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建立裂解液加热煮沸法抽提血液HBVDNA的方法。方法选取浓度分别为10^6、10^5、10^4、10^3copies/ml的HBVDNA阳性血清,采用5种方法抽提HBVDNA,并用SYBR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抽提产物。结果在HBVDNA浓度为10^6、10^5、10^4copies/ml时5种抽提法(异硫氰酸胍加热煮沸/盐酸胍加热煮沸/kit/SDS加热煮沸/chelex-100加热煮沸)均能得到阳性结果,而在HBVDNA为低浓度10^3copies/ml时,只有异硫氰酸胍加热煮沸/盐酸胍加热煮沸/chelex-100加热煮沸能得到阳性结果。结论chelex-100裂解液加热煮沸抽提HBVDNA操作简便、省时、经济,为血液标本HBV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血液检验中HBV和HIV的危险性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9月—2018年2月在职的30名血液检验科工作者为研究对象,对HIV与HBV危险性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分析结果进行对应的预防管理措施,将未实施预防管理措施前作为对照组,实施后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危险性因素占比及检验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研究组穿刺伤率12.05%、皮肤破损率14.46%、黏膜污染率2.41%、间接接触传播率1.20%,低于对照组(χ2=19.0542、6.6891、9.9600、4.2293,P<0.05);研究组职业暴露率16.87%低于对照组(χ2=55.9158,P<0.05);研究组满意度96.39%,高于对照组(χ2=11.1425,P<0.05)。结论强化分析与总结血液检验中HIV和HBV的危险因素,同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对检验人员造成的伤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CT对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抗菌治疗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医院感染科住院的98例慢性HBV-ACLF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感染组以及非细菌感染组,并进行PCT以及CRP的测定,同时观察PCT阳性的细菌感染患者经过抗菌治疗后的PCT情况。结果细菌感染组患者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91.94%vs19.44%,χ2=52.824,p=0.000),而细菌感染组患者的CRP阳性率与非细菌感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3.87%vs66.67%,χ2=3.872,p=0.049);细菌感染组中57例患者在抗感染治疗前PCT的阳性率是100%(57/57),经抗菌药物治疗后PCT阳性率显著下降,为14.03%(8/57)。结论血清PCT检测对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并能指导抗菌药物进行抗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 浅析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时间与接种状况对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预防状况。方法 囊括2018年~2019年于本防疫中心行乙肝疫苗接种的适龄儿童进行分析(376例),明确免疫时间和接种状况对预防HBV感染的影响。结果 376例儿童中,300例未感染HBV,占比79.79%,76例感染HBV,占比20.21%。乙肝接种史、首针接种时间、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乙肝家族史等因素与HBV感染具有密切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B感染与乙肝接种史、首针接种时间、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乙肝家族史等因素有关,临床需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在1岁前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从而降低HBV感染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血液HBsAg阳性孕妇LHBs、HBV-DNA含量及其所生婴儿血清HbsAg进行检测,探讨母体血中LHBs与胎儿宫内感染HBV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312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使用ELISA及PCR方法检测孕妇LHBs、其所生婴儿血清HbsAg及HBV-DNA含量。结果(1)312例血液HBsAg阳性孕妇患者血清中,LHBs与HBV-DNA两者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16,P>0.05),具有可比性。(2)不同的LHBs孕妇患者,其新生儿受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HBs与HBV-DNA具有相似的临床价值,可以反映孕妇传染性的强弱,进而估计乙肝孕妇患者血清LHBs的胎儿发生宫内感染危险性的高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BV为C基因型的HBsAg阳性母亲核心启动子(BCP)区突变与宫内传播的关系。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399对。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婴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选择HBV DNA载量≥106 IU/ml的113例母亲为研究对象,其新生儿发生宫内传播的22例为宫内传播组,随机选取其中22例未发生宫内传播者作为对照组,母亲HBV DNA经提取、扩增、克隆、测序和序列编辑及剪接后与从NCBI下载的标准序列比对进行基因分型,最终选择C基因型的39例母亲进行突变分析。结果HBV为C基因型(88.63%)的母亲共39例,其中宫内传播组19例,对照组20例。母亲A1762T/G1764A双突变率在两组差异显著(7.53% vs. 27.72%,P<0.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是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aOR=0.065,95%CI:0.006~0.746,P=0.028)。母亲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与新生儿HBeAg水平有关(P=0.050)。结论HBV C基因型的HBsAg阳性母亲HBV DNA 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降低HBV宫内传播的风险。
简介: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以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下降最显著;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数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减少(P〈0.05);HBV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严重的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相关.
简介: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阴性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随机选择10例作为治疗组在常规保肝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100mg/d),另1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作HBV标志物及ALT检测.结果治疗组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HBV-DNA阴转率为60%、90%、90%、70%,显著高于对照组0、10%、20%、10%,P<0.01.治疗组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ALT复常率为60%、90%、100%、80%,对照组为20%、40%、50%、40%,P<0.01.两组在治疗后生化及病毒应答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拉米夫定对HBeAg阴性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可抑制HBV复制伴有ALT明显改善.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含HBVS基因与HCVC基因嵌合真核表达质粒的免疫效果;为HBV和HCV嵌合基因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同时含HBVpreS1+preS2+S、preS2+S或S基因与HCVC区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S1S2SCpcDNA3.1、S2SCpcDNA3、1、SCpcDNA3.1分别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抗HBs和抗HCV。结果两次免疫后,全部小鼠均产生了抗HBs和抗HCV,且抗HCV的产生水平高于抗HBs;S1S2SCpcDNA3.1和S2SCpcDNA3.1质粒免疫小鼠,产生抗HBs的水平低于SCpcDNA3.1,S2SCpcDNA3.1和SCpcDNA3.1质粒免疫的小鼠,产生的抗HCV水平高于S1S2SCpcDNA3.1。结论preS基因对抗HBs的产生、preS1基因对抗HCV的产生有负调控作用,说明不同长度的HBV表面抗原基因可以影响抗HBs和抗HCV的产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分析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特点,探讨护理干预对HBV-DNA定量阳性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入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5例,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含量;筛选HBV-DNA定量阳性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分别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ERF)对两组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48例HBV-DNA定量阳性,阳性率为45.7%,HBV-DNA平均拷贝数分别为5.7×104IU/ml;常规护理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ERF)常规护理前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干预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ERF)护理干预前后在心理状况、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生活质量等方面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约45.7%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阳性,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HBV-DNA定量阳性患者的心理状况、HBV-DNA的转阴率、HBV拷贝数、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等,有较强的实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青海地区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隐匿风险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无偿献血的青海地区人群750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法(PCR-RFLP)检测HBVDNA基因的多态性,并进行HBV感染隐匿风险分析。结果:在750例人群中,检出HBV隐匿性感染8例,检出率为1.1%,其中窗口期感染3例,一过性感染5例;基因C型6例,基因B型2例,基因B型患者的都为窗口期感染,核酸定量都≤20IU/mL,与基因C型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因C型、核酸定量、家属病史、吸烟为导致HBV隐匿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海地区献血者HBV感染隐匿风险相对比较低,多为基因C型,基因C型为导致HBV隐匿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观察生化免疫指标检验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将我院在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重叠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观察组),同时取同期40例HBV感染患者作为对照1组,40例HCV感染患者作为对照2组,均进行生化免疫检验,进一步对三组检验结果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在谷丙转氨酶表达水平、谷草转氨酶表达水平、肝储备功能评分方面,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针对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采取生化免疫指标检验的鉴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乙肝病毒(HBV)现感染及既往感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抗肿瘤治疗后肝损伤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56例 DLBCL合并HBV感染病例,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和分期、治疗方案和时间,肝功能指标基线和治疗后水平。根据HBsAg情况,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HBsAg阳性为HBV现感染组,记为HBsAg(+)组;HBsAg阴性为HBV既往感染组,记为HBsAg(-)组。根据抗肿瘤治疗方案,将以上两组患者分为两个亚组:联合化疗组(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组。比较分析四组患者抗肿瘤治疗后肝损伤情况。结果 HBsAg(+)组49例患者,抗肿瘤治疗后有7例出现肝损伤(14.29%,7/49),其中联合化疗组7例(占16.67%,7/42),单纯化疗组有0例。HBsAg(-)组7例患者,抗肿瘤治疗后1例出现肝损伤(14.29%,1/7),其中联合化疗组1例(占14.29%,1/7),单纯化疗组0例。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两种HBsAg情况对抗肿瘤治疗后发生肝损伤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化疗方案对抗肿瘤治疗后发生肝损伤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五项检验结果和HBV-DNA检验结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的患者都实施乙肝五项和HBV-DNA检验。对两种不同检验方式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乙肝五项以及HBV-DNA检验结果方面,HBsAg、HBeAg、HBcAb中HBV-DNA的阳性检出率为47.14%。HBsAg、HBeAb、HBcAb的阳性检出率为95.71%。HBsAg、HBcAb的阳性检出率为87.14%。HBsAg、HBeAg的阳性检出率为44.28%。HBsAg、HBeAb、HBsAg、HBsAb均为0%。结论:实施乙肝五项检测在患者的检验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对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对患者的肝炎情况更加更加准确实现诊断,进而确保后续医生开展的治疗工作可以更具针对性,避免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危及患者生命,值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