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介绍了 20 × 10 Nm /a煤制天然气项目甲烷化合成装置的运行情况,对运行中发生的催化剂热点下移过快的异常工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催化剂热点下移过快原因及其处理经验。
简介:纺织品中禁用偶氮染料检测,目前主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联用法。然而氨纶或聚氨酯涂覆层中含有的4,4’-二苯甲烷二氰异酸酯(MDI),在高温下容易发生分解,生成可致癌芳香胺染料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A)。为避免出现此类假阳性结果,本文系统研究了进样口温度对含有氨纶或聚氨酯涂覆层的纺织品测定MDA的影响。结果表明,气相色谱进样口温度在230℃时可快速、有效地筛查出由MDI分解导致的MDA假阳性结果。
简介:四氟乙烯(C2F4)单体悬浮聚合过程中微量三氟甲烷(CHF3)能使反应引发剂产生的自由基发生转移,能存在于聚合物链分子端基,使聚合反应终止或阻滞聚合反应的进行,也能破坏正常聚合体系的稳定性。同时这些被终止或阻滞反应的聚合物链容易被其他正常反应的聚合物链包裹,逐步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不规则的自聚"团"块物,影响C2F4单体聚合反应的稳定性和悬浮树脂产品的质量。
简介: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SⅠ型甲烷水合物受热分解微观过程,并对水合物分解过程中不同晶穴结构内客体分子对甲烷水合物稳定性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通过最终构象、均方位移和势能等性质的变化规律对分别缺失大晶穴和小晶穴中客体分子的2种水合物体系随模拟温度升高稳定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显示,随温度的上升,水合物稳定性逐渐下降直至彻底分解;而水合物分解速度与2种晶穴各自部分晶穴占有率相关,不能简单的通过整体晶穴占有率表示.对比相同注热过程中2种水合物体系分解状况,发现位于大晶穴内的客体分子对水合物稳定性影响更大,缺失大晶穴内客体分子的水合物更容易随温度升高而分解.
简介:利用“静态箱-悬浮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在小潮日(2010年4月4-5日和9月2-3日)和大潮日(2010年4月14-15日和9月9-10日),在闽江口鳝鱼滩湿地的中高潮滩过渡区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中,取样并测定了该沼泽24h的甲烷排放通量,并同步对潮水水位、温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大、小潮日,总体上,沼泽是甲烷排放源,白天的甲烷排放通量大于夜间;4月、9月的2个小潮日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4.43mg/(m^2·h)和8.13mg/(m^2·h),2个大潮日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为1.39mg/(m^2·h)和3.25mg/(m^2·h),小潮日甲烷排放通量明显大于大潮日;大潮日,涨落潮阶段的沼泽水-气界面甲烷排放通量低于非涨落潮阶段;温度和潮水水位是控制甲烷排放通量日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生产过程中二氯甲烷的回收工艺,提高二氯甲烷的回收率和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成本。方法 采用二氯甲烷蒸馏、冷凝回收装置,通过多级冷凝单元将二氯甲烷气逐级从3℃至-25℃冷凝液化,分离出液态二氯甲烷并储存于储罐中,剩余的低浓度未冷凝的二氯甲烷气体进入活性炭吸附装置再处理。结果 二氯甲烷冷凝回收装置能有效地回收哌拉西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氯甲烷,综合回收率达到98%以上,回收的二氯甲烷质量符合产品生产再利用及国家标准,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和生产成本。结论 二氯甲烷蒸馏、冷凝回收装置是一种适用于哌拉西林生产过程中二氯甲烷回收的有效工艺,具有技术先进、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经济合理等优点。
简介:摘要:在环境监测及评价过程中,非甲烷总烃(NMHC)、VOCs是常见的有机污染物表征指标。这些指标对于环境监测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含义、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等的差异又极易混淆。而在不同的环境监测过程中,选用合适的监测指标,进而采用正确的监测方法及评价体系,其监测结果才具有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