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基于县域尺度,计量揭示了武汉城市圈道路网通达性的空间演化规律:县域通达性演化保持时间惯性,空间分布整体遵循良好的指数律,空间极化程度保持连续,通达性极值的县域分布具有空间惰性;县域通达性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呈中心-外围的环状分异,局部出现一定变形,具有强空间集聚性,形成明显的等级圈层结构。县域通达性的这种空间变化受其自然环境“刻画”明显,呈现“反自然梯度”格局,也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但不同指标下的社会经济“牵引”强度存在差异,总体上县域通达性与自然—人文地理系统保持空间共轭协同,遵循一定的空间对称性:县域通达性分布遵循中心地原理,与城乡节点体系的靶形分布一致;通达性空间供给与人口和经济需求保持密切耦合,与地形地貌分布具有宏观上的对应性和一致性,空间呈现协同共轭的“〉”型结构。
简介: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构建城市化长效机制。本文从指标代表性入手,在构建旅游化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的省际格局。结果显示,旅游化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出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格局。这种省际格局的形成是经济水平、服务供给、环境条件、产业实效、资源优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具有经济主导和产业支撑的特征。未来应遵循地域差异与实际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
简介:劳动力地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劳动力作为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和产业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对指导劳动力市场调节、促进地方劳动力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国外劳动力地理学理论研究的起源,认为其理论演变经历了由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区位理论,到马克思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到近年来"文化、制度转向"的劳动力市场地理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地方化劳动力市场地理理论和实证研究领域,及其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在对当前的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和未来方向。与西方学术界相比,我国相关理论研究较为欠缺,尤其是文化、制度等因素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简介: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2000年~2015年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面板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了区域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率时空演化格局,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浙江省及1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总体呈现递进上升趋势,而经济增长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浙江省的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呈现近似“N”型曲线变化过程:当旅游业依赖达到一定程度时,旅游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突出,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当旅游业进一步提升,趋向高级化、迈过发展瓶颈,则可成为促使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推力。旅游业发展通过制造业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入等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但是旅游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没有直接的影响,而科技创新则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未来,可通过加大旅游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才投入等手段,优化和提升旅游产业水平,并注重区域差异化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
简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来确定各个指标权重,计算山东半岛城市群17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综合得分,并划分为5个等级依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发展快速,但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仍然不是很高,与全国一些较发达省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特征,济南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较强,但中西部地区却明显落后。针对各区域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简介: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明刻本《江汉堤防图考》,是海内外孤本。是书成于明隆庆二年(1568),图考并重,内容丰富,详述明隆庆年间长江中游地区水利堤防形势及治理过程。该书在清代、民国初年几经辗转,于1923年前后入藏美国国会图书馆。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社会》一书曾引用《图考》内容,并做了简要介绍,由此引发了国内学界对此书的种种推测。此书是了解明中期长江中游段河道变迁、堤防工程、治江策略和堤防管理的重要文献资料,当是目前所知现存最早的一部反映明中叶及以前长江中游地区水利堤防形势的水利专著和图集,对于长江水利史及中国古代地图学吏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以芜湖市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集中指数和空间使用曲线等方法,探讨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空间特征、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芜湖市失地农民就业以本地就业为主,空间呈大集中、小分散的格局,为单中心的社区圈层模式。在市域尺度上本地就业在空间上呈现郊区为就业热区,城区相对较少;社区尺度上,就业地主要集中在社区范围内,短距离就业为主,主要集中在1—5km距离段,其中2km处出现就业人数高峰。就业空间行为模式类型多样,本地—就业型占主导地位。失地农民的自身属性特征及思维定式影响和制约着其对就业空间行为的决策;城市化过程中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实现了郊区产业集聚格局以及社区周边的城市就业环境,为失地农民就近就业创造机会。
简介:在抗战形势及云南地方的需要等各种因素推动下,1943年9月云南省于民政厅下成立了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该会成员以专家学者为主,被称为“衙门里的学术机关”,为开发边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设计等工作,对当时及后来的边疆开发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云南省还计划筹建边疆建设委员会。通过总结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的边疆开发工作之得失,可以汲取很多关于边疆开发工作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