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公共价值管理范式兴起的背景下,公共部门治理绩效的实现与改进依赖于建立在社会价值建构基础上的公共价值的达成。从社会价值建构的视角切入探索村庄治理绩效“何以可能”,有助于厘清村庄治理绩效实现与改进的基础与关键环节。采用案例研究、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下围村由“上访村”转变为“文明示范村”的案例进行剖析发现:下围村治理主体的多元转变、情境化的制度框架、集体决策的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大厅与新媒体技术等变革要素的组合与运作,实现了村庄治理的社会价值建构,形成了村庄治理的公共价值,进而以此为基础约束治理主体的行为并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冲突,使得下围村的治理绩效得到明显改善与提升。这一发现表明,社会价值建构过程中的建构主体及其能力、建构内容、建构条件等因素的集结与相互作用,将为村庄治理绩效的实现与改进奠定基础和提供可能性。
简介:宁夏泾源县惠台乡下寺村是一个纯回民村,辖2个村民小组,85户342口人,有党员14名,耕地面积1512亩。这个“坐落在青石板上”的村庄,耕地土层薄,霜冻、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粮食连年歉收,加之交通信息闭塞,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全村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产生活非常困难。1996年,人均纯收入仅328元,人均有粮210.7公斤,贫困面高达88.2%,是全县数得着的贫困后进村。1997年以来,在县、乡党委的大力支持和包扶部门的帮助下,经过村党支部一班人和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200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98.2元,人均有粮482公斤,实现了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