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赵世(1901—1927),四川省酉阳县(今重庆市)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人。1915年8月赵世惜别父母和家乡亲友赴北京,顺利地考入教育部直属实验中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在这里,赵世读到了许多从未读过的书、报、刊,顿觉耳目一新,眼界大开。

  • 标签: 赵世炎 五四时期 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高等师范学校 附属中学 龙潭镇
  • 简介:在国民党将领中,为国捐躯的人并不鲜见,但像张这样受到人们崇敬和高度评价的却不多。何香凝说他是“为和平奋斗的牺牲者”,李济深称赞他:“烽烟四垒满山城,无限悲凉赶茂名。莫怪连朝风雨急,代人倾泻不平声。”蔡廷锴赞叹他“精神不死”,邓颖超评价他“赤胆忠心,献身中华”……

  • 标签: 张炎 抗日战争 国民党将领 何香凝 李济深 蔡廷锴
  • 简介:在《艾画集》出版之际,他已被多种疾病所困扰而失去了作画的能力。这位香港出生的老画家———身经百战的刘邓大军老战士,在那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他是多么想画出香港那艳丽的紫荆花和香江上那滔滔的碧浪,来向他童年的家乡献上一份“百年回...

  • 标签: 画家 大别山 太行山 刘伯承 刘邓大军 晋冀鲁豫军区
  • 简介:鲁迅与太先生皆逝世于1936年,太先生逝世于1936年6月,鲁迅逝世于1936年10月,两人忌辰相隔仅四月有余。太病逝于苏州,当时鲁迅隐居在上海。由于环境恶劣,鲁迅长期患肺结核,得不到妥善治疗,斯时已病入膏肓,又惊悉太先生病逝,伤感之余,奋笔写成《关于太先生二三事》一文。

  • 标签: 鲁迅 伤感 隐居 苏州 逝世
  • 简介:田汝成曾在明代西南边疆地区做官,亲身经历了平定西南土官的叛乱和少数民族的起义。其所著《徼纪闻》共四卷,前三卷主要记录了他在贵州和广西的亲见亲历,第四卷则辑录了云南土司故事以及西南各族风情习俗。全书反映了西南地区民族情况和作者的治边思想,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论述《徼纪闻》的史料价值的同时,指出了书中记载的错误之处及某些观点的偏颇,笔者认为在参阅此书时仍需仔细考证。

  • 标签: 西南边疆地区 少数民族 亲身经历 风情习俗 治边思想 西南地区
  • 简介:林炳,原名新福,1891年出生在清远县(即现清城区)石角镇田寮村的一户农家。父亲林寿汝是一位殷实的农民,有子女多人。林炳居长,童年时曾就读于本村的私塾、小学。因家境困难中途辍学,到广州一家小钱庄做后生(学徒)。为老板的挚友赏识,推荐到汕头的钱庄做店员,负责外出收送汇单和钱币。几年后,基本学会

  • 标签: 创办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 明令嘉奖 香港 镜湖医院 银号
  • 简介:黄仁宇先生著《万历十五年》,开头说:“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这种平静,其实正隐伏着内忧外患的危机,五年后即万历二十年,日本的关白(摄政)丰臣秀吉大举入侵朝鲜。

  • 标签: 关键人物 《万历十五年》 内忧外患 丰臣秀吉 黄仁宇
  • 简介:18世纪,山东绅民的粮行为常被清廷认为缘自其"民情"兼具"刚狠"和"晓文"的特质,而较少与官府失当联系在一起。嘉道年间,随着州县官吏在田赋征收中盘剥程度的加重,山东绅民时常通过京控渠道进行抗议。但因清廷的整饬始终不见成效,绅民对官府的仇怨持续发酵。至咸丰年间,在州县官因税收压力倍增而继续加重对乡村的盘剥,又未能有效掌控团练的情况下,"恨官久矣"的山东绅民遂借团练之力,频繁而激烈地反抗州县的田赋征收。耐人寻味的是,正是官方自身相信,"吏道之堕"实为团练粮的根源,绅民的责任反而获得理解和宽容,提示出当时的吏治危机已相当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山东绅民粮动因从"民情"向"恨官"的转变既折射出清王朝自18世纪末开始日渐凸显的吏治危机与官民对立,也预示着晚清以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冲突。

  • 标签: 嘉道年间 田赋征收 乾隆时期 吏道 绅衿 藩臬
  • 简介:一在20世纪的文学领域中,严家不仅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史家,而且也是一位提纲挈领的文学批评家.严家的文学批评和他的文学史研究差不多是相同步的.早在60年代初严家参与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统编教材时,就参加了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的文学评论之争.事情的缘起是评论界对柳青的《创业史》及其主要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形象意义的讨论.

  • 标签: 文学批评家 《创业史》 柳青 主要人物 文学史研究 长篇小说
  • 简介:石涛说:“太朴无法,太朴一散而法立矣。”观甘武师画事,无法而法,生生不穷。西画重器轻道,注重技术,并重个性,而哲理和人的意念去之甚远。甘师科班专业为西洋雕塑,秋华之年归根于中国画,“一画开天,恒光四溢。”厚实的人生阅历,深邃的美学积淀,用西画的严谨理学根基,炼造国画意象,水乳交融,使其画风隐含雕塑的凝重敦厚,释现于笔墨意象之中,其画无国画科班教条之拘,澄怀忘虑,物我冥会,自由境迁。读其作品使观者受之于眼,游之于心。初读其画,张狂、

  • 标签: 大写意 画展 中国画 人生阅历 西画 雕塑
  • 简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发表了梁太济学长的《书名考》一文(以下简称“梁文”),针对我提出的今本《建以来系年要録》(以下一般简称“《要録》”)原名《高宗系年要録》一说,提出驳议。我没有写过专门论述今本《要録》原名的文章,只是在评介《要録》时,两次谈到这个问题。

  • 标签: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中国 版本学 校点工作
  • 简介: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建以來繫年要録》曾爲晚清藏書家周星詒收藏,通過鈐蓋於該本之上的藏書印、紙鋪印記等相關綫索,及與遼寧圖書館藏清乾隆四十一年孔繼涵鈔本進行文本比對後發現,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應係四庫館臣私鈔館書的産物,其鈔成時間應當早於孔繼涵鈔本,甚至極有可能就是館臣程晉芳的私鈔本。該本雖很有可能是《建以來繫年要録》目前所見最早的版本,但因其私鈔的性質,鈔寫倉促,該本存在大量)漏倒誤,甚至錯簡的現象,導致版本質量不佳。另外,該本雖少部分保留了《永樂大典》中《建以來繫年要録》的原貌,但絶大部分清人避忌和大部分遼金人名之處皆遭四庫館臣篡改和改譯。因此該本並不適合當作整理《建以來繫年要録》的底本,只可當做參校本。不過該本在現存眾多《建以來繫年要録》版本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是釐清版本系統與各版本源流的重要參照與綫索,其研究價值則不容忽視。

  • 标签: 《建炎以來繫年要録》 清鈔本 版本 四庫館臣
  • 简介:上海图书馆藏清钞本《建以来系年要录》是四库馆臣私钞本的传钞本,约在乾隆四十三年至四十六年之间钞成。钞成後曾入藏礼亲王府,其後又经叶名澧、许博明等人收藏,最终辗转入藏上海图书馆。清钞本成书时间虽早於文渊阁本,部分保留了《永乐大典》中《要录》的原貌,但是除钞成较早的几卷,绝大部分涉及清人避忌和辽金人名之处都遭到了篡改和改译。同时,清钞本文字错讹甚多,严重的脱漏、错简现象亦时有发生,甚至还窜入了来历不明的文字。因此清钞本并不适合当做整理《建以来系年要录》的底本,而只可当做参校本或对校本。

  • 标签: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上海图书馆 清钞本 版本
  • 简介:在我国史学史上,宋代可以说是一个星汉灿烂的时代。官方私家竞相修史,产生了许多宏篇巨制。在这众多的史籍中,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篇》和李心传的《建以来系年要录》,宛如双璧先后出现于宋代史坛。而李心传的《建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系年要录》),又以其精审翔实,独具光彩。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

  • 标签: 续资治通鉴 双璧 学史 建炎 熊克 朝野杂记
  • 简介:陈炯明与孙中山1922年6月之分裂,是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史发展的一桩公案。海峡两岸对这桩公案,似乎早已下了共同的结论:孙是而陈非。陈炯明'背叛革命',谋害孙中山,炮轰总统府,以致孙中山避难海上,痛下决心,要建立自己的党军。而蒋介石得以因缘际会,由此踏上中国军政权力的高峰。对于以上结论,虽然有人提出过不同见解,但是在海峡两岸特定

  • 标签: 发出有力 史实翻案 史观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