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疼痛护理在颈椎病病人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103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参照组(n=51)和研究组(n=52)。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方式护理,实验组患者则加以疼痛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颈椎病疼痛、颈椎前屈活动度的变化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颈椎前屈活动度均高于参照组,而疼痛评分则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病病人护理中予以疼痛护理干预,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功能,提高护理满意程度,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椎动脉不同阶段的血流参数值,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的血液动力学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方法对临床126例拟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二维彩色超声多普勒椎动脉探查,同时对126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参数异常,主要为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较健康人减慢(峰值流速<30cm/s),并由近心端到远心端呈峰值流速递减通常表现在进入第4横突孔之后,少数表现在进入第5横突孔之后,颈5-6段及颈外段峰值流速基本正常。RI与P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1、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受取样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单一选区一个取样位置很难客观反映椎动脉血流的动力整体情况。2、126例患者X线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变直、棘突连线不一致、钩椎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颈椎改变,但其影响程度不成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市医院伏案人群(办公室工作人员)预防颈椎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干预措施的认知状况,为办公室人群颈椎病预防干预策略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选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东莞市内8所医院伏案人员进行颈椎病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55份。伏案人员对预防颈椎病知识知晓率依次为正确的姿势(90.32%)、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持续伏案(90.97%)、经常运动(86.45%),对颈椎病形成影响因素的认识依次为不正确的姿势(87.1%)、长时间伏案工作(86.45%)、缺乏运动关系大(75.48%);伏案人员愿意接受颈椎保健知识教育(65.16%)、工间保健操(56.13%)、纠正坐姿(55.48%)、使用伏案静坐时间智能提醒器(44.52%)和颈椎稳定器(43.87%)等干预措施,他们更愿意以听讲座形式获取颈椎病的保健知识(86.45%)。137名(88.4%)没有做颈椎保健操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习过保健操(56.93%)、没时间(39.42%)和场所限制(36.5%),114人(73.5%)认为单位有必要建立工间操制度,112人(72.3%)愿意学习并在工作间隙做颈椎保健操。结论医院伏案人员已经具备一定的预防颈椎病知识,可在伏案人群中实施系统性的健康教育、纠正坐姿、推广颈椎保健操,合理陈设办公设备、使用简易颈椎保健产品、提醒休息器等预防颈椎病的干预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臭氧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给对照组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给观察组注射臭氧水治疗,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半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2周、1月、6月的疼痛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个观察时点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降低,并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各个观察时点VAS评分相差不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病患者时,采用臭氧水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此种方法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炎)的证型分布。方法选取消渴痹证23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中医证型。结果气虚血瘀型(占37.82%)>阴虚血瘀型(占31.93%)>痰瘀阻络型(占18.07%)>肝肾亏虚型(占12.18%)。肝肾亏虚型患者年龄高于其他证型(P<0.05),肝肾亏虚型患者BMI高于其他各证型;气虚血瘀型与痰瘀阻络型患者患糖尿病肾病高于其它两组(P<0.05),气虚血瘀型患者患视网膜病变概率低于其他各证型(P<0.05),痰瘀阻络型患者兼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异常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对于消渴痹证,临床治疗当辨证施治、遣方择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颈椎病患者屈伸位时的有效椎管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28名,给予颈椎中立位及动态核磁共振成像,分别测量其有效椎管和脊髓正中矢状径、缓冲空间的变化。结果颈椎病患者椎间隙水平有效椎管矢径屈曲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颈椎各椎间盘水平缓冲空间屈曲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颈椎C4/5、C5/6节段后伸位较中立位椎间隙水平椎管有效矢径减小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动态核磁共振成像(KMRI)以一种非侵袭性的方法证实了人体真实的有效椎管、缓冲空间及脊髓的动态变化,即有效椎管矢状径及缓冲空间于前屈位最大,中立位次之,后伸位最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颈椎病中医治疗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8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VDS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在对87例患者进行护理后,实验组V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0.21%),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病中医康复治疗过程中,不断强化中医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缓解患者颈椎病疼痛,最大限度地降低VDS评分,提高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颈椎病患者康复的影响作用。方法本次研究中选取了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0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对本次护理研究的内容知晓且同意,在此基础上将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干预组(n=50)和常规组(n=50)两组。干预组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情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及康复指导。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及疾病知识宣。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头痛、颈痛及上肢麻痛等临床症状评分均得到了显著降低,P<0.05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干预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降低幅度显著较大,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颈椎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显著改善其头痛、颈痛及上肢麻痛等主要临床症状,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