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报道1例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患者因肝静脉-门静脉瘘出现门体分流脑病的诊断过程及经皮经肝门静脉-肝静脉瘘栓塞术的疗效,通过回顾加深了对该类疾病的认识及血管介入治疗在该领域的作用。

  • 标签: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肝静脉 肝性脑病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ET)诊断认识。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诊断的1例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脾切除术后10年合并ET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诊断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脾切除10余年后,血小板计数>450×109/L,粒红系无显著增生,网状纤维染色0级,无其他骨髓增殖肿瘤证据,分子突变JAK2V617F阳性。可确诊ET。结论合并存在继发性血小板增多混杂因素时,会延误ET诊断,特征、克隆分子突变及骨髓病理对于鉴别诊断ET是非常有价值的。

  • 标签: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增殖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遗传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genetic epilepsy with febrile seizures plus,GEFS+)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提取外周血DNA,对先证者采用高通量测序以确定潜在的变异位点,对其家系成员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为典型的GEFS+家系,3代共6人发病,其中2例为热性惊厥,1例为热性惊厥附加,3例为热性惊厥伴局灶发作。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携带SCN1A基因c.4522T>A(p.Tyr1508Asn)杂合错义变异,Sanger测序证实该家系其余5例发病成员和1例正常成员均携带该变异,外显率约为85.7%。结论SCN1A基因c.4522T>A(p.Tyr1508Asn)变异很可能是该家系的发病原因,其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完全外显。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SCN1A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遗传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 SCN1A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摘要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HHT)是一种常染色体异常引起的血管发育障碍性疾病,容易误诊和漏诊。本文报道1例合并高心排血量所致单纯毛细血管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HHT,应用贝伐单抗治疗有较好疗效和安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球形红细胞家系致病基因进行鉴定和突变致病分析。方法采集该家系共17人的外周血样。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先证者外周血DNA,筛选候选致病变异并进行家系共分离分析。然后采用同源重组构建pCAS2c.5798+1G和pCAS2c.5798+1A型质粒,转染293T细胞,应用反转录PCR、TA克隆和Sanger测序分析候选致病变异对剪接的影响,同时提取患者外周血RNA,分析候选致病变异在体内的剪接情况。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SPTB基因c.5798+1G>A变异,且该变异与家系患者的表型共分离。体、内外剪接实验结果显示c.5798+1G>A变异明显影响RNA的正常剪接,导致阅读框移码产生提前终止的密码子。结论SPTB基因c.5798+1G>A新变异是导致该家系遗传球形红细胞的原因。

  • 标签: SPTB基因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 剪接位点 基因变异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一种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的家族遗传溶血疾病。其临床表现可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脾大等,由于HS症状常不典型,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易误诊漏诊。HS长期溶血容易导致胆管结石或胆囊结石,部分患者以"胆石"为主要症状就诊。本文报道一例因反复发作胆管结石合并黄疸而被长期漏诊ANK1基因突变所致的HS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遗传弥漫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HDL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分别于2020年8月、2021年10月收治并经基因检测确诊的2例HDLS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自2012年1月至2022年1月报道的文献[共48例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基因突变所致的HDLS患者],总结分析其人口、临床、影像学和基因突变等特点。结果(1)50例患者中男20例,女30例,发病年龄(40.72±11.27)岁,其中40例(80.0%)患者曾被误诊。(2)50例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及症状体征分别为进行认知障碍(74.0%)、进行痴呆(80.0%)。中老年组(≥40岁,31例)患者的进行认知障碍、帕金森样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40岁,19例),青年组患者肌力下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影像学异常表现发生率最高的是白质病变(100.0%),其次为脑萎缩(84.0%)、脑室扩大(84.0%)及胼胝体萎缩(60.0%)。28例患者完成DWI检查,均提示弥散持续受限(100.0%)。白质病变最易受累部位为侧脑室周围,其次为额顶枕叶、胼胝体等。青年组患者半卵圆中心异常信号发生率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0例患者共发现36个CSF1R基因突变或可能致病突变位点,其中21个为首次报道的新突变位点。在47例详细描述了突变位点的患者中,8例(17.0%)的突变位点为c.2381T>C/p.I794T,5例(10.6%)的突变位点为c.2345G>A/p.R782H。结论HDLS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进行认知障碍、进行痴呆是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体征,但症状谱群和脑白质损害的MRI影像学改变与年龄有关,MRI随访和靶基因检测有助于减少该病的误诊和漏诊。

  • 标签: 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 临床特征 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人遗传非息肉病结直肠癌(HNPCC)家族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登记的32个家系进行随访和回顾分析.结果在32个家系91例患者中,共9个家系10例患者(110%)发生异时多原发癌,无同时多原发癌发生,其中8例(157%)来自典型的HNPCC家系,2例(50%)来自非典型的家系.第1个癌为结直肠癌患者9例,第2个癌为结直肠癌3例,肝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各2例,脑胶质瘤1例.有2例患者发生3次癌,其后2次癌发生的间隔时间为60~108个月,中位数68个月.第2个癌除2例肝癌外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80.0%.结论中国人HNPCC家系中多原发癌的患者明显增加.对HNPCC患者要加强随访,以冀早期发现多原发癌,争取较好的疗效.

  • 标签: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肿瘤 多原发肿瘤 HNPCC 分子遗传学 错配修复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个遗传痉挛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家系的分子遗传发病机制。方法收集该家系成员及50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提取样本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周围神经病及痉挛截瘫候选基因进行相关基因突变筛查,并对可疑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SPAST基因第9外显子区存在c.1196C>G杂合变异,导致第399位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色氨酸(p.Ser399Trp),该变异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受到影响。该家系的其它患者均存在SPAST c.1196C>G的杂合错义变异,而表型正常家系成员未发现该位点的变异,50名正常对照均未发现该变异,符合基因型-表型共分离。根据2015年ACMG制定的《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为可能致病变异。结论SPAST基因c.1196C>G变异可能是导致本家系患者发病的原因。

  • 标签: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SPAST基因 基因变异
  • 简介:本文报告1家3代遗传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12例患者及1例无症状者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视觉诱发电位(VEP)及肌电图(EMG)和神经传导速度(NCV)、结果表明:BAEP、SEP、MEP、VEP、ENG和NCV的异常率分别为92%、90%、92%、77%、94%、95%。

  • 标签: 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 诱发电位 肌电图
  • 简介:摘要报道1例线粒体糖尿病伴慢性遗传胰腺炎复合突变家系。1名18岁女性"在家自测血糖升高"伴长期上腹部疼痛就诊,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和追溯家族史,进行线粒体基因测序及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携带mt.3243A>G杂质突变和SPINK1 c.194+2T>C杂合突变,考虑为线粒体糖尿病伴慢性胰腺炎。

  • 标签: 线粒体糖尿病 慢性遗传性胰腺炎 SPINK1基因 复合突变
  • 简介:摘要遗传视网膜变性(IRD)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常常导致不可逆盲,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针对IRD的基因治疗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如何将基因药物递送至靶细胞并安全、高效地表达成为目前研究发展的关键点。病毒载体系统转染效率较高,但具有潜在的免疫反应和生物安全等问题,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使非病毒载体系统的开发应运而生。DNA纳米复合体是新型非病毒载体的研究热点之一,这种聚合物/DNA复合物纳米粒子由多肽、脂质、多糖等物质压缩和包裹DNA而成,在IRD的应用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此外,非病毒载体在成本、制备难易度、包装容量及安全上均显示出其优势,为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先天性视网膜劈裂、Leber先天性黑矇等IRD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对近年来非病毒载体系统在转染效率、靶向性和安全等方面的进展及其在IRD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遗传性视网膜变性 非病毒载体 基因疗法
  • 简介:摘要多数遗传视网膜疾病(IRDs)可造成永久视功能严重损害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2017年全球首个IRDs的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获得美国FDA批准,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IRDs发病早、患者数量相对少,以往对自然病程的认识有限。IRDs的基因治疗研究必须基于对疾病发病机制、自然病程的深入认识,对基因疗法实施最佳"治疗窗"的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前提。目前,用于基因治疗的主要基因传递载体为重组病毒载体,其组织免疫原性、成瘤及其与宿主细胞整合的安全和有效决定了治疗的结局,故亟待建立IRDs基因疗法的临床评价技术。眼科疾病的基因疗法还涉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产品流程、人种和地域环境、疾病进展过程、基因突变种类、患者获益和风险比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因此,充分考虑IRDs人群的需求,尤其是儿童患者的特殊,积极开展我国IRDs的自然病程研究,对于科学、规范地开展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有效确立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的终点结局指标、遵循国际规范的伦理准则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基因疗法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自然病程 病毒载体 伦理
  • 简介:摘要新生儿耳聋发病率逐年升高,遗传因素是新生儿耳聋的主要病因之一。耳聋基因检测为遗传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方向。本综述比较不同听力筛查和基因检测手段,介绍耳聋基因检测的现状、成本与效益,以及基因检测在耳蜗植入疗效预测中的价值,以期提高新生儿遗传耳聋的检测效率及经济学效益。

  • 标签: 婴儿,新生 遗传性耳聋 基因检测 成本-效益分析 耳蜗植入术
  • 简介:目的研究家族遗传结直肠息肉病(FPC)恶性演变过程。方法采用真彩色医学图象分析系统对29例FPC、60例结直肠癌和56例腺瘤息肉标本的DNA含量和倍体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恶变FPC组织DNA含量(DI)明显高于DucksA、B期和高、中分化腺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与DucksC、D期和低分化腺癌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意义0.05)。从没有恶变的FPC息肉到恶变的FPC组中未恶变息肉再至恶变的FPC组织,DNA异倍体(≥5倍体)和DI值逐渐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在各息肉组中,恶变的FPC组息肉和重度异型性腺瘤息肉,异倍体和DI值都高于轻中度异型性腺瘤息肉和未恶变的FPC息肉(P<0.01),而且同DucksA期和高分化腺癌异倍体和DNA含量相近0.05)。结论FPC恶变过程是逐渐发生的,一旦恶变,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而另一些未恶变的息肉已属于高危癌前病变,手术中应一并切除。

  • 标签: 家族遗传性结直肠息肉病变 DNA 图像分析 结肠息肉 直肠息肉
  • 简介:目的连接蛋白基因和遗传耳聋及角皮病有明确的相关.现有4个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角皮病,即:GJB4、GJB2、GJB3和GJB6,其中3个基因既可导致遗传耳聋,即GJB2、GJB3和GJB6,而GJB4是否与遗传耳聋相关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为证实GJB4和遗传耳聋的相关,在非综合征型遗传耳聋中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本实验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对6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耳聋家系先证者进行GJB4的突变检测,其中32个显性遗传,28个隐性遗传.结果发现了四种碱基改变:109G>A、3'UTR+17A>G、611A>C和507C>G.109G>A和3'UTR+17A>G是新发现的碱基改变,但在家系突变检测中证实为多态.611A>C和507C>G两种碱基改变是已报道的多态,611A>C是我们检测到的最常见的多态.结论本研究发现了GJB4的109G>A和3'UTR+17A>G两种新多态,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但未能最终证实GJB4为遗传耳聋的致病基因,可是从该基因背景来分析GJB4仍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耳聋候选基因,有待于扩大家系收集范围进一步检测.

  • 标签: 遗传性耳聋 连接蛋白类 多态 基因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63例成人型ADPK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多囊肝、泌尿系结石、泌尿系感染;有无血尿、蛋白尿;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血脂状况等。结果高血压[60.1%(158/263)]、蛋白尿[39.5%(104/263)]、血尿[36.5%(96/263)]、泌尿系感染[35.7%(94/263)]、合并多囊肝[27.8%(73/263)]是ADPKD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男女患者性别比例为1.76∶1。男女患者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蛋白尿、三酰甘油水平以及肝囊肿、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而血红蛋白明显低于男性(P<0.05)。结论成人终末期多囊肾病发病与性别、年龄无关,但与高血压、血尿、蛋白尿、贫血、肾功不全、多囊肝、泌尿系感染密切相关,及早发现并干预,对于延缓肾功能恶化,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 高血压 肾机能不全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Leber遗传视神经病变(Leber'shereditaryopticneuropathy,LHON)线粒体DNA(mtDNA)14484位点突变患者的发病率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来自117个家系的119例临床确诊或疑诊LHON的患者进行mtDNA检测.对3例证实为14484位点突变的家系做深入调查并收集相关病史及临床资料,抽取15例家属的血样进行mtDNA检测.结果:存在线粒体DNA突变的62例(62/119,52.1%)中,14484位点突变仅3例(4.8%).该3例3个家系56例中,28例有眼部症状,外显率50%.发病经过和临床表现类似11778位点突变的LHON,但其中视力恢复者17例(60.7%).15例家属的血样检测再次证实为14484位点突变.结论:我国LHON患者中14484位点突变者少见,其临床表现与11778位点突变者相似,惟视力恢复率高.

  • 标签: 中国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14484位点突变 家系分析 线粒体DNA
  • 简介:摘要腺相关病毒载体(AAV)是目前最重要的病毒工具,已在基因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其具有体积小、无包膜、无致病等特点,故而是治疗遗传视网膜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基因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ND4基因治疗Leber遗传视神经病变以及Rab伴随蛋白-1基因治疗无脉络膜的临床试验均发现约一半的患者视力改善。针对AAV基因治疗Leber先天性黑矇、X连锁视网膜劈裂、全色盲以及老年黄斑变性的临床试验也正在开展。而关于Stargardt病、Usher综合征、真性小眼球的AAV基因治疗尚在动物实验或理论阶段。目前AAV基因治疗主要用于隐性遗传视网膜疾病,对于显性遗传视网膜疾病需采用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9技术等来干预。对于遗传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这将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共同参与和研究,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有大的突破。

  • 标签: 视网膜疾病/遗传学 基因疗法 综述 腺相关病毒载体
  • 简介:摘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常见的肾脏遗传疾病,是全球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第四大病因疾病,预后较差。目前ADPKD尚无有效治疗,但相关研究表明某些药物和肾脏管理可改善ADPKD的病情进展,故ADPKD的症状前筛查和肾脏管理对改善患者病情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 筛查 管理 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