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美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在一般的历史规律下也有其复杂性和偶然性。在传统的中美关系研究中,以美国对华政策和国共关系为视角的研究已经力透纸背。本文着重在一个丰富和连贯的历史画面中解读中美关系变动的复杂原因和动力,并把“美亚事件”作为认识和理解冷战时期中共、国民党和美国三方对彼此复杂的认知框架的一把钥匙,以党史研究的视角厘清“美亚事件”的过程及影响,为重新思考和理解中美关系的变与不变提供重要信息,补充国共关于国际关系重大决策和视野转变的逻辑链条。并认为“美亚事件”通过中美之间的不对等关系影响了国共对美策略及心态,通过自身从间谍案件到政治工具的性质转变对中美意识形态的行为范式产生潜在影响。
简介:在中国青藏高原的东北部,祁连山南麓的湟水之滨,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人们称之为"土族之乡"。这就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
简介:审丑是美学研究中一大问题,对其作解答关系到能否对整个审美及艺术发展作出深入、彻底的把握.中国传统艺术中“审丑”问题表现普遍.中国艺术家的审丑意识充分体现在诗歌、绘画、书法、园林等众多的艺术领域;同时,古人的看法极富“东方”色彩.一、绘画:“宁丑毋媚,当使天趣淋漓”传统艺术表现“审丑”可谓多矣,绘画领域尤为明显.且不说种馗、丑石、药叉、大滩仪等源远流长的绘画“母题”;瞩目于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贯注的较为强烈的审丑意识,就会发现,由“贯休派”(五代贯休、宋初石恪、南宋梁楷、元代颜辉),而南唐陆晃、元初龚开、北宋高益、李雄、吴怀,到明清之徐渭、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八怪”,再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有一很深传统,对于“审丑”研究是一笔珍贵财富.在实践方面,“得得和尚”贯休所绘罗汉,开人物画“古怪”流派先河.其后石恪,“所作形象或丑怪奇倔以示变”,招致“诡形殊状,近乎谲怪”的指责.“梁风(疯)子”梁楷以“遗貌取神”法画布袋和尚等,以及龚开自题《中山出游图》戏称“阿妹韶容见靓装,五色胭脂最宜黑”,传达了审美意识的演进的信息.到扬州人怪,审丑意识更鲜明.蒋士铨题罗聘《鬼趣图》曰:“长头偻背老复丑,形容疑是承蜩叟”.郑板桥则空前全面、集中、明确、自
简介:有关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美国的基本立场是反对中国代表权变更,尽管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有微妙的区别,此前主要是私下操纵,此后则公开阻挠。英国的投票立场经历了从弃权、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到最终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中国代表权问题讨论的演变过程。而且,英国赞成新中国取得合法代表权并不意味着取缔国民党集团的非法代表,其政策转轨亦不同步。在1950年1-6月,英国开始由弃权走向有条件赞成新中国取得席位,美英分歧凸现,各自为自己的立场游说其他安理会成员国。1950年6月-1951年1月是美英分歧与协调的高峰时期,英国逐渐走向赞成接纳新中国代表同时驱逐国民党非法代表的立场。美国则不遗余力地反对中国代表权的变更。1951年2—6月,英国由赞成中国代表权变更转向支持美国在联合国搁置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美英纷争基本平息。美英在这一问题上的分歧除了反映两国对华政策的差异外,也折射出两国对联合国组织的不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