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微创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对照研究,并就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进行探讨.方法将9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主要采用微创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则采用单纯内科保守治疗.两组分别在入院初始和21天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6个月后随访,进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治疗组死亡率及21天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肿的清除吸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个月后随访Barthel指数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颅血肿清除术显著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疗效好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在30~60ml者,手术效果较好.发病6~48小时是较好的手术时机.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血肿清除术 手术时机 微创术
  • 简介: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颅电极埋植后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定位癫痫起源灶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9例顽固性癫痫病人采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进行颅深部电极埋植。其中15例术前无法定位致痫灶者均明确癫痫起源灶所在脑叶,4例术前检查提示为单侧颢叶痫性放电者证实为颢叶起源灶。根据监测结果,采用开颅手术3例,立体定向脑致痫灶毁损术10例,伽玛刀治疗6例。结果术后疗效按Engel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6例,Ⅳ级5例,Ⅴ级1例。结论机器人辅助无框架定位颅电极埋植定位癫痫起源灶的方法具有简单、微创等特点,适用于头皮EEG无法定位者,尤其是对颞叶癫痫的起源灶定侧定位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立体定位技术 无框架 机器人 颅内电极 癫痫
  • 简介:侵犯海绵窦的垂体瘤尤其是Knosp分级3级以上的侵袭性垂体瘤仍是垂体瘤手术治疗中的难点,手术全切率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神经镜出现后,由于神经镜独特的成像原理,极大地改善了术区的视野和暴露,使一些原来在显微镜下较难切除的侵犯海绵窦的侵袭性垂体瘤的切除成为可能。《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治疗不同Knosp分级垂体瘤疗效》探讨了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不同Knosp分级的92例垂体瘤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垂体瘤切除术 经鼻蝶入路 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侵袭性垂体瘤
  • 简介:两篇文章分别从功能性垂体瘤和突向鞍上及侵犯海绵窦的垂体瘤的角度探讨了神经镜经鼻手术的应用;结果均表明神经镜在经鼻手术中的应用可提高肿瘤全切率,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垂体瘤是鞍区常见肿瘤,大约占脑原发性肿瘤的10%~15%。目前针对垂体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和放疗等。溴隐亭、卡麦角林等药物治疗泌乳素腺瘤的效果已得到临床的公认,成为治疗的首选。对于其他垂体瘤,手术切除依然是首选方案。

  • 标签: 垂体瘤切除术 经鼻蝶入路 神经内镜 手术治疗 疗效分析 原发性肿瘤
  • 简介:硬膜下结核瘤被认为是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它可以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出现[1],并可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我们近日手术治疗一例髓硬膜下结核瘤的病人,特报道如下。1病例患者,女,21岁,因右下肢麻木无力3月,

  • 标签: 结核性脑膜炎 髓外硬膜下 抗结核治疗 结核瘤 并发症 椎管内
  • 简介:目的探讨持续颅压监测在小脑梗死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梗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脑室内颅压监测,根据颅压调节脱水剂的用量。结果颅压监测5~15d,平均7.8d,无探头植入引起的颅大出血,1例发生颅感染,对症治疗后好转。经过术后3个月~1年的随访,根据GOS评分:良好7例,中残3例,重残2例。结论小脑梗死患者手术后持续监测颅压,可指导降颅压药物的实施,能及早、安全拔除脑室引流,对减少颅感染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 标签: 小脑梗死 手术 颅内压监测
  • 简介:目的报告29例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脑血肿(SICH)的诊治。方法分析29例SICH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结果本组急诊手术14例,择期手术5例,其中清除血肿同时切除脑动静脉畸形10例,切除海绵状血管瘤4例,夹闭动脉瘤1例,另外4例术中、术后及病理检查均不明原因。其余10例采取非手术治疗。结论SICH的常见病因是血管畸形,CT、MRI是其基本的检查诊断方法,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在脑血管造影中常不显影,手术中应注意寻找和留取畸形血管团或血肿腔可疑的病理组织。

  • 标签: 脑血管造影阴性 自发性脑出血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颅大型蛛网膜囊肿的长期疗效。方法对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囊肿一腹腔分流术治疗的142例颅大型蛛网膜囊肿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临床症状、囊肿体积和并发症情况的3个月至6年的随访,分析影响术后疗效的因素,评估该术式的长期疗效。结果随访期内,术后囊肿体积较术前明显减小,而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囊肿逐渐缩小(P〈0.05)。术后临床症状总缓解率为93.4%,囊肿总缩小率为98.5%。不同年龄段组、不同部位组之间的囊肿缩小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组女性组、左侧组右侧组、不同直径组之间的囊肿缩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4%,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儿童颅大型蛛网膜囊肿,囊肿一腹腔分流术的临床疗效肯定,并发症率低,术后效果与患儿年龄和囊肿部位显著相关。

  • 标签: 囊肿-腹腔分流术 蛛网膜囊肿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复发性面肌痉挛单纯神经镜下再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9例曾行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效6个月以上又复发的病人,神经镜下再行面神经手术减压术。结果15例术后症状即消失;3例术后痉挛症状减轻,其中2例两周后消失,1例2个月后消失;1例术后症状无改善。17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神经镜下再手术是治疗复发性面肌痉挛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复发性面肌痉挛 神经内镜 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动脉瘤破裂的可能原因及防范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动脉瘤形状将其分为规则组77例,不规则组25例,比较两组病人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差异。结果本组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3.81%),其中动脉瘤形状规则组发生1例,不规则组发生4例,两组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存在一定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而动脉瘤的形状术中动脉瘤破裂事件密切相关,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更易发生术中破裂。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血管内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输送至载瘤动脉动脉瘤段,先填塞部分弹簧圈后再释放支架)治疗的153例178"个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支架植入技术操作程序,临床和造影结果。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Neuroform支架76枚、Enterprise支架72枚、LEO支架33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136个动脉瘤(76.4%),瘤颈残留29个(16.3%),部分栓塞13个(7.3%)。术中弹簧圈拉丝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平均术后9.3个月后DSA随访74例,MRA随访44例,显示3例动脉瘤再通。结论支架后释放技术是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动脉瘤颈覆盖率而达到血管重建目的,使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和疗效进一步提高。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方法对21例脑瘤病人术前均行DTI扫描并以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重建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比较所得结果与病人术前症状的符合程度。5例病人术后复查DTI,对比手术前后DTT病人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结果DTI能无创显示颅神经纤维的三维走行,但在水肿带纤维显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纤维显示缺失、断裂等,临床症状不符。结论术前应用DTI技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应寻求更先进的数据扫描和重建方法真实显现水肿带纤维,更好指导手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弥散 脑疾病 水肿 局限性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血肿清除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2001年11月至2006年11月我科共对561例颅脑损伤病人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31例发生迟发性血肿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本组31例再次手术后恢复良好7例,中残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6例。结论急性外伤性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血肿包括:①原血肿手术部位再出血;②多发性血肿的非手术部位血肿形成。临床应采取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并强调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以便及时发现并再次手术清除继发性血肿、缓解颅压。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内血肿 再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的斜坡脊索瘤的诊断及镜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的斜坡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内镜下确诊,并行内镜经鼻入路肿瘤切除术及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例,脑脊液鼻漏均修补成功。随防17~22个月,无肿瘤及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对于斜坡脑脊液鼻漏应高度警惕脊索瘤的存在,镜下经鼻入路既是术中发现病变的手段,又是切除斜坡病变及行脑脊液鼻漏修补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脊索瘤 脑脊液鼻漏 神经内镜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实质生殖细胞性肿瘤(GCT)的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例被长期误诊的脑实质GCT患者MRI的动态变化,每例患者至少接受2次MRI平扫和1次增强扫描。结果初次MRI检查4例表现为软化灶,2例表现脱髓鞘样改变,无占位性病变;5例患者在确诊时出现占位性病变,分别位于基底节区和胼胝体,囊性变多见,病灶有明显增强;5例患者出现病灶侧大脑脚萎缩,3例出现病灶侧的皮层萎缩,多数在首次MRI检查时已出现。结论脑实质GCT早期常无占位性病变,容易导致同侧皮层和大脑脚的萎缩,往往到晚期才出现占位性病变,是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生殖细胞性肿瘤 生殖细胞瘤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镜在显微手术夹闭复杂颈内动脉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复杂颈内动脉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22例病人采用神经镜辅助下显微手术夹闭(镜组),30例病人采用单纯显微手术夹闭(显微镜组)。比较2组近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远期mRS评分。结果镜组近期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显微镜组低(P<0.05),两者远期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镜辅助显微镜夹闭复杂颈内动脉动脉瘤,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神经内镜 显微镜 夹闭术 血管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鼻窦炎鼻镜手术后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整体性抽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行鼻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观察干预措施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的睡眠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睡眠质量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开展鼻窦炎鼻镜手术治疗后开展护理干预,可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在临床中借鉴和应用。

  • 标签: 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 护理
  • 简介:目的构建人源性Notch1胞段(NICD)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NICD,并观察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251细胞中获得编码NICD的cDNA,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应用脂质体法转染HeLa细胞,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NICD的表达。结果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NICD,将其转染HeLa细胞72h后,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到细胞NICD的表达显著增高。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NICD,为研究Notch信号通路在人脑胶质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NOTCH信号 胶质细胞瘤 真核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