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手足74例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手足病患者74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患儿37例。对照组患儿入院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利巴韦林合炎琥宁对其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8%,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方式上加入炎琥宁注射液,对小儿手足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患儿治疗过程中无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后无并发症出现,在以后的小儿手足的临床治疗中,该治疗方法可以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 手足口病 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丙球治疗小儿手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手足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给予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IVIG400mg/kg静脉滴注1次。两组均计退热时间及手、足、口腔疱疹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及疱疹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未见副作用。结论静脉丙球治疗小儿手足疗效好,能缩短病程,安全有效。

  • 标签: 静脉免疫丙种球蛋白 手足口病
  • 简介:摘要手足是目前各国常见的临床疾病,主要通过飞沫、粪便等隐形途径进行传播,重症患者会引发“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和肺水肿等并发症。目前针对手足的疫苗还在研制阶段,手足的防控办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避免与手足病患者接触,把传播途径切断。

  • 标签: 手足口病 防控办法 传染病防控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治疗小儿手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病毒唑、西咪替丁、喜炎平及山香圆颗粒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病毒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症状、体征、发热改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退热,口腔疱疹消退及手足臀部皮疹消退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唑、西咪替丁、喜炎平及山香圆颗粒临床综合治疗小儿手足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明显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临床综合治疗 病毒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再发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以2010年至2014年就诊我院的手足再发患儿21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手足的病原学、临床表现等资料进行研究,现采用回顾性病例的方式分析手足再发的流行学及其临床特征。结果21例EV-71IgM阳性15例,可疑阳性2例,21例在首次患病时血清EV-71IgM阳性10例。另外,再发病例发热者占57.1%,临床特征表现仍以发热、手足口腔斑丘疱疹为主。21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结论再发与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抗病毒能力不足有关,同时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加再次患病的几率。医务人员加强卫生宣教,指导家长建立正确的疾病预防理念有利于防控手足

  • 标签: 手足口病 再发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的流行学,临床表现,治疗和结果分析。方法收集163例小儿手足病患者,对其流行学,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和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手足病患者通过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均治愈。结论小儿易患手足,应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传染率。

  • 标签: 手足口病 临床治疗 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9-0059-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传染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20例手足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患儿都有一个学龄前的未染病的兄弟姐妹,与患儿共同生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小儿手足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疾病传染防控,对比两组二代发病率,评价小儿手足传染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治疗期间,对照组中新增患儿21例,二代发病率为35.00%,观察组新增患儿3例,二代发病率为5.0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实施有效的小儿手足传染防治措施,能够降低患儿周围儿童的发病率,控制住疾病的传播,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传染 防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手足的治愈率。方法通过辨证施护对手足进行护理及预防。结果临床治愈率达100%。结论及时、准确、有效的对手足采取辨证施护等工作,能提高手足治疗的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手足口病 婴幼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手足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清开灵口服液,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水疱结痂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口服液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能明显缩短病程,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手足口病 临床治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手足的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为手足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70例手足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1—3岁患儿居多,男女比例1.41l;患儿均有皮疹,以手和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c一反应蛋白可升高;约1/3患儿出现心肌酶谱改变。所有病例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未出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只要及时、早期治疗.给予重视,预后良好。

  • 标签: 手足口病 临床分析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对我院150例小儿手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50例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经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对手足病患儿进行及时、早期治疗,可以防止严重并发症和传播流行。

  • 标签: 手足口病 临床特征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手足应采取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63例小儿手足病患者进行治疗和分析,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分成两组,实验组22例患者为重症病例,对照组41例患者为轻症病例,对两组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治疗。结果在C-反应蛋白,常规白细胞,心电图、肺片、心肌酶、心率、白细胞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等方面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和对照组患者相比,对照组更容易出现心肌酶谱的改变,高烧、呕吐、惊厥、烦躁嗜睡等,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要加强认识,注意患者身体症状的变化,及时给予有效治疗,避免或者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小儿手足口病 治疗方法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手足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临床以发热、手、足、口腔及臀部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和急性循环呼吸衰竭,3岁以下发病率高。手足分布广泛,无明显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见。据文献报道1,重症手足有3次大的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2006年马来西亚和2008年我国台湾地区。2014年安徽省阜阳市爆发手足流行,并出现一些合并脑炎、肺水肿和肺出血的手足,由于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因此积极治疗、正确护理,尤其是重症病例,这对降低手足病死率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手足相关的诊治和护理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防治及护理水平。

  • 标签: 小儿 手足口病 预防 控制 诊断 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手足12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预后良好。结论手足可防可治,为提高治愈率应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特别是早期识别危险症状,可改善预后。

  • 标签: 小儿 手足口病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分析手足病患者临床特点,探讨其防治。方法:对2010年6月至7月我院手足病房收治的临床诊断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登记,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手足病好发于2~5岁的学龄前儿童(54.67%),发热者62例(82.67%);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皮疹,以同时出现于手足口腔者为多(42例,56%);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升高分别为27例(36.00%)和36例(48%);CK-MB和cTnI升高分别为47例(62.67%)和13例(17.33%);胸片、心电图、脑电图异常分别为70例(93.33%)、50例(66.67%)、57例(76%)。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手足有其自身的临床特点,开展必要的辅助检查,对异常者提高警惕,筛查出重症(倾向)患儿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 标签: 手足口病 临床分析 儿童
  • 作者: 李旭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四川乐山614000)【中图分类号】R8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47-01一到夏秋时节,手足口病就开始在小儿间流行起来,孩子得病后会出现发烧出疹的症状,不仅孩子很痛苦,家长也跟着着急。如果没有及时的救治,或者病情太过严重,则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出现生命危险。随着夏天的到来,北京市在5月份就发出了儿童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的预警,提醒家长们进行防护措施,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同时有条件者还可以接种疫苗。那么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呢?它的发病原理是什么?如果小儿得了手足口病,我们该怎样治疗?下面我们就本篇文章给大家详细介绍手足口病。1手足口病1.1发病原理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在我国以柯萨奇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见。手足口病多发病在潮湿闷热的季节,这是因为肠道病毒属于RNA病毒,宜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并不易被胃酸及胆汁灭活,同时对外界抵抗力较强。手足口病易发生于6个月大至5岁内的儿童,三岁时更是常见,这可能是由于儿童的抗体较弱,自身免疫力低从而挡不住病毒侵袭有关。1.2手足口病传播途径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目前来看就是人类,而且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传染的主要途径是口部、粪便传播,其次传播是接触了手足口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或者被疱疹液污染的物品。1.3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有两种类型,普通型和严重型,大多数手足口病患者为普通型,症状较轻,无需治疗就能自行恢复。手足口病的一般表现为,儿童感染病毒后会在两天后开始病情发作,初期发病症状和呼吸道感染相似,有发热的症状,但也有些孩子不会出现发热的情况,同时伴有流鼻涕、咳嗽、吃东西困难的症状表现。典型的特征表现是会长出疱疹,长出部位在口腔、手足部、臀部、膝盖后的菱形凹陷处,一般呈圆形扁平凸起,有较厚的表皮,里面还有浑浊的液体,皮纹和长径方向一致,大小不一,四周皮肤泛红,同一个婴儿身上手足口皮疹不一定会完全出现,症状不典型时,可能只会出现在小儿身上的某些部位。1.4手足口病普通型一般表现为发烧、流涎、食欲不振、伴有咳嗽,口腔内舌体或脸颊黏膜可见散发性的疱疹,会有疼痛感,手足和臀部也会出现斑丘疹。普通型多数一周内痊愈。1.5手足口病重症型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则要注意小儿可能发展成重症。连续高烧不退,体温始终在39度以上;出现了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手足的发病特点进行探讨与研究,并且提出在临床上具有可行性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控制小儿手足的蔓延。方法通过对本医院收治的50例手足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对患儿的病情发展趋势以及所呈现出的临床特点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患儿在胸片、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中出现问题。结论小儿手足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常见的临床症状有手足和皮肤疱疹以及口腔溃疡。早期的发现与隔离治疗是控制传播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小儿 手足口病 特点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