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由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集中展示人类文化的盛会。世博会对提升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多元文化的发展、完善城市文化服务功能、鼓励城市理念的创新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世博会是上海走向世界的契机,也对城市文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上海文化发展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城市公共环境艺术,重视世博会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影响研究。
简介:在今天,城市建设大力倡导弘扬民族文化,诸如城市文化广场、公园、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等的建设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创建城市民族文化场所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城市公园发展中协调好环境现状与民族文化建设的关系。城市公园设计需要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准确解读民族文化,既追求环境的高品质建设,亦不忘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简介:2017年6月29日,全国首个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在上海开幕。随着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秀芬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俞光耀共同按下“党的诞生地——上海”和“流动的盛宴——地铁里的上海博物馆”两列主题文化列车的启动按钮,
简介:2005年于上海成立的民间戏剧团体“草台班”以每周的聚会讨论及身体训练为中心,针对日益商业化的话剧市场,提出戏剧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而非“表演”的理念,倡导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民众戏剧”。草台班的活动体现了当代城市青年对过于商业化的城市文化的抵抗、对交流的渴望,并对政府的文化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简介:“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唱法”跨界现象是近年来我国声乐领域众多“唱法”跨界范式之一,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视角对其缘起、形成逻辑、叙事动机、理论内涵及舞台表现等因素进行探讨,期待对这一新型演唱风格的发展做出理性审视。
简介: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传统艺术等有形和无形文化艺术遗产在其原产地由居民进行自发保护,从而较完整地保留社会的自然风貌、生产生活用品、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的一种博物馆理念。围绕这一理念,本文重点探讨了在对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重视原生态社区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将文化艺术遗产保护在基层社区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和有效的途径,提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当代文化创新资源,当代文化创新的高度常常取决于对传统文化遗产发掘的深度。
简介:本文以浙江桐乡为例,从公共艺术建设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形式及地域特色文化影响下公共艺术设计的特点,具体论述了区域人文环境条件下发展特色公共艺术、弘扬当地历史文化对于促进地方公共艺术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简介:本文论述了丹麦文化政策与城市发展的交互作用。它提供了一个文化主导发展的欧洲战略概况,并审查了文化和创新在丹麦发展战略中的作用,然后呈现了一项有关丹麦地方当局将文化作为发展工具的问卷调查分析。这一分析表明,地方当局往往追求社会而非经济的目标。讨论认为,必须通过一个更精确的方式使这些社会战略变得积极有效。
简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要“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浙江省率先在全国开展非遗生态保护区建设,首批评选命名了19个非遗生态保护区试点,当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有效地向前推进。
简介:厦门鼓浪屿具有和澳门相似的历史背景,以及由其风格相近的“历史建筑群”所构成的“历史城区”,对外同称“万国建筑博览会”。而澳门却捷足先登,抢占先机,将以20多幢古建筑为中心的“历史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在2005年7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29届
简介: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雕塑既指向作为名词的造型艺术,也指向对器物、空间或思想雕琢塑造的行为和过程。生态与雕塑两词并置,映照出在人类文明历程中对自身生存环境的态度。人、自然、社会、文化构成多维互联的整体,只有它们的和谐共生,人类社会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简介:长三角的自然条件及由此产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其城市群在外在风貌和内在气质上的同一性和一体化趋势。这种同一性鲜明地表现在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博学崇文的价值取向和精巧柔韧的智慧风骨等方面。
简介:地域文化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源泉,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公共艺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彰显出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传递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文章阐释了地域文化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及相互影响,以滨海城市烟台为案例,分析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形式,主要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建筑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的实例展开分析和研究.
简介:视觉形象是城市旅游形象具体化、视觉化的传达形式。旅游形象定位应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以旅游资源为导向,塑造文化鲜明、个性独特的形象。本文以武汉城市视觉形象作为地域视觉文化的研究对象,从软性的地域视觉文化符号来建构和传播武汉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创建具有地域风格,同时又能适应现代设计语境的武汉旅游城市视觉形象系统。
简介:《戏剧之家》2002(5期)的首篇《中国地方戏曲的历史生态环境》(以下简称“文章”),谈及了大量戏曲声腔的生态环境。个人觉得,戏曲声腔的生态环境应该包括它本身的生态总状况与生成它的客观环境两个方面。在看完文章得到很多收获并兴奋不已的同时,觉得文章对戏曲声腔的生态与生成环境谈得不够多,但结论不少;而在戏曲声腔的生态环境与文章的结论之间觉得有一些问题又不太清楚。故撰文求教各方。
简介:一、我国现代园林发展状况中国古典园林根植于华夏文化沃土之上,布局严谨巧妙,技艺精湛高超,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极具艺术魅力,成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
简介:大型特色活动是城市生活的亮点,是城市重塑与再生的一剂良药。全球每年都会举办数百场各种性质和目标的大型活动,相关盛事构成了各国经济增长及国家竞争力上升的一个重要组成,同时也是优化城市环境设施的抓手、城市经济增长的引擎以及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名片。本文对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与制订,旨在通过评估大型特色活动的举办情况,考察活动的举办是否有利于城市特色的建设,进而达到城市文化功能修复的目的。
简介:20世纪80年代城市电影中的空间影像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生产的城市、技术员的城市到个体户的城市和消费的城市的转变,伴随着这一转变的,是空间呈现中地域性因素的突出和越来越明显,这在有关“北上广”的影像表现中尤其如此。这种状况表明,80年代的城市电影中城市空间的呈现常常处于城乡、中西和内外之间多重关系的交叉点上,因而有关城市空间的呈现某种程度上就是这多重关系变迁的反映。
简介:艺术家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从关注本我到体会整个宇宙奥义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常态。但从关注社会现实的角度而言,并非所有艺术家都能够切实将自身的创作纳入在社会体系的讨论中,也就更不用说对社会结构与创作之间的联系做出回应。长期坚持于传承和创新陶瓷艺术的朱乐耕即是一位在创作和研究中不断思考社会现实的艺术家。在今年的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于生活环境的美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墙绘艺术应运而生、它或体现当下时代精神.或体现城市风采,或表现设计师的个性,如今已成为众多大中小城市的一张名片.既价格低廉,又环保绿色,而且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城市建筑群装饰中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童首先总体介绍了当前社会对城市景观小品的迫切需求,其次分析了墙绘艺术的特点、功用和构图设计,最后分析了墙绘艺术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希望籍此引友人们的思考。
2010世博会对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民族文化传承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微聚焦”城市公共艺术:上海地铁与它的文化故事——由首届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说起
当代城市青年的文化活动与文化认同--以上海民间戏剧团体'草台班'为例
对文化生态视阈下“唱法”跨界的思考——谈民族唱法通俗化
生态博物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城市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公共艺术研究——以浙江桐乡为例
丹麦的创新潜力:文化在丹麦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建筑为形 文化为魂——关于鼓浪屿“万国建筑生态博馆区”的建设
生态·雕塑
长三角城市群内在文化精神的同一性
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烟台为例
以地域视觉文化为特征的武汉旅游城市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研究
既论“生态环境”,应谈生态环境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之我见——从中日园林比较中看中国现代园林发展
对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初步思考
20世纪80年代城市电影中的空间呈现和文化政治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艺术与文化遗产 朱乐耕访谈录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墙绘艺术与传统文化设计元素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