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分布式电源具有能耗低、污染小、供电灵活等优势,但也存在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征,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带来不利影响。为了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的优势,克服分布式发电的缺点,人们提出了微电网的概念。微电网整合多种类型的分布式电源为当地负荷提供电能、热能。如何实现微电网的优化运行,削减发电成本、降低输电网损、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改善供电可靠性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对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并网的运营管理进行了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并借助于聚类分析方式对其中医证型展开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我院接收诊治的慢性咳嗽患者150例作为研究样本,收集患者临床诊治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展开回顾性整合分析,探究慢性咳嗽的病因分布,并借助于聚类分析方式对其中医证型展开探讨。结果选取150例慢性咳嗽患者中,单一因素致病患者、二重因素致病患者、致病因素不明患者对应的例数分别为143例、5例、2例。致使慢性咳嗽症状产生的因素包含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急性支气管炎、感染诱发咳嗽、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咳嗽、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其他病因等,借助于聚类分析方式对中医证型展开分析可知,患者的中医证型包含以下五种痰湿阻肺证,痰热郁肺证,风寒犯肺、肺气亏虚证,肝胃不和、肝火犯肺证,阴虚肺燥证等。结论在慢性咳嗽病症中,主要致病因素为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咳嗽、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等,借助于聚类分析方式有助于了解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而为临床后续相关诊治处理提供可靠、有效的指导作用。
简介:背景:测量分析肱骨近端显微骨硬度分布规律可以较好地评价该部位骨组织不同区域的物理性能。目的:探讨肱骨近端不同部位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共选用了62岁男性、45岁女性和58岁男性3具遗体捐献者标本,于肱骨肩关节盂水平及外科颈水平垂直其长轴取多层面标本,使用显微硬度计在样品表面不同区域进行维氏硬度测试,统计分析骨骼硬度的分布规律。结果:3具标本的肱骨近端共测量84个部位,测得肱骨近端区域总体硬度为(37.62±8.82)HV,硬度最大处为肱骨外科颈内侧(45.82±5.55)HV,其次为外科颈外侧与后侧,此三处硬度大于肱骨近端其他部位(P<0.05);硬度最小处为大结节处松质骨(28.32±4.35)HV。从解剖部位来看,外科颈硬度为(44.07±6.45)HV,大于肱骨头及大、小结节硬度(P<0.001);大结节硬度最小为(29.56±5.68)HV(P<0.01)。肱骨头前半部硬度大于后半部,小结节硬度大于大结节,肱骨外科颈前方硬度低于其他方位(P<0.05)。结论:肱骨近端不同区域骨硬度的分布具有规律性;肱骨近端骨硬度分布数据可为肱骨近端内固定策略的选择、新型植入材料的研究提供基础,并为3D打印仿生骨的设计开辟新的视角。
简介:1949一2000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巨大转型时期,也是各大流域水利系统相继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通过运用SPSS与GIS分析工具,对福建省晋江流域自然灾害与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台风、暴雨、旱灾、水灾是主要的灾害类型,且台风、水灾、暴雨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台风是该流域的主要致灾因子;在年内分布上,灾害频发期多出现在夏、秋季节;在空间分布上,主要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与地貌形态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简介:摘要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渗透率的提高,能够改变配电网各节点的电压分布、提高配电网的短路容量、增大继电保护的复杂程度、同时也会影响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传统配电网的主要特征是就地消纳间歇式能源,其本身不具备调节能力。这造成了传统配电网无法对间歇式能源产生的多余电能进行消纳。作为向未来电网转型的一个重要部分,配电系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主动配电网技术应运而生。针对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并网的一系列问题,主动配电网技术提出了合理的优化方案,通过对通信、电力电子及自动化等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协调控制。与传统配电网被动消纳方式相比,ADNs具有更强的调节能力,可将并入配电网的分布式电源通过柔性负荷和多层次电网进行充分消纳,更大程度地保证供电系统的可靠性,提高电能质量。因此,主动配电网对促进分布式电源消纳的需求侧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