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癌采用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模式行影像学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9月—2018年4月,于我院确诊的胰腺癌患者选取16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双源CT双能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后处理后获得碘图图像、非线性融合图像、线性融合图像、单能谱120kev图像、单能谱100kev图像、单能谱80kev图像、单能谱60kev图像,对100kVp原始图像和以上图像的对比噪声比、肿瘤/胰腺实质强化灶以及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组间对比噪声比值、肿瘤/胰腺实质强化灶、胰腺实质肿瘤CT差值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第二代双源CT双能扫描胰腺癌能衍生多种序列,在胰腺癌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镇65岁以上老人大肠癌的筛查结果,为大肠癌的筛查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选择我镇65岁以上老人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进行筛查工作,初筛以病史问卷、粪便隐血试验的方式进行,使用电子肠镜对初筛出的高危人群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筛查的高危人群共有1135人,阳性率31.67%,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人数为586人,阳性率为16.35%,病史问卷阳性人数为549人,阳性率为15.32%;现做肠镜184人,肠镜检查率为16.21%,多为肠炎及增生病变、肠息肉、腺瘤。结论使用病史问卷、粪便隐血试验、电子肠镜检查的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检查对尽早诊治大肠癌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曲南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下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病、支气管扩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组用注射用氨曲南2.0g,对照组组用注射用头孢他定2.0g,均加入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1次/12h,疗程均为7—14d。同时,两组病例均加用止咳、化痰药物进行对症治疗,观察期间不加用其他抗生素。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86%与76%(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与79%(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轻度恶心,有1例出现皮肤瘙痒,对照组有3例出现轻度恶心,有1例出现轻度腹泻,这些症状在停药后均自行消失,试验结束后未发现实验室检查异常者。结论氨曲南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是安全的、有效的、不良反应少。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对痛风性关节炎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疑似痛风患者227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8例足踝部疼痛,63例手部疼痛,56例膝关节处疼痛,分别对这三组痛风患者进行双源CT扫描,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作为痛风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对图片进行分析详细记录三组的扫描结果,对其所有数据及特异度和灵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8例双侧足部及踝关节疼痛患者中,确诊96例,双源CT诊断的准确度为95.37%,特异度75.00%,灵敏度97.92%;63例双侧手部及腕关节疼痛患者中,确诊痛风50例,双源CT诊断的准确度为88.89%,特异度61.54%,灵敏度96.00%;在56例膝关节处疼痛的患者中,确诊46例,双源CT诊断的准确度为89.28%,特异度80.00%,灵敏度91.30%。结论双源CT作为现在临床上一种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性,对提高痛风的诊断率有积极意义,且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双源CT大螺距模式对主动脉全程扫描成像,评价其图像质量、有效射线剂量,旨在研究大螺距双源CT进行主动脉全程扫描的可行性。方法患者分AB两组,每组30例,A组使用大螺距扫描方式,B组使用普通扫描方式,图像质量评价方法分客观和主观两种方法,客观评价图像噪声及信噪比,主观评价评价由两个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辐射剂量总量使用机器自带的记录数据。结果大螺距模式主动脉伪影明显减少,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得分(1.2±0.2)较普通扫描组(2.2±0.5)有明显差异(p<0.001)。扫描长度无明显差异,扫描时间明显减少(p<0.001),A组6.5sB组1.6s。辐射剂量明显减少。结论大螺距主动脉全程扫描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低,运动伪影少等明显优势,可替代主动脉检查常规扫描模式。
简介:《炫速双源CT心脑血管病诊断》于2013年7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是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刘国荣、李月春教授为主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坤成教授写序,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章士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吕滨教授主审。
简介:《炫速双源CT心脑血管病诊断》于2013年7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是内蒙古包头市中心医院刘国荣、李月春教授为主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坤成教授写序,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章士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吕滨教授主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A随访检查CABG术后桥血管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经双源CTA检查CABG术后200例,并对桥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行分析。结果双源CTA检查CABG术后200例,桥血管461支,内乳动脉桥血管298支(占64.6%),大隐静脉桥血管163支(占35.4%);桥血管狭窄69支(15.0%),闭塞60支(13.0%),通畅332(72.0%);桥血管狭窄或闭塞129支(28.0%)。结论双源CTA随访检查CABG术后桥血管狭窄闭塞优于CAG,是目前最佳的随访检查手段。
简介: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Flash扫描模式CTA结合迭代重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接受双源Flash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脑血管CTA的疑诊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资料。以3D-DSA为金标准,计算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3D-DSA与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差异,计算双源Flash扫描模式CTA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结果105例中,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60例共73个脑动脉瘤,其中微小动脉瘤24个;诊断13例脉动静脉畸形(AVM);检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静脉畸形2例,脑动脉狭窄9例,烟雾病6例。以3D-DSA为金标准,CTA误诊微小动脉瘤2例,漏诊1例位于大脑中动脉远端区域的AVM。Flash扫描模式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98.94%(93/94)、81.82%(9/11)、97.89%(93/95)、90.00%(9/10)和97.14%(102/105),辐射剂量为(231.9±13.2)mGy·cm,对比剂用量为(49.32±2.54)ml。结论脑部Flash扫描模式CTA结合迭代重建可快速、准确诊断脑血管病变,同时辐射剂量低、对比剂用量少。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中双源CT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疑似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给予CT下肢静脉血管成像联合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2-5天后给予DSA下肢深静脉造影和肺动脉造影。分析CT和血管造影图像并比较。结果42例疑似患者中,经血管造影发现36例下肢深静脉栓塞,39例肺动脉栓塞;CT发现30例下肢深静脉栓塞,39例肺动脉栓塞。下肢静脉栓塞CT以静脉腔内对比剂充盈缺损为表现。23例患者体现为横轴位上充盈缺损,23例患者的静脉管腔在CPR、MIP、VR图像中显示狭窄和中断,6例有双轨征表现。结论双源CT可以同时完成肺动脉和下肢深静脉成像,具有扫描快,范围广,图像重组简单、快捷,有利于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源CT心肺一站式检查临床检查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本院38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为样本,均开展一站式双源CT冠脉造影与心脏灌注成像检查,将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两种检查方案诊断结果。结果:选入38例冠脉病变样本均完成检查,双源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1.30%、92.11%、93.33%,对比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无差异,P>0.05;经双源CT诊断,共采集828段可评价冠脉狭窄情况,其中580段无狭窄、122段轻度狭窄、74段中度狭窄、49段重度狭窄、3段闭塞,对比冠脉造影检查,无统计差异,P>0.05;38例冠脉病变患者开展双源CT诊断,可见前段、前间隔壁、下间隔壁、下壁、下侧壁、前侧壁、间隔壁、侧壁、心尖等心肌灌注评分2分者较多,其次为3分者。结论:双源CT心脏检查技术在冠脉造影与心脏灌注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具备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伴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预后评估作用。方法:纳入7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8月~2024年4月行对比性临床研究,以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差异分组,伴心律失常组(37例)、伴心肌缺血组(33例),均接受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患者冠脉CTA检查中冠脉狭窄支数检出率及血压、血脂、血糖指标组间差异。结果:相较伴心肌缺血组,伴心律失常组冠脉CTA冠脉狭窄检出率及SBP、DBP、FBG、TC、T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心律失常冠心病患者存在冠脉狭窄风险,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的开展,可及时明确患者冠脉狭窄病变位置、支数,为患者临床预后管理提供指导依据。
简介:本研究观察腺病毒介导hPDGF—A/hBD2双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体外以及移植后体内局部的外源基因表达情况。将已成功构建和包装的hPDGF—A/hBD2双基因共表达腺病毒体外感染原代分离培养的BM—MSC后,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收集经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M—MSC的无血清培养上清,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分泌的hPDGF—A的促迁移效应。将重组腺病毒感染的BM—MSC局部点状注射至大鼠放射创伤复合伤创面,在各时相点进行冰冻切片并观察创面移植的BMSC的分布,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外源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在体外重组腺病毒感染后的大鼠BM—MSC表达报告基因EGFP。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显示双基因修饰的BM—MSC表达hPDGF—A和hBD2。划痕实验证实双基因修饰BMSC培养上清组在8、12、24和30小时的愈合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大鼠创面移植的外源性基因修饰的BM—MSC显示,至少在移植后2周之内BM—MSC可以较高水平地表达以EGFP为指示的外源基因。创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外源基因从第3天开始表达,第7天达到高峰,第21天仍有少量表达。结论:hPDGF—A/hBD2双基因修饰BM—MSC在体外、体内均可使目的基因得到有效表达,成为hPDGF—A/hBD2双基因修饰BMSC促进难愈创面愈合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