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张蕴钰,字海城,1917年生于河北省赞皇县,简师肄业。1937年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游击大队长,副团长,旅、军、兵团参谋长。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朝鲜上甘岭战役、辽东抗登陆战役演习。曾任北平军调执行部中共第25小组组长,调处“安平事件”。1958年,由兵团参谋长调任核试验基地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参与组织指挥我国首次原子弹、氢弹、核导弹、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通信卫星等重大国防科研试验。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出版《戈壁言情》《初征路》《奚囊集》《张蕴钰诗词集》等。1985年在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职务时离休。后任解放军“红叶”诗社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08年8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简介:<正>Sincethe1980s,tourismhasbecomeaworldwidecommodityforconsumptionandanindispensablepartofmodernlife.TibetAutonomousRegion(TAR)withitsuniquegeographyandculturallandscapeattractsannuallythousandsoftourists.TherecentaccelerationintheconstructionofTibet’sinfrastructureinthefieldsofhighwaysanddevelopedaviationtransport,andespeciallybytheopeningofthe2006Qinghai-Tibetrailway,havenewopportunitiesfortourismopenedinTibet,whosenumberofdomesticandforeigntouristsreached8.5millionpeoplein2011,withatotaltourismincomeof9.5
简介:本文对于西方中国想象中的台湾想象的特殊性进行了探讨。古罗马时期,西欧对中国的想象可分为两点,即从海洋和内陆两个不同视角所提出的"海洋中国"和"内陆中国"。直到17世纪,耶稣会士访问明朝,才发现这两种想象所指的是同一个地方。那时与耶稣会有着深刻联系的西欧,将长城以南的地区统称为"秦奈"(China/Thinai),此词继承了"海洋中国"的想象。与此同时,将长城以北的地方称为"鞑靼"(Tartar),不作为对"秦奈"想象的一部分。因此,清朝对台湾的统治,被当作鞑靼人势力的统治(而非"秦奈"的统治)。这正是在长城以南的地区之中,近代西欧话语空间唯独把台湾动辄看作"鞑靼"的属地而非中国所属的原因所在。
简介:甲申之变引起了江南士人内心剧烈的震动,以及拼死抵抗的行动。与之相比,北方士人,尤其是河南、河北士人相对平静地接受了“甲申”,没有多少对清朝的拒斥,甚至还有主动投身清政权的行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河南、河北士人与江南士人在甲申前后有着不同的经历。前者遭遇了明末农民战争及清军的数次入关,在战乱中所经历的生死离别、流离他乡、斯文扫地,让他们产生一种明朝气数已尽的认识;相较于此,在甲申前,江南士人尚沉浸在逸乐氛围之中,根本无法体会到北方士人的感受,直到甲申神京陷落的消息传来,江南士人才开始体验王朝灭亡的历史进程。随后清兵南下,奴变、奏销等等事件的发生,江南士人才有了与河南、河北士人相同的感受。由此,他们对清朝人关形成两种不同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