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图像建立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分析脑浅静脉(superficial cerebral veins,SCV)形态学参数与皮层下深部白质病变(deep white matter lesions,DWML)之间的关联。材料与方法招募健康志愿者364名,所有受试者行头颅常规序列及SWI扫描。随机选取其中200名受试者的SWI图像重建得到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图像,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MinIP图像,建立SCV形态学特征的自动量化模型。采用该模型分析剩余164名受试者双侧大脑半球SCV的血管直径、曲率等形态学参数。根据有无皮层下DWML将164名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为有皮层下DWML组(共53人)和无皮层下DWML (non-deep white matter lesions,N-DWML)组(共111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DWML组与N-DWML组的SCV形态学参数进行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和皮层下深部白质病变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用于分析SCV形态学特征的深度学习算法模型在训练集的平均准确率为98.19%,在验证集的平均准确率为98.02%,测试集的平均准确率为98.03%。双侧大脑半球SCV的各项量化指标在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的分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性别中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现为男性双侧大脑半球SCV血管数量均显著多于女性(右侧P=0.004,左侧P<0.001)。DWML组和N-DWML组在双侧大脑半球的SCV直径及数量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WML组的SCV曲率较N-DWML组显著增大(P<0.001)。右侧大脑半球SCV曲率与DWML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回归系数为2.035,P=0.015)。结论SCV形态学改变与DWML之间存在潜在关联,SCV曲率改变可能通过影响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导致DWML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训学员发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12名ERCP初训学员的临床资料。ERCP初训学员均在内镜专家带教下施行标准ERCP。观察指标:(1)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情况。(2)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影响因素分析。(3)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预测模型构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回归系数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进行效能评价。结果(1)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情况。12名初训学员施行300例ERCP,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52例,无不良事件248例。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ERCP难度分级(1~2级、3~4级),进镜时间,插管时间,完成插管(是、否),网篮取石(是、否),狭窄扩张(是、否),造影解读,实施合理治疗,达到预期目的分别为22、30例,8(5~10)分,20(9~20)分,24、28例,11、41例,0、52例,(39±17)分,(39±19)分,(44±23)分;无不良事件初训学员上述指标分别为146、102例,6(4~9)分,12(8~20)分,163、85例,94、154例,20、228例,(52±22)分,(80±20)分,(52±23)分;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79,Z=-2.46、-2.72,χ²=7.01、5.30、4.49,t=-4.00、-2.97、-2.29,P<0.05)。(2)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CP难度分级、进镜时间、插管时间、完成插管、网篮取石、造影解读、实施合理治疗、达到预期目的是影响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优势比=1.95,1.11,1.08,0.45,0.44,0.97,0.98,0.98,95%可信区间为1.07~3.58,1.02~1.22,1.02~1.14,0.24~0.82,0.22~0.90,0.96~0.99,0.96~0.99,0.97~1.0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CP难度分级、造影解读是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优势比=2.08,0.95,95%可信区间为1.10~3.96,0.92~0.99,P<0.05)。(3)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预测模型构建。根据临床培训重要结局指标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ERCP难度分级、进镜时间、插管时间、造影解读4项建立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预测评分>0.4分是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该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95%可信区间为0.65~0.79,P<0.05),最佳截断值为0.40,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63.3%。结论ERCP难度分级、造影解读是初训学员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预测模型预测评分>0.4分的初训学员是发生ERCP相关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相障碍躁狂模型Clockdelta19变异小鼠额叶和海马神经递质改变与行为学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对双相障碍躁狂模型Clockdelta19变异小鼠和野生型小鼠进行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分离小鼠额叶和海马,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组织提取物中的神经递质;数据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统计软件为SPSS22.0。结果(1)双相障碍躁狂模型Clockdelta19变异小鼠表现出活动明显增加。(2)多巴在左侧额叶升高,在右侧海马下降;谷氨酰胺在双侧额叶下降,酪氨酸在左侧海马升高;组胺在右侧海马下降,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在双侧海马均下降。(3)左侧额叶谷氨酰胺和右侧海马GABA下降都和活动增加存在相关性。结论双相障碍躁狂模型Clockdelta19变异小鼠表现出活动量增加,且左侧额叶谷氨酰胺和右侧海马GABA下降与活动增加存在相关性。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γ-氨基丁酸A受体和B受体(γ-aminobutyricacidAreceptorandBreceptor,GABAAR、GABABR)表达的影响,旨在深入揭示针刺干预抑郁状态可能存在的特殊机制和作用途径,为针刺抗抑郁之机制研究作出补充,为临床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24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模型+氟西汀组,通过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建立心理应激模型,针刺干预选取"百会"(GV20)、"印堂"(GV29)、双侧"三阴交"穴(SP6),平刺进针,深度0.5-1cm,每次20分钟,每日1次,持续28天。采用体重和糖水实验评价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情况,运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海马和额叶皮层组织GABAAR和GABABR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值以及糖水偏爱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中GABAAR和GABABR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1);(2)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体重增长值和糖水偏爱均明显升高(P〈0.01),同时上调海马中GABAAR蛋白含量及额叶皮层GABAAR和GABABR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P〈0.01)。结论针刺可提高大鼠海马GABAAR和额叶皮层GABAAR,GABABR含量,逆转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抑郁状态,提示这可能是针刺抗抑郁作用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HIV感染者全程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无/弱应答情况,探讨无/弱应答影响因素,为制定特殊人群乙肝防制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HIV感染者0-1-6月和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基础上,以完成全程接种后1个月随访者为研究对象,定量检测其抗-HBs,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HIV感染和治疗情况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0-1-6月和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组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分别为34.65%(35/101)、24.49%(24/98)和10.99%(10/91)(P<0.001)。控制混杂因素后,按照0-1-2-6月60 µg方案接种乙肝疫苗者发生无/弱应答的风险是0-1-6月20 µg者的0.22倍(95%CI:0.10~0.50);男性(OR=3.65,95%CI:1.88~7.07)和无乙肝疫苗接种史(OR=2.64,95%CI:1.10~6.32)HIV感染者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发生风险高,免疫方案与性别(OR=2.49,95%CI:1.24~5.00)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结论HIV感染者0-1-2-6月60 µg接种者的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明显低于0-1-6月和0-1-2-6月20 µg接种者,性别、接种方案及乙肝疫苗接种史是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免疫方案与性别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男性接种20 μg乙肝疫苗的无/弱应答风险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L-肉碱联合维生素E和C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的疗效。方法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男性科门诊就诊的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患者共6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精液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50.0%而女方妊娠例数为1例;对照组患者精液质量改善总有效率为23.3%,女方无人妊娠,2组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之后(a+b)级精子比例、精子存活率以及PR总数都明显提高,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L-肉碱联合维生素E和C治疗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有突出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输血前开展A2/A2B亚型和Rh弱D血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2009年1-12月献血者中初筛Rh(D)阴性324人次、A型15123人次、AB型6049人次为基数,计算A2/A2B亚型和Rh弱D血型的检出比率;χ2检验比较2008年与2009年A型和AB型输血患者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效输血发生率。结果:本地区Rh(D)阴性中Rh弱D比率为11.11%;A2亚型比率为2.06%;A2B亚型比率为2.13%;2008-2009年A型、AB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分别由0.098%、0.136%降为0.037%、0.039%;无效输血的发生率分别由12.37%、17.35%降为7.67%、8.04%。结论:输血前开展A2/A2B亚型检测,为患者提供更相合的血液,可以大幅度降低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临床无效输血发生率,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临床输血效果;Rh弱D血型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稀有血型患者的输血安全,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补肾生精汤通过调控支持细胞线粒体功能与氧化应激缓解少弱精症的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雷公藤多苷诱导少弱精症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生精汤高、中、低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左卡尼汀)。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支持细胞线粒体形态学变化,采用 JC-1 和 MitoSOX 分别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氧化应激水平;Western blot 和 qRT-PCR 检测抗氧化相关蛋白(SOD2、CAT)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结果 补肾生精汤高、中剂量组显著提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显著上调 SOD2 和 CAT 表达(P<0.01),调节 Bax/Bcl-2 比值(P<0.01),改善线粒体形态。结论 补肾生精汤通过支持细胞线粒体功能调控与抗氧化机制,显著改善少弱精症的生精微环境,具有治疗作用。
简介:背景:压疮的发,仁发展是一个由多种原冈引起的复杂病理过程,加之受到伦理道德和法律上的限制,无法值接尢人体上进行实验研宄。目的:建立Ⅲ期压疮豚鼠模型,为压疮预防、渗断、治疗和发病机制提供研究依据。方法:根据缺血-再灌注原理,利用自制建模装置对豚鼠(n=3)左侧大转子处间歇性施加不同压力6.65,13.30,19.95,26.60,33.25,39.90kPa循环,诱导Ⅲ期压疮的形成,从大体、组织病理和行为学3个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备实验组创面颜色及形态学特征相似,但出现时间与压强大小成反比。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不同程度的痫理损害特征,6.65kPa组〈13.30kPa组,19.95kPa组〈33.25,39.90kPa组,其中13.30kPa压力时组织病理表现与人类Ⅲ期压疮最为近似。与对照组比较,施加不同压力的各组豚鼠饮食量、饮水量及体质量变化比较,差异仃冠著性意义(P〈0.01):随着施加的压强增加,豚飘外观、精神状态、步态和性情逐步出现异常,其中6.65,13.30kPa组豚鼠行为异常最少。说明在13,30kPa压强下,采取缺血再灌注方式循环反复施加于豚鼠置侧大转予处,每天循环4次,连续12次(3d),后接5d硬痂下感染溶解期,可稳定重现Ⅲ期压疮创面,且对豚鼠行为学影响较小,可用丁需长期观察的压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