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牙体牙髓患者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牙体牙髓患者96例,将其按门诊挂号顺序随机分为三组欠充组;适充组;超充组,每组各有患者32例。欠充组32例患者中患牙颗数为41颗;适充组32例患者中患牙颗数为43颗;超充组32例患者中患牙颗数为44颗。欠充组患者治疗时根管填充不足;适充组患者治疗时根管填充适度;超充组患者治疗时根管填充超量,将三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三组患者治愈率相比较适充组患者治愈率为95.3%;欠充组患者治愈率为46.3%;超充组患者治愈率为47.7%,三组相比较,适充组高于欠充组与超充组P<0.05;超充组与欠充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牙体牙髓病患者采用根管治疗时,根管适度填充,能够有效避免根管治疗后再度感染发生,有效降低根管治疗术后患牙根尖区疼痛及慢性根尖周炎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比例,对提高患牙的保存率及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对医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6年4月来我院进行体检的478例人员。医院对这478例体检者均采取了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对这些体检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的分析,并对实施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后体检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在实施了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后,体检者对医院的满意度由之前的68.83%上升到了88.49%,实施前后体检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医院体检中心实施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模式能够让体检人员对医院的服务更加满意,有利于医院的稳定发展,也能够为医院创造更大的效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椎体成形术中注入不同容量骨水泥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08年10月~2012年03月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8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前随机将病人分为三组,分别行3ml、4ml、5ml骨水泥注射(A组为3ml组30例,B组为4ml组25例、C组为5ml组28例)。分别比较手术前后伤椎压缩骨折的复位程度,矢状面Cobe角改变,疼痛VAS评分,观察三组的疗效差异。结果在各组内,分别计算术前术后椎体高度的恢复(Beck值)的变化、VAS评分的变化、Cobb角的变化,比较发现上述指标术前术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ABC三组任意两组之间,上述指标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ml、4ml、5ml骨水泥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在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和改善后凸畸形方面,3者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一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手术治疗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进行的一组病例。结果本组患者186眼,其中视网膜脱离合并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15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12眼,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19眼,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0眼;女性83眼,男性103眼,平均年龄52.5岁。手术前视力光感~数指117只眼,数指~0.0469眼。手术中同时做晶状体超声乳化或粉碎12眼,视网膜切开9眼,注入硅油59眼,注入C3F8127眼。视网膜复位167眼(89.8%),未复位19眼(10.2%)。手术后视力改善159眼(85.5%),不变18眼(9.7%),下降9眼(4.8%)。结论玻璃体手术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最适宜的治疗方法,手术中充分切除视网膜前后的增殖带,松解对视网膜的牵拉是视网膜复位的关键,手术后绝大多数能够改善或保存残余视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精确的计算方法,减少术后屈光误差,恢复良好的裸眼视力。方法分析2005年6月-2006年9月在我院实施PHACO+IOL植入术的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43例,收集其术前分别用常规方法获得的角膜曲率值和植入的IOL屈光度(对照组)及用Orbscan-II所测得的角膜曲率数值代入公式SRK/T计算IOL屈光度(实验组),以及术后3个月行电脑和检影验光获得的术后屈光状态球镜值,并比较前后两种方法所得IOL屈光度的差别。结果(1)实验组IOL屈光度误差1D以下占73.47%,1D~3D占26.53%,未出现3D以上的屈光误差。(2)与常规角膜曲率计测得的角膜曲率值代入SRK-II公式计算的IOL屈光度(对照组)相比,用Orbscab-II所测得的角膜曲率值代入SRK-T公式计算的IOL屈光度误差在1D以上的比例减少28.47%。t检验认为两种检测角膜曲率的方法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对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应用角膜地形图仪测得的角膜曲率值及用SRK/T公式计算的IOL屈光度更接近患眼的屈光状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PKP手术方式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6月山东省莱钢医院骨科治疗的69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单球囊单侧入路组、单球囊双侧入路组三组、双球囊同时扩张组,每组23例,A组单球囊单侧入路,B组单球囊双侧入路,C组双球囊同时扩张,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分别记录A、B、C组内所有入选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的注入量、X线透视次数和手术前后的痛疼视觉模拟评分(VAS)、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及患者SF-36量表的评分。结果69例患者术后1天、6个月的各项指标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一时间的三组患者VAS评分、患者Cobb角、ODI指数、以及SF-36量表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单球囊单侧入路的VAS改善率及疗效分别平均为(68.2±12.5)%、92.8%。单球囊双侧入路分别为(68.9±11.3)%、93.5%。双球囊双侧入路分别为(69.1±10.9)%、93.2%。三组的VAS改善率和三组患者的VAS有效率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且后凸畸形角度、活动性功能障碍指数、患者疼痛的环节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效果相当,单球囊单侧入路组具有手术时间短,透射次数少,骨水泥注入量少,该种PKP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微创的特点,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但具体到每位患者因为实际情况的不同,手术方案的选择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治疗最佳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侧隐窝狭窄的CT诊断意义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6月期间,门诊部所收治的具有腰腿疼痛症状且无明显外伤症状的患者共计10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以上患者行CT腰椎诊断,筛选出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侧隐窝狭窄症状的患者共计60例,对60例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方面最典型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或呈现出不规则形态的骨质缺损区。根据患者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侧隐窝狭窄严重程度的不同,骨质缺损区的大小有所不同,但密度与椎间盘基本一致;病灶分布方面单发病灶发生率明显高于多发病灶发生率,腰4后结节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检出率;伴发症发生率方面椎间盘突出伴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伴发症发生率,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扫描能够及时发现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侧隐窝狭窄症状,评估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致侧隐窝狭窄相对于侧隐窝的影响,以及具体的狭窄程度,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帮助临床对患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