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以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盆地Ya8-2-1、Ya8-1-1、Ya13-1-4及LD30-1-1A井为重点,进行定量的多门类微体古生物群综合分析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莺-琼盆地第系有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有孔虫化石尤为丰富。详细研究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孢粉和沟鞭藻等生物群的特征及其纵、横向上的分布。依据浮游有孔虫、钙质超微化石等,对盆地第系识别出14浮游有孔虫界面和1质超微化石界面,对化石带的划分进行了讨论。经与Berggren等所制定的绝对年龄值的对比,作出了莺-琼盆地的年代地层表。最后对莺-琼盆地第系各组(崖城组、陵水组、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莺-琼盆地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群 地层划分 南海北部
  • 简介:在阐述区域地质构造和含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论证了川西坳陷上叠统含水系统隶属于沉积水压系统类型,提出了研究深层水渗流场的原则和方法,并根据计算勾画了研究层水头等值线图和水动力分带图,揭示了深层水的流动特点和规律性.

  • 标签: 水压系统类型 渗流场 上三叠统 川西坳陷 油气地质
  • 简介:在影响渤海海域上第系大型油气田形成的诸多因素中,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起到用.渤海湾盆地"向心式”的演化规律(沉降、沉积中心由周围陆区向海域逐渐转移)以及晚第纪以来盆地热流值的逐渐降低,使得海域的烃源岩生、排烃晚;上新世-全新世的新构造运动形成的众多上第系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大量晚期断层与控凹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相沟通,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并调整和控制了油气的最终成藏.依据构造位置和圈闭成因可将渤海上第系油气藏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凸起上的背斜型油气藏、凸起-凹陷边缘断阶带的滚动背斜型和断块型油气藏、凹陷中继承性构造和反转构造型油气藏.

  • 标签: 新构造运动 渤海海域 第三系 大型油气田
  • 简介:就富生油凹陷、区域性盖层、下生上储构造-沉积条件和小凸起-大圈闭配置等4项内容,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上第系油藏的成藏控制因素.按背斜类型把区内上第系油藏划分为5类.对盆地上第系油气勘探中的一些问题作了概括,强调加强研究区内针对上第系油藏的浅层勘探及改进油藏测试方法的重要性.

  • 标签: 渤海湾盆地 第三系 油藏类型 成藏模式 富生油凹陷 区域性盖层
  • 简介:本文较系统地讨论辽东湾下第系砂岩成岩特征,分析五种主要的成岩作用,并综合多种成岩标志,划分出四成岩阶段,同时探讨成岩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根据成岩机理与油气分布关系的分析,提出成熟阶段A是有利的成岩带;角洲分流河道、水下河道、河口坝,以及水下扇辫状水道是有利的沉积相带。将二者叠合,预测了有利的储集区带。

  • 标签: 辽东湾 下第三系 砂岩 成岩特征 储集区带 预测
  • 简介:维可视化技术可以使解释者通过调整透明度、设置光照方向等手段改善视觉效果,突出异常目标,观察数据体的表面特征,透视数据体的内部结构,以确定构造特征和储层的发育分布规律.以方差技术为基础,以Geoquest和VoxeIGeo软件为工具,利用层位自动追踪、砂体和地质体"雕刻"的维可视化解释新方法.可以从维空间整体把握构造特点和沉积特征,从而提高地震解释的精度和效率,避免解释的随意性,并使地震信息的利用率有较大提高.该方法在渤中251油田的成功应用,为维地震解释从单纯的单剖面解释向全维解释转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 标签: 全三维解释方法 BZ25—1油田 地震解释 三维可视化技术
  • 简介:琼东南盆地在早第纪晚期,处于海侵逐步扩大的古地理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崖13-1地区发育了陆源冲积扇-河流-扇角洲沉积体系,逐步过渡为角洲体系,并受一定潮汐营力的影响。崖13-1气田正处在角洲前缘砂体及河道砂体的位置,从而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层条件。

  • 标签: 琼东南盆地 崖13-1地区 下第三系 沉积体系 油气地质
  • 简介:系统研究渤西海域两口井沙段至东下段27块泥岩样品芳烃馏份的显微荧光光谱特征,以红/绿值Q(I650/I500)和λmax值作为判别生油岩演化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渤西海域中部东下段底部至沙段生油岩进入生油门限,并处于低成熟阶段;东南部地区东下段底部及下伏地层进入生油门限,东下段底部至沙段顶部生油岩处于低成熟阶段,大部分沙段生油岩处于成熟阶段。

  • 标签: 芳烃显微荧光光谱 热演化特征 渤西海域 第三系 生油岩评价 生油门限
  • 简介:文中论及地质资料和微体化石样品取自莺-琼盆地LD30-1-1A、Y13-1-4,Y8-1-1和Y8-2-1井。研究的重点是第起介形虫动物群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区第纪介形虫化石比较丰富,并以Bradleyaalbatrossia,Krithesawanensis,Cytherellaposterotuberculata和Neocytherettafaceta等为优势代表,介形虫动物群的成分在垂向上的变化不显著,但其属,种多样性和优势程度呈现出一定的变化,根据介形虫动物群的分布及特征和渐新统一上新统划分与对比研究结果,讨论了崖城组,陵水组,亚组,梅山组和莺歌海-黄流组介形虫化石组合及时代,并对第纪古环境和海平升降作了解释。

  • 标签: 南海北部 莺-琼盆地 第三纪 介形虫动物群 古环境
  • 简介:本文根据Snell定律,导出了VSP(非零偏移距)层状介质模型中适合各类波传播特点的系列递推、迭代公式,分析了VSP层状介质中波的传播特点,阐述了分离提取p-p波和P-SV波以及利用转换横波(P-SV波)到达时求取横波层速度的方法,据此可实现对各种波场的反演成象,最后以理论模型记录和实际资料处理说明上述方法的效果。

  • 标签: VSP层状介质模型 地震勘探 三分量 非零 VSP记录 分析处理方法
  • 简介:通过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测试手段对单个有机包裹体的成分,分子结构及其中烃类的成熟度进行了分析,结合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琼海凸起系由文昌A、B两凹陷双重供油,其中文昌A凹陷是琼海凸起的主要油源区,有机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结果表明:文昌A凹陷有过两期油气运移,第一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140℃,第二期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50-170℃,两期有机包裹体在成分,烃类成熟度以及分布特征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文昌B凹陷经历了一期油气运移,有机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00-140摄氏度,有机包裹体特征与方昌A凹陷两期有机包裹体的特征均有所不相同。

  • 标签: 珠三坳陷 有机包裹体 特征 油源 油气运移 应用
  • 简介:在冀中地区油气勘探所钻的3口井剖面中,系统选取早第纪沉积岩岩屑样品。基本上2m取一样,3口井样品总数约3500。每个样品用光谱定量分析11种化学元素:Ca、Mg、Ti、Ba、Mn、Zr、V、Cr、Pb、Cu、Ni。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元分析方法,经过综合研究查明了冀中地区下第系砂岩、泥岩和不同颜色泥岩化学元素的分布特征。早第纪各组段地层元素分布不同,其纵向上的变化界线与地质上分层界线基本吻合,是地层划分对比的一依据。用对应分析方法研究岩石化学资料。,可以查明元素之间、元素与样品之间以及样品与样品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性。研究表明Ba、Mn、Zr、Pb的关系密切,属于亲碎屑元素;Ti、Cr、V、Ni、Cu的关系密切,属于亲粘土元素;Ca、Mg、Ti的关系密切,属于亲碳酸盐元素。96井主因子F1、F2累计方差达95%,F1、F2主因子主要由Ca、Mg、Ti元素所决定。F1突出地反映灰质沉积等地球化学作用,F2突出地反映机械沉积作用。主因子F1和F2在纵向上的周期性变化反映了沉积作物的旋回特征,样品在F1-F2因子平面上规律性地展布反映了沉积相特征,96井下第系地球化学-沉积相图概括了主要的研究成果。

  • 标签: 冀中地区 早第三纪 沉积岩 化学元素分布特征 多元统计 研究
  • 简介:歧口凹陷及邻区上第系发育两种类型油气藏,大断层下降盘被次级断层复杂化了的逆牵引构造油藏和披覆背斜油藏,大断层及与之伴生的次级断层的活动时期,活动强度、断距,断至层位,断至深度和断层间距等控制了上第系油气运移和逆牵引型构造内油气富集程度,圈闭及运移途径控制了披覆型的构造油气藏的形成和原油性质,歧口凹陷北区上第系断层活动,油气运移及储盖组合特征与南区相似,是有利的勘探后备区,进一步勘探部署的关键是要查清断层组合及落实圈闭。

  • 标签: 歧口凹陷 上第三系 油气藏 形成条件 勘探前景
  • 简介:应用层序地层学对崖13-1气田主要产层陵水组段进行了亚段细分,以此为基础,在地震阻抗剖面上得到不同亚段的阻抗体,利用层拉平技术将各亚段阻抗体抗平,并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求出各亚段阻抗体12水平方向的变差函数,拟合其非均质性变程椭圆,通过对不同亚段变程椭圆的比较,结合沉积特征,分析了陵段各亚段的沉积体系及物源方向。

  • 标签: 地质统计学 地震资料 研究 崖13-1气田 陵三段 沉积体系
  • 简介:随着PL19—3等上第系大油田的发现,渤海海域晚第纪沉积环境的研究已势在必行。文中分析了孢粉沉积作用对孢粉化石组合面貌的影响.并根据孢粉沉积作用反演了PLl9—3地区晚第纪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馆陶组沉积时期为湖泊角洲环境,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属角洲一滨浅湖环境,明化镇组上段沉积时期为河流一沼泽环境。

  • 标签: 孢粉沉积作用 PLl9—3地区 晚第三纪 沉积环境 渤海海域
  • 简介:以现有盆地模拟软件为手段,结合钻井资料,采用大面积分凹陷已钻井或人工井与二维地震解释资料相结合的模拟分析技术,在开展部分已钻井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以及多模式模拟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对南黄海南部坳陷前第系烃源岩的埋藏史和生、排烃史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剥蚀厚度恢复与校正的准确与否,严重影响前第系主力生烃凹陷埋藏史和生、排烃史模拟的精度;南黄海南部坳陷普遍存在多期抬升剥蚀,其古生界生烃潜力优于中生界,以生气为主;南黄海南部坳陷烃源岩存在二次生烃,具有2生、排烃高峰期,排气作用可持续至今.

  • 标签: 前第三系 烃源岩 埋藏史 生烃史 排烃史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