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以帖记》作为圣经中以女性命名的两卷之一,展现了民族女英雄以帖的故事。本文通过对《以帖记》的戏剧冲突、戏剧情节、戏剧手法、戏剧结构和戏剧意识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的戏剧化特征。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圣经,对小说体裁的《以帖记》进行戏剧性特征的研究,一方面展现了希伯来早期小说创作的特征,深化了对当时文学创作内涵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圣经文学的研究开辟了不同的角度,使圣经文学的研究不限于宗教教化,根据文学特点进行不同的阐释。

  • 标签: 《以斯帖记》 圣经 圣经文学 小说 戏剧性
  • 简介: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女作家,《弗洛河上的磨坊》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麦琪短暂的生命中与大自然、社会以及家庭乃至个人的抗争与妥协的故事。该文通过空间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的景观空间-麦琪生长的弗洛河和圣奥格镇;借助空间批评理论重点探析空间的社会文化属性以及主人公麦琪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个人空间。

  • 标签: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景观空间 社会空间 个人空间
  • 简介:回答了“倒莎派”对莎士比亚著作权的否定,再次重申莎士比亚确实写了归于他名下的38个剧本。

  • 标签: 莎士比亚 肯定 否定
  • 简介: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与其同时代的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的作品中都包含大量对死亡的书写,但是两者笔下的死亡意象却有着诸多不同。文章将两位诗人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和诠释,如果说普拉眼中的死亡是一场夸张的狂欢,那么拉金笔下的消亡则是低调陈述与轻描淡写;文章继而发掘两者对待死亡的态度:拉金更多的是恐惧,而普拉则是痴迷。但两者的共同点是对生命本身的敏感,不麻木地活着,是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原因。

  • 标签: 菲利普·拉金 西尔维娅·普拉斯 死亡
  • 简介:本文是对著名翻译理论家道格拉·罗宾逊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他的学术背景、学术著作、学术争拗等;通过对谈,他向我们解释如何解读他最新的理论成果;另外他也表达了对学术研究方法的看法、对翻译研究最新进展的关照等。

  • 标签: 翻译研究 身心翻译 研究范式
  • 简介:伊迪·华顿在其长篇小说《国家风俗》中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厄丁·普拉格的四次婚姻,为我们呈现了二十世纪初美国纽约上层社会的生活风貌,折射了资本主义扩张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本文通过探讨厄丁的非传统特质,进一步揭示了以厄丁与埃尔默·莫法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贵们对保守的旧势力贵族构成极大的冲击,这一方面有利于打破阶层之间的壁垒,另一方面也表明人类主体沦为欲望的附庸品,产生空虚的精神荒原。

  • 标签: 厄丁·斯普拉格 非传统性 阶层壁垒 欲望
  • 简介:理解《情歌》一诗主题的关键在于解读诗中的美人鱼意象。《情歌》的叙述者带着调侃的口吻中流露出无奈和怯懦,描绘出杂乱的景象和人物荒芜的感情世界。然而出现在诗歌结尾部分的美人鱼意象却骤然改变了诗歌的意境,从现实转入虚幻,人物的内心从世故变为浪漫,字里行间也不再语带讥诮。而透出脉脉温情。更为重要的是,《情歌》所描写的各个场景处于跳跃变幻之中,现实与幻想相互交错.看似散漫无章,但美人鱼意象却赋予了诗歌清晰严整的结构,诗歌不仅表现出现实与梦幻的巨大反差,更与《奥德赛》第十二章处处形成鲜明的对照,加强了诗歌的讽刺意味,表现出爱的缺失所导致的精神上的荒芜状态,也即在《荒原》中得到传承与发展的荒原主题。

  • 标签: 美人鱼 意象 主题
  • 简介:英国当代作家贾汀·希尔的《天堂过客》、《品梦茶馆》和《黄河》分别在英国荣获不同文学奖项。他的三部中国题材作品被西方国家读者认为是对当代中国的准确再现,为西方的中国题材注入了新鲜空气。虽然希尔借选材、人物塑造、语言及叙事风格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认同,但其叙事形式和汉化英语的背后却隐含着西方对中国司空见惯和根深蒂固的成见。三个文本中都有对中国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或多或少的偏见与误解。误读和冲突的产生有其个人心理、社会语境和历史渊源的原因,更有东方主义霸权话语挥之不去的阴影。

  • 标签: 贾斯汀·希尔 异质文化 文化误读 东方主义
  • 简介:借鉴西方文论英美新批评中的"悖论"观来探讨海明威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共有特征:逃避与行动.逃避与行动表面上矛盾的两个方面在海明威小说中人物身上同时出现,并在其人物性格的道德张力上统一起来;在形式逻辑上不能同真的两个判断在艺术思维上得以成立,并获得了一定的认识论意义.

  • 标签: 逃避 行动 悖论
  • 简介:《安德鲁的大脑》是多托罗2014年推出的一部文学新作。本文主要着眼于小说对如今流行的“历史终结论”思想的批判,分析小说借以主要人物安德鲁对过去充满负罪感和灾难人生经历的思考,来隐喻如今人们思维受到既有知识世界的束缚而导致思想僵化,最后安德鲁在政府的经历更是批判了西方将自由民主视为“人类政治的最佳选择”的思想。

  • 标签: E.L.多克特罗 安德鲁的大脑 历史终结论
  • 简介:董秋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并先于外国学者霍姆斯(1972)在国内最先提出建立翻译学的问题。本文旨在梳理他的主要的翻译观点并以他的译作《大卫·科波菲尔》为例,说明他的翻译思想对其翻译实践的影响。

  • 标签: 董秋斯 翻译科学 翻译思想 翻译批评 “再创作者”
  • 简介:很多评论家认为,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中的主人公希刺厉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但从来没有人站在"父亲原型"的宏观视角上来看他们二者的关系。哈里顿对希刺厉夫有着"子"对"父"共有的爱和骄傲,而不只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牺牲者"的角色;同时我们也会更深入地体会希刺厉夫对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与"恨",对世俗的"仇恨"与"绝望"如何压制了他对哈里顿无意识的"父"对"子"的关爱。将试从父亲原型和无意识理论来重新评价希刺厉夫作为"父亲"人性的一面。

  • 标签: 父亲原型 无意识理论 传统父子关系
  • 简介:田纳西·威廉(TennesseeWilliams,1914—1983)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以揭露谋杀、强奸、吸毒、同性恋、酗酒、色情狂等社会丑恶现象为主要题材,反映了美国南方的没落,表现了美国普通人的苦闷心态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其中,最突出的人物常常是一些孤独的、脆弱的、身心畸形的女人。

  • 标签: 田纳西·威廉斯 《欲望号街车》 丑恶 当代 苦闷 美国南方
  • 简介:继《波士顿环球报》和《新闻周刊》被收购后,今年八月,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亦出价2.5亿美元收购了《华盛顿邮报》。目前看来,这笔新的资金确实能给这份传统大报一丝喘息的机会;但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华盛顿邮报》在结缘贝索之后,是否能保持其原来在人才水平、报道深度和广度,以及国际新闻报道等方面的行业领先地位?这位新股东又是否能尊重采编独立、内容与经营分离、维护新闻价值的报业传统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标签: 《华盛顿邮报》 贝索斯 传统媒体 杰夫 联姻 财富
  • 简介:该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本《梦》(原作者:冰心)为例,旨在从语场、语旨、语式和体裁四个方面验证豪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在汉英翻译中的效度和信度。首先,该文对豪的模式进行了阐释,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原文和译文做了对比分析,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肯定了该模式的成就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

  • 标签: 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 《梦》 翻译质量
  • 简介:霍华德.雅各布森的《芬勒问题》以BBC前广播制作人朱利安.特拉斯拉夫及他的两个犹太朋友为主线,展现了英国伦敦犹太人的生活境况,讨论了犹太人身份的认同、反犹太主义等问题,是一部犹太史的缩影。本文旨在解读这部以喜剧小说为写作手法、充满了"睿智与幽默、忧伤与感性"的作品。

  • 标签: 布克文学奖 反犹太主义 喜剧艺术特点
  • 简介:许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请我去做讲座,激励青年教师加快专业化成长的步伐。其实我知道,很多时候,连改变自己都是一件难事,更不用说去改变别人了。最难唤醒的人,就是装睡不想醒来的人。邀请单位总是希望我介绍一些开展行动研究的方法,而我要么一掠而过,要么避之不谈,因为我知道,教师并不缺少关于科研理论和方法的书籍,网上比比皆是,关键是他们没有阅读的欲望。最难满足的食客,就是没有饥饿感的人。

  • 标签: 从心开始 专业化成长 科研理论 行动研究 改变自己 申克
  • 简介:1939年,战争的阴云自德国飘散,倏尔化为枪炮硝烟,笼罩整片欧亚大陆。然而,星星点点的希望之光始终摇曳,绝不肯熄灭。因为"希望是鸟儿……永无止息。(1)"梁启超有言:"少年强则国强。"以色列现代女作家露丝·阿尔莫格的代表作《与亚历克一路同行》,是一部讲述少年成长的优秀读物,它告诉人们:一个坚强独立的犹太少年是怎样在战火中炼成的。

  • 标签: 亚历克斯 露丝 阿尔 现代女作家 欧亚大陆 译后记
  • 简介: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认为,诗歌翻译要注重挖掘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文化交流是诗歌翻译的根本功能。译者要保留其中的文化意象,达到文化的移植与再生。

  • 标签: 巴斯奈特 诗歌翻译 文化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