mL);观察组以自拟通管方中药水煎服,加中药直肠灌注配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输卵管通畅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输卵管通畅情况总有效率(83.33%)显著优于对照组(40.00%),随访12月发现,观察组的受孕率(30.00%)显著优于对照组(13.33%)(P〈0.05)。结论中药自拟通管方内服加灌肠配合针灸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评价治疗前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与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全血细胞自动检测分析仪检测98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组)、52例卵巢交界性肿瘤、70例卵巢良性肿瘤、70例正常女性(对照组)外周血PLT,分析PLT增多与卵巢上皮性癌的临床疗效、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卵巢癌组伴有血小板计数增多(PLT≥400×10~9/L)者占37.76%(37/98),卵巢癌组术前血小板计数平均值[(274.35±63.42)×10~9/L]显著高于交界性肿瘤组[(215.23±58.55)×10~9/L]、良性肿瘤组[(195.46±45.43)×10~9/L]和对照组[(189.22±38.42)×10~9/L,P〈0.05]。卵巢癌未控组血小板增多的发生率72.2%(13/18)高于缓解组33.8%(2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癌患者血小板增多组与非血小板增多组FIGO分期、术后残留灶大小、腹水细胞学及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前血小板计数作为一种简单、经济指标,可有效预测卵巢上皮性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