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土壤中具有我们肉眼难以看见的各类微小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有助于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从而为植物提供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植物营养;促进作用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和促进植物营养吸收的疏松表层,它由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世界上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存在差异性,即便是同一区域不同土层的土壤由于组成成分的含量不同,其中营养物质也是千差万别,土壤肥力自然也是不同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生物种类不计其数,因此也为称为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大储库。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化,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各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荧光定量 PCR技术是在原有的 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核酸定量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他可以进一步将荧光能量传递技术应用于常规的 PCR仪器中,在整个反应体系中增加荧光染料或者是荧光基团,主要是利用荧光信号的积累来实现对整个 PCR过程的实时监测,并最终根据反应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浓度进行预测。如今,荧光定量 PCR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国内外的环境监测方面,有利于加强对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研究工作,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未来在环境微生物检测方面将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简介: 摘 要:目的: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及微生物学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实验室 11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其食用过的食品、呕吐物、肛拭进行检验,同时对 4名中毒事件厨师进行手试子检验,对 4个中毒事件食品操作间进行采样检查,调查中毒原因。结果:在 11起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样品中检验出 6株细菌、在呕吐物中检验出 4株细菌、在厨具中检验出 3株细菌、手试子检验出 3株细菌、肛拭中检验出 4株细菌,共 20株细菌。细菌种类中副溶血性弧菌所占比例最高( 36.4%),其次为沙门菌,而后依次为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结论:微生物检验能够明确细菌感染具体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细菌性食物中毒;微生物检验;原因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ause of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and the result of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Methods: the data of 11 cases of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in the laboratory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food, vomit and anal swab were tested. At the same time, four cooks were tested by hand test. Four food operation rooms were sampled and examined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 of poisoning. Results: Six bacteria were detected in 11 food samples causing food poisoning, four bacteria in vomitus, three bacteria in kitchen utensils, three bacteria in hand test, four bacteria in anal swab, a total of 20 bacteria. The proportion of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as the highest (36.4%), followed by Salmonella, followed by Bacillus ce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Conclusion: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can identify the specific types of bacterial infec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在新冠疫情防控下校园微生物气溶胶分布情况,为校园消杀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持,为开学复课和校园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平板沉降法对采用通风、84消杀、紫外线消杀措施的校园人员密集区域进行微生物气溶胶分布检测,与GB/T18204.3-2013标准进行比较。结果:在新冠疫情防控下,75处检测结果中有73处菌落数皿,符合GB/T18204.3-2013合格标准,有30处菌落数≤4cfu/皿,符合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Ⅲ类和Ⅳ类环境菌落总数卫生标准。经过通风、84消杀、紫外线消杀措施的实施,校园整体微生物气溶胶分布明显下降,尤其是三种方式一并实施效果更为显著。结论:目前我校在疫情防控措施中采取的消杀工作行之有效,满足开学复课的环境卫生要求。 [关键词] 学校;消毒;菌落数检测;空气质量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检验标本中病原微生物的 DNA/RNA快速提取技术。方法:采用三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的 DNA/RNA快速提取,主要包括柱式提取法、煮沸法和快速法,对以上三种提取方法的应用效率和提取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柱式提取法、煮沸法和快速法的病原微生物 DNA/RNA快速提取时间分别为 55min、 35min和 4min,快速法的提取时间比较短,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应用优势较为明显。对三种提取方法的提取效果对比分析可以了解到,三者无明显差异。结论:使用快速发进行病原微生物 DNA/RNA的提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关操作,提取效率比较快同时也可以保证提取效果,可以加强这种提取方法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意义可以指导临床科室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设定实验时间为2019.01.01——2019.12.31为起止,总结本院门诊常规治疗患者需送检微生物培养标本数量作为基本内容总计60例,并在脑外科病历中挑选需送检微生物培养标本数60例,前者被设为常规组、后者被设为实验组,由此分析常规治疗中所用耐药性监测技术与微生物检验工作的作用,分析临床应用意义。结果:在检测革兰阳性菌结果统计中发现,常规组的样本检出率为27.9%,而实验组的样本检出率为50.0%。常规组中样本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为65.0%,实验组中样本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为97.5%。本次研究调查中共计可见有耐药性致病菌种类共计三十八类,其中致病菌类别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极高(100%),屎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极高(100%);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曲南耐药率极高(10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曲南耐药率高于80%。结论:临床微生物标本的检验工作中多使用临床微生物检验与细菌耐药性监测并提升其使用精准性,有利于细菌病原体检出率提升,减少耐药菌株数量从而加强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健儿颗粒剂、消炎止痒醑、百草洗剂3种医院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通则,采用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薄膜过滤法、中和剂结合薄膜过滤法对3种医院制剂进行微生物计数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采用常规法、薄膜过滤法、中和剂结合薄膜过滤法对3种医院制剂进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结果健儿颗粒剂采用常规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消炎止痒醑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百草洗剂采用中和剂结合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论建立了3种医院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准确可靠。
简介:摘要:针对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现状及问题, 对重庆医药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共245名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顶岗实习, 在微生物检验顶岗教学中,采用顶岗实习管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
简介:摘要病原微生物是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其价值体现在实物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资源。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国家级、省级保藏中心和专业实验室的指定,各类保藏机构已投入运行,并开始发挥保藏机构作用。为规范病原微生物保藏数据管理,提升病原微生物资源质量,中国CDC牵头制定发布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数据描述通则(T/CPMA 011-2020)》。该标准提出了保藏菌(毒)种所应具备的数据字段及其描述原则,包括编号、名称、分离、危害程度分类、传播途径、致病性等通用数据,以及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特征数据。病原微生物资源的核心在于质量、基础在于标准,以数据规范为抓手,对推动我国病原微生物保藏工作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资源共享利用,引领保藏工作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在我疾控中心 76 份阳性微生物待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38 份,对照组采用常规平板培养方法进行微生物检测,而实验组采用微滤膜分离技术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两组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 结果 实验组采用微滤膜分离技术检测微生物的应用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平板培养方法检测微生物的应用效果。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检测时间,而且还可以减少微生物培养期间污染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