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具有北美东部和亚洲东部近缘生物地理学关系的大型地衣种类进行系统发育检测较少。笔者获得了石耳科中8个种10个样本nrDNA的ITS完整序列,并对本科中在分布上具有重要意义的4个种的生物地理学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通过对细胞核核糖体DNA变异性较强的ITS段碱基序列的比较分析,支持放射盘石耳(Umbilicariamuehlenbergii)、宾州疱脐衣(Lasalliapennsylvanica)为同种型间断分布,美味石耳(U.escu-lenta)和大叶石耳(U.mammulata)间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分化程度,为异种型间断分布。地理学分析显示该两种石耳的分化可能是由于太平洋的扩展和隔离所造成的结果。同种型间断分布种类的不同地区的样本之间的差异较小。推测了不同类型间断分布种类的分化时间,美味石耳与大叶石耳的分化发生在中新世(23~5.33Mya)中期,白令海峡形成期间。
简介:截至目前报道的中国块菌有28种,其中黑块菌4种,白块菌24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黑块菌类有印度块菌复合种和中国夏块菌,其中印度块菌复合种与欧洲法国黑孢块菌属于姊妹类群,中国夏块菌与欧洲夏块菌也是姊妹类群。虽然欧洲意大利白块菌在中国尚未找到、波氏块菌在中国的存在尚待最终确认,但是,最近的更多白块菌新种的发现,说明中国块菌的多样性要比预期的丰富得多。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新的块菌种类不仅和欧洲种有着紧密的亲缘,而且和北美的种也有一些联系,特别是与欧洲块菌有着历史渊源。这些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欧亚块菌共同起源予古地中海、之后各自分布于中国西南和欧洲地中海地区繁衍至今,形成现代分布格局。新近发现的大批白块菌类群表明中国西南块菌资源十分丰富、种类极其多样,很可能是起源古老保留下来一个大分支,暗示着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是世界块菌起源和分化中心,有力支持了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是世界块菌起源和分化中心的学说。中国块菌的共生树种种类比世界任何地区都丰富多样,不仅有与阔叶树,如栎、榛、杨、板栗等形成菌根关系,更多的是与松、云杉和冷杉等针叶树,而且还有特有树,如油杉等形成菌根关系。中国块菌对土壤等要求及适应性相对也宽泛,产量大而集中,分布广,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近20年的商业化盲目采集致使块菌植被、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块菌产量明显减少,严重危及块菌资源的生存。改变采集方式,保护我国的块菌资源刻不容缓。发展块菌种植业形成新型农林业经济和生态模式是最有效的保护策略。
简介:为结合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的优点、克服液体菌种不能长距离运输的不足,对杏鲍菇液体培养的菌丝球与基质结合的再固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菌丝萌发力与生长速度的比较筛选出最适合"杏大"的基质配方为玉米芯78%,麦麸20%,石膏2%,与其他基质配方相比差异显著(P〈0.01)。25d内保藏时间对菌丝的生长速率和菌丝萌发力没有明显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优化的再固化菌种在不同的保藏时间进行呼吸强度和纤维素酶活测定,结果显示,再固化菌种呼吸强度随着保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加,25℃保藏35~45d时菌丝的呼吸强度急剧上升,在45d时达到最大1.1328mg/(g·h);纤维素酶活随保藏时间下降,菌种活力下降,因此再固化菌种的保藏时间在35d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