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伴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历史进程,乡村危机日益凸显,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东方杂志》是其代表。社会转型需要与国际视角驱动使得《东方杂志》对乡村问题尤为关注。它对乡村问题关注传播方式多样,其中农村社会调查和文学形式成为其最贴近乡村生活具体表达方式。这种积极关注和传播,进一步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乡村问题关注讨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民众在解决乡村问题上形成良性互动。

  • 标签: 关注 传播《东方杂志》 乡村问题
  • 简介: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东渐”浪潮中。大批穆斯林向东部地区迁徙、流动。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差别,在东部地区,穆斯林是产生矛盾、纠纷、摩擦较多民族群体。东部地区要有大担当,为经济欠发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全国人民同步发展上承担重要责任。担当是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社会义务。经济发达东部沿海地区,应当在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固、民族团结上作出应有贡献。没有东部帮助,就没有西部发展。没有东部支持,西部进入小康社会几无可能。东部地区在经济先发展、人民生活先富起来时候,要与西部少数民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经济发展成果。

  • 标签: 西部发展 东部担当 迁徙流动 共同繁荣
  • 简介:全球化之下,越来越多移民频繁地跨越地理、政治文化边界,穿梭于不同时空。客家族群分散于世界各地,离散(diaspora)是客家族群文化特色之一。随着全球交通网络日益便捷,这种“离散”特征逐步定位于民族一国家“旅行文化”之间,移民身体居于某一国家,精神却超越民族一国家时空。

  • 标签: 客家移民 文化适应 社会变迁 离散 印度 客家族群
  • 简介:听过徐建民先生《红酒人生》广播节目的人.或者接触过诗佰诺系列中冰酒和西拉两款葡萄酒的人,都应该比较了解和喜欢,这两款红酒确实让人着迷.酒体口感、香气,到酒体原料和发酵过程,都散发和表现出葡萄酒生命润和美,它们都来自迅速发展中新世界葡萄酒国家——加拿大。

  • 标签: 葡萄酒 加拿大 冰酒 目的人 红酒 口感
  • 简介:异端和大众虔敬运动困扰着12、13世纪西欧基督教会。它们纷纷挑战教会权威,宣称平信徒也分有赦罪权力,由此引发神学界有关赦罪有效性争论。本文以托马斯·阿奎那赦罪观念为例,展示经院神学家对教会权威理解。在阿奎那看来,教会持有的'钥匙权力',其本质是施予恩典权力。面对人类罪现实,他认为正义律法需由爱恩典作为补充,才有可能建立更加和谐社会秩序。因此,权威主体内在神圣性是其效力长久根本保证。

  • 标签: 托马斯·阿奎那赦罪 罪赎 观念核心
  • 简介:达米安刺杀案是18世纪中期法国一起昙花一现事件。尽管事件本身并未直接造成重大政治后果,但却在公众舆论当中激起了强烈反响,且由于旧制度下缺乏公开透明信息机制,案件审判期间阴谋论甚嚣尘上。国王和耶稣会士是舆论抨击主要对象,尤其是后者,被普遍认为是谋杀案背后主使。1750年代初法国激烈宗教和财税争论,是这种思想氛围生成重要原由。

  • 标签: 达米安事件 舆论传播机制 政治论争
  • 简介:明人删削《文选》李善注和五臣注,并加己意增述而成明代《文选》删述本,删述者(或者是出版者)认识到五臣注评点相通之处可转化性,在此基础上对注和评职能产生明确分工意识,落实到版本特征上表现为以版面位置规定职能分工。随着版式约定俗成,位置反过来表达甚至决定职能,以至于评和注某些内容很难区分。注释文本和评点文本二者交集——导读内容及其指南性证明了注共生状态,以及明代《文选》删述本大众读本性质。

  • 标签: 明代 文选 删述本 版式
  • 简介:《大唐西域记》卷四,讲古代北印度,其中提到一个名叫"至那仆底"国家:至那仆底国,周二千馀里。国大都城周十四五里。稼穑滋茂,果木稀疏。编户安业,国用丰赡。气序温暑,风俗怯弱。学综真俗,信兼邪正。伽蓝十所,天祠八所。这里最引人注意,是"至那仆底"这个名字。"至那仆底"一名,前一部分是"至那"。"至那"是梵语Cīna音译,是印度人对中国称呼。

  • 标签: 《大唐西域记》 中国翻译 编户 邪正 天祠 迦腻色迦王
  • 简介:个人维度来探讨托马斯·杰斐逊对革命共和事业奉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杰斐逊个人独立美国独立宣布和维护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位《独立宣言》起草者与其他签字人一道,不惜舍身拼命以摈弃对乔治三世效忠,把自己当作造反派和叛徒,同时又把其个人身份融进他所协助构想出来“人民”身份之中。揭示杰斐逊革命生涯个人维度,对于我们理解杰斐逊对自主而能表达同意个人权利崇奉,他自我塑造和他形成中自治民主政体概念,都具有核心意义。

  • 标签: 托马斯·杰斐逊 贵族制 民主 每代人的主权 《独立宣言》
  • 简介:余华长篇小说《活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张艺谋导演《活着》由这部小说改编拍摄而成。叙事学故事情节、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活着》小说电影两种叙事形态迥然不同艺术魅力。

  • 标签: 《活着》 叙事理论 叙事艺术
  • 简介:2014国际城市管理协会(ICMA)国际区域峰会在扬州市举行,中外专家和城市管理者就“绿色城镇化:机遇挑战”这一主题展开交流讨论。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丹麦、荷兰等十多个国家国际城市管理协会理事会和国际委员会成员、国际附属机构负责人、部分会员代表参加会议。现摘登部分中外嘉宾关观点,以飨读者。

  • 标签: 绿色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 规划 治理
  • 简介:在清代满文教学中,满文“十二字头”是当时认字读本满文初级教育基础。本文从教育史版本学角度考察“十二字头”历史演变及其作用,认为“十二字头”结构是满洲人独特产物,有别于已有的蒙文字母表。入关之后,代表满文教学传统“十二字头”汉人启蒙书一并成为双语教育重要教材。最初《十二字头》版本比较简单,可看作利于口授助忆术性字母表。而清中叶以后,《十二字头》成为分析字形而有助于自学满文综合性认字读本。同时,学者也开始借用汉文传统概念来理解满文“十二字头”。在此过程中,满文字母被理解为汉字相似的以固定笔画构成音节字母。于是,以汉字为基础语言教学传统包容了满文“十二字头”。

  • 标签: 清代 “十二字头” 满文教学
  • 简介:安宣慰给予王阳明先生物质馈赠,对于身处逆境、贫病交加王阳明先生无疑是雪中送炭,王阳明先生感激不尽。

  • 标签: 王阳明 西安 馈赠 感激
  • 简介:明末清初,西南变乱,为坚守名节,钱邦芑弃官退隐于贵州余庆县,开辟“他山”“柳湖”.钱邦芑侄儿钱点继叔父之后不遗余力地对“他山”进行开发,将荒秃他山打造成郁郁葱葱的如画景区.并一直坚守他山故园,直至终老,其间留下许多诗作.

  • 标签: 钱邦芑 钱点 他山 柳湖 景区
  • 简介:《文选》题注作者注对于解读《文选》作品颇为重要,但其问题甚是复杂,或是羼乱,或有谬误。本文择其中问题较显著者略分数类,依类举例,并逐条考释,试整体上辨其真伪,以总结《文选》题注作者注羼乱之特征,探讨羼乱之根源,并对谬误之处随文考证。结论认为学者据通行《文选》版本以评价、引据《文选》题注作者注,必须对其究属何家注释有所辨别,以免无的放矢。

  • 标签: 文选 题注 作者注 辨证
  • 简介:王征明1923年4月出生于江苏徐州,1938年1月1日,不到15岁参加八路军学兵队。1943年王征明任新四军军部参谋处侦察科副科长,负责保卫军部情报业务。1949年5月,王征明率人先人上海,会晤国民党警察局代理局长陆大公,交代陆为我接管国民党上海警察局作好准备。先后任上海市公安局社会处办公室主任、政保处副处长、处长,并兼上海市委保卫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53年王征明调公安部二局任职。1954年4月5日,曾是扬帆助手王征明被秘密逮捕,

  • 标签: 王征 扬帆 上海市公安局 饶漱石 保卫工作 1949年
  • 简介:1938年8月至1942年5月.陈独秀在江津度过了人生最后四年时光。他先在江津县城、施家大院等地小住。1939年5月,妻子潘兰珍蛰居江津县乡下偏僻鹤山坪上杨家石墙院.在这里他“谈笑少鸿儒,往来多草根”。笔者从事江津地方党史和文史工作多年.因工作原因采访过许多当年陈独秀交往过农民.收集整理了许多陈独秀江津百姓交往故事。

  • 标签: 陈独秀 江津 交往 农民 1939年 收集整理
  • 简介:立足传统而不断创新一直植根于天梭品牌DNA中,这种对精准计时苛刻追求不断创新突破精神,和运动比赛所倡导理念不谋而合。1883年,天梭开始为体育运动赛事制造专业计时器,刷新钟表计时历史,直至今日,天梭为一场场不同运动盛会提供精准官方计时服务,为每一项运动计时制订具有针对性精准方案。

  • 标签: 运动比赛 计时器 体育运动 DNA 计时制 创新
  • 简介:教案是晚清外交史上重要事件。在参与此类事件交涉外国使领中,阿礼国(RutherfordMock,1809-1897)格外引人注目。阿礼国,英国外交官,1844年11月至1858年12月先后任英国驻厦门、福州、上海和广州领事;1859年至1865年任驻日公使;1865年12月7日至1869年11月1日任驻华公使。阿礼国是晚清列强来华使领中较早干涉教案的人。

  • 标签: 晚清教案 阿礼国 驻日公使 外交史 外交官 事件
  • 简介:1929年9月,中国留日学生为反对国民政府收回中东铁路、声援苏联,在东京参加日中朝三方联合发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示威游行,遭到日本警察大肆逮捕,史称东京事件。事件发生以后,中日之间进行了频繁地交涉。期间,国共两党采取了不同应对措施。国民政府以区别对待方针,坚持外交手段谋求日方释放逮捕国民党员和一般留学生,并将其中共产党员设法引渡归国、依法惩办。其将政党利益高于国家权益做法,实为此次交涉之贻误。与此同时,中共为声援在东京被捕党员和留学生,在国内主要城市发动群众示威游行,客观上起到了声援苏联、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作用,国内舆论对中日交涉又增加了砝码。然而,东京事件是为保卫苏联而发动,忽略了自身国家利益,是对共产国际盲从表现。

  • 标签: 东京事件 国共两党 国民政府 中日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