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看过了《艺伎回忆录》着实的感觉到学艺不容易,抛开地位与脸面不说,想成为“名伎”得先生有一个漂亮的脸蛋,再要苦练文化、礼仪、语言、诗书、琴瑟等各种技艺,甚至连鞠躬、斟酒、走路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想要精通这些可能要花费上一生的时间,还有更难的是要找到一个甘愿为其提供从艺中所需要的一切开支的人。但又当章士钊纳着唱戏的小妾说着“章家门里不出戏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仿佛还不仅仅说明了学艺术的不易,还透出了一丝学艺术不太容易有大的出息的信息,所以作为一个明白人,老先生是坚决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趟这当子浑水,毕竟自己不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而又“乐在其中矣”的圣人……
简介:每每世界读书日,都会出现很多书单。看着这些书单,想起一句拉丁古谚:“书籍自有它们的命运。”十年后,百年后,被时间淘洗过后,这些书单里有哪些书是能留存下来,依然被阅读,依然能和人类文明呼应呢?这样的书首先不会是跟风、应景的书,也不是以获利、获奖为最大目的的书,而一定是承载了独特价值的书。有本书非常不起眼,没听说获过
简介:在现当代书法史上,沙孟海先生卓然独立,气度非凡,是屈指可数的大师级人物之一。今天,当我们重述先生艺术风格和历史贡献之时,有必要循着先生的家世生平、书学源渊及气质修养作一考察,以期得到全面展示。或许,借此可以对当代纷繁芜杂、人文伦丧的书法思潮产生某种警觉,从而回归书法的本位立场,通向书学的人文大道。沙孟海先生原名文若,以字行。别署不荒、沙村、兰沙、泱明。1900年6月生于浙江鄞县塘溪沙村。其父沙孝能是一位儒医,酷爱书画,多有收藏,行医之余常舞文弄墨,这一嗜好对年幼的沙孟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06年沙孟海入本村安房书塾就读,1910年转入邻村邹溪钟山小学住读,1911年进入慈溪东山头锦堂学校附小五年级学习,初习篆刻,即识得许多篆文。据有关资料记载,12岁时沙孟海能识得“中华民国军政府鄂省大都督之印”的篆文。1913年沙孟海入本乡花溪小学,后由父亲教读功课及摹篆刻印,这是沙孟海走向艺术之途的一个起点。然好景不长,14岁时父亲去逝,家境顿时陷入窘境,遂由舅舅带至慈溪庄桥集成小学就读,此年暑期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宁波第四师范学校。艺术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他们自小就对某种门类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和信心,失去父亲之后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