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探讨床边急诊行主动脉球囊反驳术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体会,提高危重症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凶险性前置胎盘行髂内动脉预置球囊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到2015年10月入住我院进行治疗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30例,根据其临床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通过传统介入治疗,15例研究组患者通过髂内动脉预置球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总结治疗期间围手术其护理要点。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出现量大于3000ml的患者仅有1例,占比6.67%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12例(80.00%)出血量大于3000ml(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期间平均输血量为(309.35+120.13)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752.39+236.24)ml的平均输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无一例病患手术结局为子宫切除,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5例病患子宫切除的比例(P<0.05)两组患者手术输血患者比例、手术后恶露量以及手术前后血色素差值,术后髂内动脉栓、塞胎盘粘连及植入以及双侧下肢静脉血栓等手术结局患者比例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髂内动脉预置球囊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注意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可以显著降低子宫切除及大出血的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138例采用IABP治疗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统计心源性休克病因、心肌梗死部位、心腔大小、心源性休克发生至开始IABP治疗时间、机械通气应用等因素,以2周内各种原因死亡为研究终点,评估上述因素对IABP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心肌梗死、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相比,中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行IABP的死亡率明显升高(26.2%、12.9%比86.4%、66.7%,P均〈0.05);与前间隔、广泛前壁和高侧壁梗死患者相比,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行IABP的死亡率明显升高(10.0%、13.0%、11.1%比78.9%,P〈0.05);此外,心脏越大、机械通气时间越长、IABP应用越晚,死亡率越高(P均〈0.05)。结论:中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延迟及心脏大、机械通气等因素可影响主动脉球囊反搏临床效果,值得警惕。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高效可靠的大鼠髂动脉球囊损伤血管再狭窄模型,观察损伤血管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方法取42只雄性SD大鼠,用2F球囊导管自腹主动脉切口插入,推拉3次造成左侧髂动脉损伤并分别于术后即刻、3、7、14、21、28和56d,取大鼠左侧髂动脉及右侧正常髂动脉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损伤后不同时间血管组织形态学变化,测量并计算内膜面积与中膜面积的比值(N/M),评价内膜增生情况。结果42只大鼠1只死于术后出血,发生并发症3只,建模成功率90%(38/42)。球囊损伤可以使大鼠髂动脉内膜剥脱,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新生内膜增生,导致管腔狭窄。损伤后3d开始有新生内膜形成,7d时内膜面积与N/M值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内膜面积逐渐增加,28d达到最大,内膜面积及N/M值14、21、28、56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14、21、28d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8d与56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导管建立大鼠髂动脉损伤模型高效可靠,可以满足血管损伤后再狭窄研究的需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前预置髂总动脉球囊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科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36例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剖宫产术前予以髂总动脉预置球囊,28例,术中胎儿娩出后用生理盐水充盈髂总动脉球囊,阻断血流。B组剖宫产术前未进行髂总动脉预置球囊,8例。结果A组患者术中可见多例出血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300~600ml;A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子宫切除率上均高于B组,术后住院天数上A组显著高于B组,余几项经检测差异不显著。结论髂总动脉置管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手术中应用具有减少术中出血、术中暴露视野清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子宫切除率、减少产后出血等优点,可提高孕产妇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但仍然存在严重失血、切除子宫、形成血栓、术后住院时间长等可能。
简介:[摘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我国心内科被广泛应用,其特点是通过一种特殊的装置来辅助左心室,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改善机体的心肌缺血情况,从而减轻心脏负荷,达到改善心功能以及稳定血压水平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常将此方法应用于心源性休克的患者、高危冠心病患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对治疗急危重症的心脏病患者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整个治疗护士对患者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现有公开发表文献的回顾分析,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在我国临床内科的应用现状以及护理相关的进展,为后续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理论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并研究输尿管狭窄患者应用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直视下球囊扩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44例样本分析对象都是 2017年 3月 -2018年 4月在我医院进行治疗的输尿管狭窄患者,以计算机表法实现各组处理。试验组( n=22例)选择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直视下 24F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 n=22例)进行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直视下 18F球囊扩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以 P小于 0.05的状态呈现,探讨研究价值确切。结论 :接受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直视下采用球囊扩张治疗的输尿管狭窄患者,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减少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的有效护理方式。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来我院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结合俯卧能力和实际情况,选择麻醉方式,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围手术期内实施有针对性护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成功,疗效确切,无并发症。结论为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行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者围手术期内实施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手术效果,缩短康复时间,减少住院时长,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肾镜碎石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症状性肾盏憩室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镜碎石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症状性肾盏憩室结石10例。术中精确穿刺肾盏憩室,扩张至16F,建立通道,应用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碎石。而后在导丝引导下,采用球囊扩张导管扩张憩室盏颈。术后留置F14肾造瘘管至少2周。结果10例患者均一次碎石成功,手术时间平均为60分钟(35~120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0ml(20~120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8.3天(7~10天)。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月至半年中均未发现结石复发。结论经皮肾镜碎石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安全、有效,其结石排净率高、并发症少、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可以作为症状性肾盏憩室结石的首选治疗方式。
简介:目的:探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术(EPB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7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单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研究组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EPB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取石成功率为97.2%,对照组为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EPBD术较EST术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能够提高取石成功率,且安全性更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诺前列酮栓与宫颈扩张球囊应用在妊娠引产中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分娩产妇140例,采用EXCEL2007生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地诺前列酮栓组、宫颈扩张球囊组各70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宫颈扩张球囊组总有效率为95.71%,地诺前列酮栓组总有效率为84.2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扩张球囊组剖宫产率17.14%,新生儿胎儿窘迫发生率为1.43%,新生儿Apgar评分(9.91±0.06)分;地诺前列酮栓组剖宫产率38.57%,新生儿胎儿窘迫发生率为10.00%,新生儿Apgar评分(9.78±0.22)分,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诺前列酮栓联合宫颈扩张球囊应用在妊娠引产中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能够促进宫颈成熟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扩张球囊及米索前列醇促妊娠晚期宫颈成熟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6年10月收治的住院分娩且伴有引产指征初产妇152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以米索前列醇,观察组予以宫颈扩张球囊,比较两组产妇妊娠晚期宫颈成熟情况以及分娩结局、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宫颈评分、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使用缩宫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可以有效改善宫颈评分,有助于控制和降低剖宫产率,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时使用鼻内镜上颌窦球囊扩张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10月来我院就诊的112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将其分为采用鼻内镜鼻窦开放术的对照组和鼻内镜上颌窦球囊扩张术的实验组,每组患者均为56例,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4.64%)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92.86%)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窦口鼻道复合体黏膜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79%)低于对照组(12.50%),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鼻内镜鼻窦开放术、鼻内镜上颌窦球囊扩张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均可获得显著效果,但后者安全性更高、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