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究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特点。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观察组44例(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和对照组32例(无睡眠障碍的患者),对2组的平均年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均年龄、HAMD、NDS以及MBI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睡眠障碍症状与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有关,且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综合精神评估均异常,需要尽早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和发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对1周内头颅超声的检查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胎龄、体重的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程度及并发症进行分析.采用SPSS13.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00例早产儿中53例发生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为53%(53/100),不同胎龄与不同体重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出血程度在Ⅲ级及以上的发生率越高(P<0.05).结论早产儿脑损伤程度与胎龄、体重的因素密切相关,头颅超声作为早产儿脑损伤早期诊断方式较可靠,为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动脉自旋标记技术(arterialspinlabel,ASL)指导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新的、高效的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的技术。方法入选发病至就诊时间大于3h,在MRI-ASL指导下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同时选取在MRI灌注加权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指导下进行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既往病史、入院至溶栓时间、影像学检查至溶栓时间、发病90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Scale,mRS)0~1分]率及出血转化发生率等。结果ASL组和PWI组相比,基线数据无显著差异;出血转化率也无显著差异。ASL组影像学检查至溶栓时间短于PWI组[(65±15)minvs(73±11)min,P=0.031]。结论ASL较PWI技术指导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可以减少延误时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无差异。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FIESTA)序列在脑积水中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脑积水患者均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3D-FIESTA序列扫描并多平面重建,比较3D—FIESTA序列在脑积水鉴别诊断方面是否存在优势。结果MRI常规序列扫描诊断交通性脑积水32例(75%)、梗阻性脑积水8例(25%);3D-FIESTA序列扫描诊断交通性脑积水23例(57.5%),梗阻性脑积水17例(42.5%),二者在鉴别脑积水类型方面有显著差异(χ^2=4.71,P〈0.05)。结论磁共振3D-FIESTA序列扫描在脑积水的诊断中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可以清楚显示脑脊液循环通路通畅情况,鉴别脑积水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影像学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合脉冲波频谱多普勒对86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颈部和颅内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查,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6例患者中,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102个,血管痉挛3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9个,脑血管痉挛31例,两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7.8%、86.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无创、实时、直观地对颈动脉及脑底部主要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进行综合性评价,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CTA)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S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320排CTA及DSA检查,以病变的定性诊断、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的显示情况及手术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20排CTA对11例病人均做出正确诊断,DSA首次检查漏诊2例,经行320排CTA获得相关图像信息后再行DSA检查发现病变。所有病人经手术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短期预后均良好,但术后9-12个月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结论320排CTA可良好地立体显示SDAVF病灶的特征及其周围的骨性解剖结构,但其不能动态显示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简介:目的评估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含钆造影剂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CE—MRI)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9例脑内单发囊实性病变行常规T1WI、T2WI、液体反转恢复序YO(FLAIR)、弥散加权成像和钆增强MRI检查。分析脑脓肿(22例)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27例)DWI信号及强化特征并进行囊变坏死区ADC值测量。所有图像分三组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Ⅰ组为DWI结合常规序列;Ⅱ组为CE-MRI结合常规序列;Ⅲ组为DWI、CE—MRI两种序列联合并结合常规序列。结果DWI上20例脑脓肿呈高信号.24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为低信号;14例脑脓肿、12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呈壁较薄而均匀环形强化。大部分脑脓肿的ADC值明显低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fP〈0.05)。Ⅰ组、Ⅱ组、Ⅲ组诊断脑脓肿的敏感性分别为90.9%、63.6%、95.5%,Ⅰ、Ⅱ组间及Ⅱ、Ⅲ组间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Ⅰ、Ⅲ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WI较CE—MRI能更敏感地发现脑脓肿,ADC值的测量可以为脑脓肿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简介: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AN)手术和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11例行CTA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或栓塞治疗的AN,196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根据CTA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或栓塞的进行.结果7例CTA出现技术性失误,其余CTA影像均被手术或栓塞所证实.CTA发现了DSA漏诊的2例小型AN.CTA提供的AN的部位、瘤体、瘤颈、瘤体/瘤颈比等参数,有利于早期确定治疗方案.66例行夹闭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入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AN,CTA能有效地提供AN与载瘤动脉、周围分支及颅底骨结构之间的三维关系信息.145例行栓塞治疗,CTA的结果均被DSA所证实,对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AN,CTA均准确指导导引导管进入的方向,能清晰显示瘤颈的投射角度和瘤体瘤颈比,辅助确定工作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CTA有助于AN治疗方案地迅速确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AN手术或栓塞具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脑干病变手术治疗及其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15例脑干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11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颞下入路1例,枕下小脑幕上入路1例。所有病人术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超声技术,5例病人应用荧光引导技术,2例应用3D打印技术。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team,MDT)贯穿所有病人临床诊疗始终。结果病变镜下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及活检6例。术后神经功能症状改善7例,保持不变4例,加重3例,死亡1例。随访14例,时间3个月-6年,预后良好11例,预后不良3例。结论脑干病变手术治疗极具挑战性,严格把控手术指征,合理制定手术策略,加上个体化诊疗、MDT以及多种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质量,改善病人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