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骨折行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6年11月在我院诊治的12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术式不同分2组,对照组(56例)行椎弓根轴形内固定术,观察组(68例)行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比较组间手术疗效及脊髓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89.71%比对照组71.43%高,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Cobb角均比对照组恢复好(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脊髓恢复至E级比例57.35%比对照组41.07%高(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通过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术结合后路短节段钉棒系统治疗的效果显著,有效复位伤椎,增强脊柱稳定,改善受损脊髓。
简介:颅骨缺损修补术是神经外科常见手术,修补材料的选择是颅骨修补成败的关键。理想的骨替代材料应具备一定的强度,质量轻、延展性好、不导热、易于灭菌和保存、惰性(不易起生化反应)、射线易透性、无磁性、美观、材料易得且价格便宜等特点;而且具有手术后不易变形移位,同时具有转导成骨作用和诱导成骨作用,手术后移植物反应或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虽然目前临床应用的颅骨修补材料很多,但就修补材料本身的特性与手术后效果而言,自体颅骨移植可能是目前最佳的修补材料。由于采用自体颅骨材料修补涉及到颅骨保存、保存前与修补前的颅骨处理、修补后颅骨吸收与愈合等诸多问题,故临床尚未普及应用,因此非生物材料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和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仁和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3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21~51岁,平均34.3岁。根据固定方式不同将31例患者分为2组:13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空心钉组),骨折根据McKeever分型:Ⅱ型5例、Ⅲ型8例。18例患者采用关节镜下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高强度缝线组),骨折根据McKeever分型:Ⅱ型6例,Ⅲ型12例。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Lysholm评分、二次手术率等评定各自的临床效果。结果空心钉组和高强度缝线组胫骨髁间嵴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44个月(平均24.8个月)随访。空心钉组和高强度缝线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91.6±7.6)、(91.9±7.4)min,住院时间分别为(11.5±2.9)、(11.4±2.3)d,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3±0.5)、(3.3±0.6)个月,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疗效:空心钉组为65~100分,优良率为92.3%(12/13);高强度缝线组为60~100分,优良率为94.4%(17/1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心钉固定组中10例患者(76.9%)行二次关节镜手术取出内固定物,高强度缝线组无患者行二次关节镜手术。结论空心钉固定或高强度缝线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均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高强度缝线固定在二次手术率方面低于空心钉固定。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18例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9例,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4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1%;对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20.18±1.04)个月,观察组优良率91.52%,显著高于对照组71.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预后效果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多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对43例胫骨干多段粉碎性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带锁内髓钉固定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中有3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4个月,37例全部愈合并取出髓内钉。结论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适用于治疗胫骨干多段粉碎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对骨折血供破坏小,骨折愈合快,切口感染率低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效果予以分析和探讨。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髓内钉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都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采用髓内钉进行治疗安全性更高,降低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的出血量,降低了术后感染的风险,治疗的预后更好,值得我们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钉棒固定融合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Fs)后翻修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 2017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9例OVFs行PVP/PKP术后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58~81岁[(70.7±6.0)岁]。损伤节段:T9 1例,T11 3例,T12 5例,L1 5例,L2 2例,L3 2例,L4 1例。翻修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5例感染行感染病灶清除钉棒固定融合术,9例进行性后凸畸形行截骨矫形钉棒固定融合术,5例神经功能障碍行椎管减压钉棒固定融合术。记录翻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感染患者术前、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通过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评估感染控制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通过Cobb角变化评估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评价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植骨融合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6个月[(32.7±8.3)个月]。翻修手术时间为135~320 min[(226.3±75.6)min];术中出血量为350~1 500 ml [(825.5±230.6)ml]。1例切口愈合不良,2例肺部感染,2例螺钉松动。患者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WBC[(7.3±0.9)×109/L、(6.6±0.7)×109/L]、ESR[(42.5±13.7)mm/h、(26.8±9.5)mm/h]、CRP[(37.3±16.3)mg/L、(17.8±8.6)mg/L]均较术前[(9.2±1.7)×109/L、(88.7±19.2)mm/h、(58.7±22.9)mg/L]下降(P<0.01)。后凸畸形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4.8±1.2)°、(7.3±1.6)°]较术前[(29.3±5.2)°]均明显改善(P<0.05)。2例术前ASIA分级C级和1例ASIA分级D级患者至末次随访均恢复至E级,2例术前ASIA分级C级患者至末次随访恢复至D级。1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提示植骨融合良好。末次随访时,腰背部VAS由术前(7.5±0.8)分降至(2.1±0.5)分(P<0.05),ODI由术前(60.7±15.2)%降至(19.9±5.9)%(P<0.05)。结论对于OVFs行PVP/PKP术后翻修患者,钉棒固定融合术结合感染病灶清除、后凸畸形矫正及椎管减压等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率,矫正后凸畸形,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3种不同内固定系统植入人体内的三维模型,互相之间进行力学参数对比,分析皮质骨钉道(CBT)螺钉系统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实验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于2020年6月30日招募的1名正常成年志愿者L2~L4腰椎的CT数据进行建模,在Ansys中对3种模型施加500 N压力,比较内固定系统、钛笼底部、末节椎体椎体的受力、位移、应力分布以及不同工况下椎体定点角度变化,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解释CBT螺钉固定系统治疗腰椎结核的优势。结果结果显示,CBT螺钉固定系统在侧弯时最大应力为194.84 N,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最大应力为196.48 N,结果基本相同。后伸时,CBT螺钉固定系统在对抗后伸扭矩时最大应力为104.17 N,观察位移可以或得相同结果,这表明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获得更坚强的稳定性。相邻阶段的短椎弓根螺钉与CBT螺钉对比可以看出,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稳定性。结论与短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比较,CBT螺钉固定系统可以更有效重建腰椎结核术后的稳定性,同时保留了腰椎更多运动节段,在临床上应当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胫骨骨折患者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早期负重与晚期负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胫骨骨折患者107例,其中男75例、女32例,年龄18~77(39.9±10.9)岁,均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后患肢负重开始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术后4周内患肢开始负重者25例为早期负重组,术后4周内患肢完全不负重者82例为晚期负重组。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置入髓内钉的直径、术后植入材料的失败率、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和1年的骨折愈合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胫骨骨折部位、骨折AO分型及Gustilo分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损伤机制、是否开放性骨折、有无腓骨骨折、有无外固定架等一般资料比较,以及手术时间和髓内钉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负重组与晚期负重组患者术后植入材料失败率分别为0和1.21%(1/82),术后6个月延迟愈合率分别为16.0%(4/25)和29.3%(24/82),术后1年骨不连分别为4.0%(1/25)和11.0%(9/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期负重组患者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88.0±2.4)分,高于晚期负重组的(74.5±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2,P<0.001)。结论与晚期负重相比,胫骨骨折患者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早期(≤4周)负重能够提升患肢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较好,建议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疗效对比。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4年11月份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交锁髓内钉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实施锁定钢板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优异,但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隐性出血量均较观察组优异(P<0.05),两组的治疗方法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使用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均可,但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效果较为优异,且术后并发症低。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髓内钉固定术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到2014年1月中收治的100例胫骨下段骨折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和自愿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为50例,对于治疗组患者主要采用髓内钉固定术进行治疗,而对于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达到了92%,而对照组患者手术的优良率仅有80%,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手术的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相比于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缩短恢复时间,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与交锁髓内钉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股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运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运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分析不同治疗后患者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引流量、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各方面,观察组各项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为7.5%,显著低于对照组72.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骨折采用钢板内固定与交锁髓内钉治疗均可以达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是交锁髓内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恢复速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整体恢复效果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