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中美两国在南海主要围绕着岛礁建设、航行自由、争端解决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着激烈的战略博弈。其内在根源,主要是两国在南海的国家利益不同、海洋政策主张存在分歧以及两国对南海地区主导权(或曰影响力)的争夺。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利用南海问题围堵打压遏制中国的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中美南海战略博弈将长期存在;同时,中美两国因互有所求、相互借重不断加深,也不会因南海问题彻底摊牌,中美南海战略博弈将保持总体可控、斗而不破的总基调。但由于美国深度介入南海争端、持续加大军事力量的投放力度,两国军事力量正面交锋不断增多,不能排除擦枪走火的可能性。随着中美两国综合实力的相对长消,美强我弱、彼攻我守的态势将逐步发生逆转,我将稳步提升在南海地区的战略影响力。
简介:判断一国粮食安全的实现程度,要基于对粮食安全的清晰认知。粮食安全问题易被简化为粮食总产量问题。上述概念相关但非同一命题。国际粮食安全认知维度及演进显示,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从横向看,它包含可供量、粮食获取、粮食利用(如营养安全)与稳定性四个维度;从纵向看,它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如家庭获取能力)三个层面。一个完备的国家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也应与这四个维度、三个层面相对应。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政策与监测主要强调国内供给总量安全,属于可供量维度与宏观层面的交集;其他维度则较为单薄,尤其是微观层面的粮食获取维度以及粮食利用维度下的营养安全。借鉴巴西跳出“粮食生产大国无粮食安全之虞”的认知窠臼、直面其粮食安全严峻态势、进而推行影响深远的“零饥饿”计划、取得显著成效的经验,中国应加快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现状的粮食安全认知、监测及治理体系,即将粮食安全治理重心从宏观转入宏观、中观、微观并重,构建一套全面的粮食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以及建立跨部门的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简介:<正>前苏联中亚国家宣布独立后,把对外关系的着眼点放到周边国家,特别是土耳其、伊朗。它们频繁进行高层互访,积极开展经济交流,谋求区域性经济合作,在一些政治问题上寻找共同点。一、中亚国家与土、伊关系发展迅速的原因1.中亚各国急于在经济发展方面寻找出路。中亚各国在独联体中属于相对贫困国家,由于原苏联中央僵化的管理方法和中亚各国的自身条件的局限,这些国家经济畸形发展,结果现在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为摆脱困境中亚国家对拓展与土、伊的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其考虑主要有三:一是寻找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中亚国家根据本国条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许多作法不适合中亚地区,而对土耳其步子谨慎的经济政策、政教分离的政治结构和保持与西方良好关系的战略颇感兴趣。这些国家认为在现代化问题上土耳其是它们的榜样,把土耳其看成了中亚的“日本”。乌兹别克总统访问土耳其后便说,乌兹别克要借鉴土耳其经验。现在“土耳其发展道路”几乎成了整个中亚地区发展经济的口号。二是为发展贸易寻找出海口。中亚各国都是内陆国家,没有通向公海的出海口,出于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想法,
简介: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宣示作为新一届美国政府的施政方针,它的本质既不是重回"孤立主义",也非"国家主义"的转向,而是对美国利益内部排序的一次简约而不失深刻的重大调整。在其背后反映着美国内外形势所面临的深层质变,尤其是"政治正确"与阶层固化给美国社会内部带来的分裂。新政府的"美国优先"施政方针,将广泛影响美国在经贸、安全、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对华政策。思考未来的中美关系发展,中国既要坚持"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选择"的大战略,又应充分意识到中美关系中依然存在竞争甚至是冲突的一面。因此,需统筹协调四大对话机制,细化每个机制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策略。
简介:中亚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主要邻区,对中国西北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日趋重要。冷战后,中亚地区由于民族、宗教和大国博弈等原因,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各种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不断出现。对中国而言,如何充分演绎好中亚各国可靠战略伙伴的角色,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因素的挑战,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地区稳定与发展应尽的历史职责,也是为赢得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而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