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提高腰椎间突出症的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近年来经外科干预治疗方法呈增多趋势,尤其是腰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和小切口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单间隙椎间盘突出症,越来越被广大患者认同和接受,对于基层医院尤以后者最为可行。本文就我院自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采用小切口开窗法治疗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153例,经随访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2例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患者。病变侵犯节段:C3/C41例,C4/C52例,C5/C66例,C6/C73例。术前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7例,E级2例。术前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为(9.83±4.45)分。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SR)为(34.67±18.25)mm/h。术前所有患者规范抗感染治疗〉1周,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播散。随访12~30个月,平均16.6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年随访时,B级和C级各1例患者恢复至D级,余C级1例和D级7例患者恢复至E级。术后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至(15.50±2.0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ESR为(7.58±5.32)mm/h,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无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复发。结论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合并硬膜外脓肿较为少见,容易误诊,对可疑病例应进行血清学排查。在规范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过去10年(1998~2007)因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与住院费用结构,了解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住院患者基本趋势及其所需要的医疗资源。方法2944例髋部骨折住院患者的基本情况来源于医院病案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年龄50岁以上的患者的一般情况、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等。结果过去10年,髋部骨折的患者住院人数逐年增长,每年的女性患者人数均显著高于男性,男女患者总人数比为1∶1.94。患者平均年龄为(76.34±9.51)岁,平均住院天数(22.94±13.17)d。70~79岁与80~89岁年龄段的患者数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38.69%和33.22%。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变化表现为:低年龄段(50~79岁)股骨颈骨折显著多于粗隆间骨折,90岁以上粗隆间骨折显著多于股骨颈骨折。住院总费用平均为(2.20±1.51)万元(RMB),其中粗隆间骨折(2.00±1.47)万元(RMB),股骨颈骨折为(2.36±11.53)万元(RMB)。住院费用的构成为:治疗费(含内置物的费用)55%,药费23%(中药费11%、西药费12%),其次为手术费7%,床位费5%与化验费4%。患者的住院总费用与住院天数密切相关,近10年来住院费用是逐年递增的,平均每年增加10.92%。结论老龄化使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逐年增多,所需医疗费用也逐年递增。绝经后骨质疏松及其骨折仍然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有效控制内置物以及药费是减少髋部骨折占用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有效的途径。
简介:目的通过对23例患者的病案回顾及随访,评估损伤早期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nimallyinvasivepercutaneousplate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TscherneⅠ、Ⅱ级AO/ASIF-43A1型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MIPPO技术治疗的闭合性AO/ASIF-43A1型胫骨远端骨折23例患者资料。23例在损伤早期实施MIPPO手术,其中Tscherne软组织损伤Ⅰ级15例,Ⅱ级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末次随访中采用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维持及对线情况。采用Lowa踝关节评分评价患者的功能疗效。结果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平均时间40~70min,术中出血量158~200mL。住院时间7~12d。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5个月。末次随访的Lowa踝关节评分为87分。优18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6%。术后发生腓骨切口周围浅表炎症反应1例。结论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软组织损伤较轻的TscherneⅠ、Ⅱ级AO/ASIF-43A1型胫骨远端骨折实施损伤早期急诊MIPPO技术治疗并不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目的:比较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与自体骨环形植骨融合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的疗效。方法对40例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患者,采用后路手术治疗,依植骨方式的不同分为Cage植骨融合组(A组)和自体骨环形植骨融合组(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手术前后的JOA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优16例,良2例,可2例;B组优14例,良4例,可2例。两组的优良率均为90%。两组椎间隙高度均有所丢失,A组丢失量少于B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所有手术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和环形植骨融合分别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都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良好方式,临床疗效相似。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43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男23例,女20例;年龄18~42岁,平均36.5岁。术中切开关节囊,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改善循环等治疗,随访并观察疗效。结果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年,平均3.2年,术后Harrris评分85~96分。优26例,良13例,差4例,优良率90.6%。术后骨折延迟愈合2例(4.6%),Harrris评分良;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2.3%),Harrris评分差。结论早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中关节囊切开减压以及术后改善循环等综合治疗能够提供坚强有效内固定,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是治疗青壮年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椎体支柱块技术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早期疗效。方法2009—2011年本院共有19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椎体支柱块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12例;年龄为27~70岁。患者均随访3个月以上,复查CT,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椎体前缘压缩比及Cobb角。结果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个月Cobb角恢复至11.31°±0.50°,术后3个月为10.92°±0.4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为(50.73±7.46)%,术后1个月为(93.05±3.22)%,术后3个月为(92.11±3.59)%,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柱块技术在Ⅱ度或Ⅲ度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运用中恢复了伤椎前中柱的高度及脊椎整体的生理弧度,无继发性塌陷,有效缓解疼痛,早期功能锻炼,早期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在CT引导下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经椎间盘造影证实有单节段的盘源性下腰痛患者48例,其中椎间盘内裂型(internaldiscdisruption,IDD)19例,椎间盘退变型(degenerativediscdisease,DDD)29例。于术后2、12周随访,采用WHO疼痛缓解标准和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回顾性分析其疗效。结果术后2周的总体有效率79.2%(38例),术后12周有效率64.6%(31例)。术后2、12周IDD组和DDD组的VAS评分及疼痛缓解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DD和DDD组在各自的2周与12周VAS评分做自身前后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各个时间点上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可同时缓解IDD型和DDD型盘源性下腰痛的疼痛程度,对于接受此治疗的患者而言,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ALLOMATRIX可注射式硫酸钙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ALLOMATRIX可注射式硫酸钙治疗3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3岁。根据AO分型,A3型5例,B2型6例,C1型4例,C2型10例,C3型11例。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0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7-16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3.5周。术后1年根据Conney腕关节活动评价标准评分,优33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为97.2%。结论采用ALLOMATRIX可注射式硫酸钙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仅能够固定和复位粉碎性骨折,而且能防止骨折移位,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恢复。
简介: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使用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7年3月采用此种方法治疗Ⅲ型Pilon骨折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9~59岁,平均37.6岁。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2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采用Teeny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优30例,良5例,可1例,差1例。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是一种较佳方法,能减轻局部软组织的压力,避免局部软组织肿胀缺血坏死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创伤小以及软组织血运破坏少等优点,能促进骨折愈合,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外固定架联合带血管或不带血管的腓骨移植对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及病理性骨折病灶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方法。方法1997年4月至2007年4月对14例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并病理性骨折行瘤段切除或病灶刮除、灭活,患者年龄5~16岁。其中骨囊肿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肿瘤最短4cm,最长9cm,平均5.5cm。取腓骨最短7cm,最长15cm,平均10cm,带血管和不带血管各7例。应用三维单边外固定架6例,半环槽式外固定架8例。通过腓骨髓内钉化移植,初步填充病灶区域,联合外固定架固定,进一步稳定重建缺损。结果14例病人,通过半年至10年,平均4年随访,13例移植骨与受区断端达到临床骨愈合,功能满意,1例Ⅱ期骨巨细胞瘤于术后2年原位复发。腓骨供区2~5个月有新骨形成,未出现骨骺早闭、骨桥形成、肢体短缩及踝关节畸形;所植腓骨逐渐与受区骨同化。结论外固定架联合腓骨移植对儿童长骨干骺端大段良性骨肿瘤及病理性骨折病灶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