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及相关炎症因子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按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间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胸痛患者236例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32例,对照组(非冠心病的患者)104例。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抽取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收集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骨保护素、可溶性受体激活的核因子κB(monoclonal antibody to 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RANK)配体、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 1,MC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浓度。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骨保护素、IL-6、C反应蛋白、IGF-1、MCP-1、MMP-9浓度分别为(1.85±0.49) μg/L、(65.93±5.18) ng/L、(15.74±2.52) mg/L、(725.19±13.36) μg/L、(302.16±15.92) μg/L、(58.31±7.94) μ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2±0.44) μg/L、(47.56±3.51) ng/L、(1.91±0.67) mg/L、(228.61±12.05) μg/L、(246.39±10.28) μg/L、(37.09±4.76)μg/L,可溶性RANK配体(332.69±14.91)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380.85±19.5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39、21.065、29.721、27.637、18.911、16.463、17.085,P均<0.05)。血清骨保护素、IL-6、C反应蛋白、IGF-1浓度在不同病变支数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三支病变组(2.05±0.51) μg/L、(80.96±25.70) ng/L、(19.79±2.03) mg/L、(849.07±18.95) μg/L明显高于双支病变组(1.83±0.45) μg/L、(62.74±20.61) ng/L、(13.82±1.75) mg/L、(714.84±19.06) μg/L和单支病变组(1.61±0.42) μg/L、(53.09±18.37) ng/L、(9.67±1.40) mg/L、(507.51±17.83) μg/L,双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骨保护素、IGF-1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骨保护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7,在最佳临界点1.54 μ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84.09%(111/132),特异度为73.48%(97/132);血清IGF-1的AUC为0.883,在最佳临界点395.78 μg/L时,诊断的敏感度为71.21%(94/132),特异性为96.21%(127/132)。结论血清骨保护素及相关炎性因子IGF-1是冠心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冠心病的发生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放射治疗及双膦酸盐类药物的应用可导致颌骨坏死及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颌面部的形态与功能。近年,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研究发现,放疗15 d内颌骨中仍有骨改建活动,但由于内皮细胞及微血管损伤,放疗15 d后微血管闭锁,骨改建停止,颌骨内开始出现纤维化。基于干细胞的生物性治疗可使颌骨内微循环得到恢复并修复骨质,为重度放射性颌骨坏死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双膦酸盐除了可沉积于颌骨使破骨细胞大量凋亡外,还可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并引起机体的免疫失衡。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修复颌骨损伤并调节免疫,对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具有较好的潜在应用前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及间充质干细胞的逐步应用,有望在放射性及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等颌骨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头颈组织瓣修复术后患者中度及以上疼痛特点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为后续术后疼痛管理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住院行组织瓣修复术的2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症状自我报告方法,先根据疼痛报告条目对疼痛类型分类,每天以疼痛程度分级法(VRS)评分对患者6个时间段伤口、咽喉、输液、其他及非干预疼痛进行为期6 d疼痛症状收集,分析中度及以上疼痛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239例患者中有87例主诉出现中度及以上疼痛,其中42例为重度疼痛;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患者,在有无中重度疼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喉疼痛病例数和频次排在所有类型疼痛的第1位。结论头颈组织瓣修复术后虽经静脉给予患者自控镇痛,但超过1/3患者仍主诉存在中度及以上疼痛,并且不同类型的疼痛也存在着不同的疼痛特点,咽喉疼痛较为突出。性别因素中男性患者以中度疼痛病例数为多,而女性患者显示出更高比例的重度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 SOX21-AS1及SOX2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宫颈脱落细胞学标本共43例,其中正常23例,宫颈癌20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所有标本中SOX21-AS1及SOX21的表达水平,分析SOX21-AS1及SOX21的表达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宫颈癌组SOX21-AS1和SOX21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相关分析显示,SOX21-AS1与SOX21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0)。SOX21-AS1与SOX21的lncRNA表达量均随年龄增大、FIGO分期增高、出现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增加而增高,其中SOX21-AS1表达量与淋巴结转移及FIGO分期增高关系最密切(P=0.001;P=0.025);SOX21表达量与FIGO分期增高关系密切(P=0.027)。与之相反,SOX21-AS1随组织学分级增高表达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SOX21-AS1及SOX21表达在宫颈癌中诊断价值,结果显示:二者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11(95%CI:0.826~0.996)和0.946(95%CI:0.879~1.000)(P=0.000);敏感性分别为70%和95%,特异性分别为100%和87%。结论SOX21-AS1及SOX21在宫颈癌中异常高表达,对宫颈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有望成为宫颈癌诊疗新的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比他克莫司及环磷酰胺治疗膜性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例)和观察组(n=25例)。对照组予以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他克莫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总缓解率92.00%高于对照组68.00%(P<0.05)。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率40.00%(P<0.05)。结论:他克莫司及环磷酰胺均可治疗膜性肾病,但他克莫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强。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环境改良及功能干预在小儿哮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次临床研究的样本为118例哮喘患儿,所有样本均来自我院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收的哮喘患儿群体;依据对其采取的干预方法不同,将样本划分为常规干预组和优化干预组,每组各59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哮喘症状评分、复发率以及二次入院率。结果:干预后,优化干预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复发率以及二次入院率明显低于常规干预组患儿,其哮喘症状评分明显高于常规干预组,P<0.05,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治疗环境进行改良、采取功能干预能够有效提高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效果理想,适合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Galectin-3及PD-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6年1月~2020年7月确诊为UC的患者63例作为UC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行肠镜检查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alectin-3及PD-1在两组肠粘膜中的表达,探讨两个指标在两组中的表达情况、在不同 UC分级中的表达情况及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alectin-3在对照组中高表达(P<0.05);PD-1在UC组中高表达(P<0.05)。Galectin-3在UCⅠ级与Ⅱ级、Ⅲ级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在UCⅠ级与Ⅲ级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中Galectin-3和PD-1的表达具有关联性(P<0.05)。结论:Galectin-3、PD-1通过对炎症的双向调节及负性调节作用共同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