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十二音序列的集结态》一文的看法──兼谈两六音组之间的“互补”关系华萃康读1993年第二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陈小兵《十二音序列的集结态》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后,觉得有必要提出一些看法供作者和读者参考。一、“集结态”这一概念虽然在文中是用于十二...
简介:本文持“宫系旋移”论,试对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一个大类,进行形态结构演进的顺向与逆向宫系旋移组合的系统分析归纳,并探讨我国北方草原现代风格泛调性十二音序列设计。
简介:<正>辛未深秋赴渝参会,重庆音协安排去大足石窟,同行者皆是音乐界同行。石窟中“六师外道”群像(见图像)的生动传神,素为游览者喜爱,尤其是那“吹笛女”,称得上是古代石刻艺术的珍品。这实际上是宋杂剧中“五花爨弄”表演形式的物态遗存。
简介:提起海河水曾有的苦涩天津人民苦不堪言,企盼早日结束喝咸水、苦水的历史。于是1982年国家拨巨款将清澈甜润的滦河水引入天津,1983年9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竣工通水。端起甜甜的滦河水天津人民喜上眉梢,盛赞党和国家实施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说来也怪,喝又咸
简介:
简介:在继往开来的创造中展现的十二音序列技法(上)──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研究杨儒怀引言《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尔格在1935年4月把正在写作并将近完成的歌剧《露露》果断地中止下来的情况下开始写作的。在这以前贝尔格也曾允诺过美国小提琴家L·克拉斯纳尔在5...
简介:先秦至汉初关于五音与十二律的记载,有《管子》、《国语》、《吕氏春秋》、《放马滩秦简》、《礼记月令》、《淮南子》、《汉书》等文献,而其中有关三分损益法的最为典型的材料要数《管子》记载的五音与《吕氏春秋》记载的十二律。从上述系列文献中可见先秦至汉初五声、十二律的生律法与古代先民的阴阳五行宇宙观相联系,并有其系统、深厚的思想基础。本文将本着以“古人的思想研究古代”的宗旨,依据已有的古代哲学研究成果,探寻五声、十二律生律法的思想依据,为古代乐律文献的解读提供一个可以尝试的思维方法。
简介:曾侯乙编钟中下层甬钟用于乐曲演奏,其音位设计的规律,是进行其他音乐讨论的基础。揭示这一规律的关键是曾钟“一钟双音三度音程”、侧鼓音高于正鼓音的乐器条件。依据乐器条件,文章对中下层甬钟的“编列一音列”结构进行微观分析,在基组结构中找出曾侯乙编钟设计音阶、十二音位的方法,并引发编钟音位判断、音阶、调式、套数等问题的讨论。
简介:一转眼,离开沈阳音乐学院已经4年了。这四年,我向数不清的人解释过我的专业,但是每一次的版本都是不一样的。刚毕业时,有人问我音乐治疗是什么?是给别人听听歌解决心理问题么?那时我会在脑子里回忆书上的定义,然后回答他们:我们专业的人都是“杂家”,我们要学心理学,要学医学,当然还要学音乐,然后用音乐作为我们的工具,去做放松、咨询、治疗、康复。2015年真正开始在特殊康复中心面对着干净的如同白纸一样的特殊孩子.
简介:刘学严同志著作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全书共二十五章,是本院作曲系科研项目之一,也是该系和声教材。其中第十五章论述复合功能与复合和弦,第二十二章论述调性的重叠;这里把两章合成一篇先行发表。
简介:在萧友梅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国音乐向何处去"这一历史性诘问始终萦绕在音乐家的心头,如何认识和处理中西关系成为诸多战略命题的核心。萧友梅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之深厚学养和开放性国际视野,自觉承担起思考现实、研究对策和谋划未来的历史使命,为后世音乐家的继续前行开辟了道路。将萧友梅称之为"我国新音乐发展战略的设计师和先行者",确属实至名归。
简介:记者:各位读者大家好,这期《名家与茶》栏目我们有幸请到的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老师,丁老师您好!
简介:陈曦的音色太美了6月7日;钢琴伴奏放弃合作6月8日;吸收营养强壮自己6月8日
对《十二音序列的集结态》一文的看法──兼谈两六音组之间的“互补”关系
宫系旋移类蒙古族传统民歌浅析──兼论北方草原现代风格泛调性十二音序列设计
宋代杂剧艺术形式的物态遗存——四川大足窟“六师外道”群像考
大鹏展翅万里歌——记第二炮兵文工团青年歌手师鹏
五线谱视唱 第二十二节转属调及属调的平行调(近关系转调)
在继往开来的创造中展现的十二音序列技法(上)──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研究
从古代阴阳五行宇宙观看先秦至汉初五音与十二律生律法的思想根源
曾侯乙编钟中下层甬钟的基组结构与音位安排论——用“侧高正低”三度音程双音钟设计音阶、十二音位
使用“音乐语言”的人——人天生具有音乐性,音乐治疗师只是帮助人们把“音乐语言”又复习了一下
论复合功能、复合和弦及调性重叠——《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及风格手法》第十五章、第二十二章
我国新音乐发展战略的设计师和先行者——萧友梅音乐思想与创作教育实践的跨世纪回望
一壶香茶三分情思,几度风雨谁解师心?——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丁广泉访谈
晨曦初露(续三)记第十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比赛银牌得主陈曦和他的母亲在莫斯科26天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