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9 个结果
  • 简介: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的2016第五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于2016年7月13日至7月18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FMA)”是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国际性音乐理论学术活动。自2011年首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分析论坛以来,汇集了众多来自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本届音乐分析论坛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即作曲及音乐理论博士论坛、音乐分析及音乐理论研习班、学术讲座、FMA音乐会。

  • 标签: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分析 音乐理论
  • 简介:《新翻羽调绿腰》是一首模仿唐代大曲风格而又富有独创新意的琵琶独奏曲。文章从曲源、乐曲结构、演奏方法等几个方面着手,对该作品进行了分析。全曲颇具古风,时而轻盈柔美,时而气势浑腾,仿佛再现了唐代舞者的风姿神韵,不失为当代琵琶曲的佳作。

  • 标签: 曲源探究 调式结构 演奏技法
  • 简介:从原始装扮表演出现到歌舞杂戏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们的形成有诸多源头,但最主要的两个源头是原始宗教仪式中的娱神表演以及宫廷府邸俳优和侏儒的娱人表演。初始形态的原始歌舞和原始装扮表演具有强烈的现实功用性,其本质是人类最为原始和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承担着大量乃至主要的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现实功能,故尚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原始歌舞与装扮表演转变成为真正的艺术,必须由人类的表达工具,转化成一种情感表现形式,并将自身实用功能转化为人类的审美愉悦功能。俳优表演的杂戏和滑稽戏,与原始宗教仪式歌舞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戏曲艺术亦庄亦谐、悲喜交错的艺术原则,开启了戏剧表演先河,奠定了戏剧表演基本规范和戏曲构成基本元素,直接促使了早期以逗乐和喜剧为主的宋金杂剧的诞生。

  • 标签: 戏曲艺术 原始装扮表演 歌舞杂戏 世俗化路径
  • 简介:目前学界对王西麟音乐创作的研究,更多着眼于他的交响乐作品。这部酝酿于1984年、完成于2000年的《小提琴协奏曲》,历时十六载,无论是从作曲技法还是精神内涵等方面都不逊色于他的交响乐作品,到目前为止,它也是王西麟创作的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更是我国当代小提琴的优秀作品之一,但迄今未见对其详尽地分析与研究。本文从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对民间音乐语汇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地创造性运用来分析这部作品,以期丰富对王西麟音乐创作的研究,并推动中国当代小提琴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

  • 标签: 王西麟 《小提琴协奏曲》 民间音乐语汇 西方现代作曲技术
  • 简介:从《大水》到《仁枪》,再到如今的《五颗子弹》,一部闰产主流商业大片,横跨三年拍摄制作.前后七次开机、二次改名.伞片20多分钟的特技镜头.町谓创下多项纪录.这部以“一个狱警.三三个犯人.五颗子弹”为贯穿线索创作的影片.在“久经风雨”之后.终于制作完成并获得审查通过.将于10月中句在金国隆重上映……

  • 标签: 中国商业 市场卖点 子弹 影片 拍摄制作 特技镜头
  • 简介:创作于1794-1795年间的《f小调钢琴奏鸣曲》Op.2,No.1系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的早期作品之一。在这首题献给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的柔板乐章(Adagio)中,作品清晰的层次和严谨的结构具有浓郁的古典主义风格。作曲家对各音乐元素逻辑性的布局安排充分体现了他对音乐形式从宏观到微观之间联系的把握和独到处理。作为贝多芬第一首钢琴奏鸣曲,该作品的风格和思想性对其之后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开端意义。

  • 标签: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f小调钢琴奏鸣曲》 申克分析法 曲式结构 和声结构 力度结构
  • 简介:5月6日在中国美术馆第六展厅展出的刘鸿洲.肖振中,吴正义中国画作品,给京城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他们几位都出生于美丽的湘西凤凰。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深受本土巫傩文化的浸润,他们长期生活在边城之地.其作品呈现出神秘.瑰丽、淳朴.野性十足.却不失现代风貌的特质。现就其三人作品约论一二。

  • 标签: 中国美术馆 作品 凤凰 高等教育 巫傩文化 中国画
  • 简介:近年来,抗日题材的电视电影作品数量颇丰,不少作品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艺术成就,《诡计1940》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该片去意识形态的主题表达、去英雄化的人物塑造和类型化的悬念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抗日题材影片艺术创作上的全新突破。

  • 标签: 《诡计1940》 抗日题材影片 意识形态 去英雄化 类型化
  • 简介:左翼电影在日常家庭生活的描述中嵌入了相当明显的阶级对立叙事意图。无论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还是嵌入家庭生活圈落的其他人物,不少左翼电影在设置人物关系时,都显得用心良苦;这种建立在阶级划分基础之上的对立引发了比较强烈的戏剧冲突,通常导致被压迫阶级代表人物的悲剧;叙事者的声音通常会积极主动现身,夹杂在人物声音之中或在人物声音之外形成强有力的对于故事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 标签: 左翼电影 阶级对立 叙事策略
  • 简介:冼星海为音乐而奋斗的成就动机是其个性心理倾向中的核心因素。他的好奇、探索动机是围绕新音乐创造、新音乐形式为目标的,其创作的许多作品都展现了新形式的因素。星海的兴趣最强烈最集中的是音乐,同时也具有广阔性,美术、书法、诗词、社会科学理论等,都是他所热爱的。这些热爱终其一生,稳定持久。做一个大音乐家是星海年轻时的理想。后来他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结合,投身救亡歌咏运动,并确信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和其它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为新音乐的兴盛、民族解放的胜利出力。星海的价值观在为音乐而生存,为中国新音乐而生存,为中国抗战音乐而生存的循环中往返。星海个性心理倾向具有集中性、稳定性、时空超越性,这些倾向所激发的动力、吸力、耐力之合力,成为星海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与重要因素。

  • 标签: 个性心理倾向性 冼星海 作曲家
  • 简介:第三交响曲是亨策早期交响乐创作中的代表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序列技术规则的解构、序列与主题动机的互渗、传统和声体系与固定中音的"移动和弦"的结合颇具特点,印象风格、新古典主义和爵士风格之间的跨越也十分突出.通过这些探索,作曲家在对传统交响曲模式进行消解和反叛的同时又构建了一种新的平衡与稳定.

  • 标签: 亨策 第三交响曲 序列的解构 技法互融 风格跨越
  • 简介:《西游记》里的人参果传说,源出波斯,原称Wāqwāq,大概摹拟风吹树响和娃娃哭声;但为什么用以称“倭”国,不大清楚。吃人参果的远淡背景是蒸食小孩,因为原始(性)迷信认为吃了人、尤其是保存群团精髓的儿童,可以同类相生,“保健疗疾,延年益寿”,增进灵性、生命或性能力。人形块根植物,如人参、茯苓、何首乌、蔓陀罗等,因而受到病态的关爱。参仙、人参娃娃和人参果故事则是它的美化或喜剧化。这些也都跟“焦侥”、乃至“俾格米”等小人国传说相关;除了小美牛肝茵等引起“小人国幻视症”和“菌人”之称外,这些传说还跟歧视特殊人种、残障等有牵连。而人参果树,直到某些摇钱树、枝形灯或圣诞树,都应该看做“生命树”的特殊形式。

  • 标签: 小人 吃人 喜剧化 故事 《西游记》 生命树
  • 简介:《外交秘闻》是法国当代剧作家西利尔·吉利写干2011年的剧本,表现了巴黎解放前夕瑞典总领事和德国占领军司令肖尔蒂茨之间的一次事关该城存亡的会谈。全剧结构紧凑、情节一波三折、人物鲜明生动。本文从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传统的角度,分析了该剧的艺术表现特点,尤其围绕“三一律”在其中的体现,解剖了其所散发出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 标签: 西利尔·吉利 《外交秘闻》古典主义剧作法 三一律
  • 简介:在声繁音杂的20世纪,巴伯(SamuelBarber)作为美国现代作曲家,灵活运用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将浪漫主义特有的抒情性旋律糅合进极具个人情感意识的音乐叙述中,融汇成其特有的新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特征。《叙事曲Op.46》是一部充满灵性的短篇钢琴独奏作品,作曲技巧和创作风格上秉承了古典主义的结构严谨与浪漫主义的优雅气质,同时借助现代和声的神秘与另类,暗涌着作曲家当时精神状态的焦虑与不安。文章通过对巴伯的生平和其音乐风格特征的探究,剖析《叙事曲Op.46》的创作背景与作品结构,从作曲技术、表演技术两个角度探究其独特的音乐工艺。

  • 标签: 巴伯 抒情性 新浪漫主义 《叙事曲Op 46》
  • 简介:戏剧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发挥着何种文化功能?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需要?是仅仅为了满足大众的娱乐休闲?还是城市文化品质构造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什么"上海文创50条"中会提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和要求?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演艺业态与模式?这些都是值得深长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现代戏剧 进行时 隐忧 成功 国际化大都市 城市文化品质
  • 简介:在自由无调性音乐中,曲式结构、音高结构和音响结构这三者的关系到底如何?集合群在自由无调性作品中又是如何发展与联系?本文以阿伦.福特(AllenForte)的音级集合理论为分析手段观察新维也纳乐派作曲家安东.韦伯恩(AntonWebern)自由无调性作品《五首管弦乐曲》(Op.10)的第一首。分析结果说明,这首作品不仅自身具有严谨的音高逻辑,作为五首管弦乐曲中的第一首,也对后面四首作品作了音高材料的预置,是整体结构的暗示与缩影。同时,韦伯恩不仅利用核心集合组织作品的音高结构,也用来组织音响结构。表层看似变化多端的音响组织,深层却出自统一的音高结构,在创作构思和美学追求上体现了新维也纳乐派倡导的"永恒的展开变化原则"。

  • 标签: 韦伯恩 音级集合 音高结构 音响组织
  • 简介:“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画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向西方绘画艺术学习成为当时中国绘画创作的主潮。但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的与西方现代的绘画艺术的关系,绘画大师们则为此进行着各自不同的艺术探索。在众多绘画大师中,以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影响为最大,并形成了20世纪中西融合的三种方式,即张大千以维护传统国画的立场,用“泼墨泼彩”的抽象方式与西方的抽象派绘画相融合;徐悲鸿以批判继承传统的立场,用透视、明暗等绘画技巧来革新国画,使之与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相融合;林风眠是以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立场,通过强调线条、色彩等形式来重塑国画,使之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相融合。三位绘画大师在艺术探索中均取得了不小的艺术成就,但也各自存在局限性。凸显其成就,分析其不足,对我国当代国画创作,无不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 标签: 20世纪中国绘画 中西艺术融合方式 张大千 徐悲鸿 林风眠
  • 简介:疑问:贝多芬不会写出如此比例失调的回旋曲式吧?2006年秋天,我应邀为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个音乐理论研修班讲授“贝多芬钢琴奏呜曲研究”课程,有一次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请找出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100个乐章中的所有回旋曲式,并进行比较分析。”在下一周的课堂研讨中,连续几位同学的发言,都无一例外地提及了作为回旋曲式的《第三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二乐章,这引起了我的警觉。我提议暂停讨论,

  • 标签: 《钢琴奏鸣曲》 第二乐章 回旋曲式 贝多芬 奏鸣曲式 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