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李敬泽:1964年生于天津,祖籍山西。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曾获首届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华语传媒文学奖评论家奖、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批评奖。
简介:中国画在走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一种分流态势,它是近年来美术界对艺术语言进行总体整合之后的必然产物.亦是当代中国文化在转型期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映现.各种"新潮"蜂起,就连悠久的古典文化都要冠以"新"字.什么是艺术之类的问题越来越弄得含混不清了.
简介:一个春夜,我接到苗雨泽的电话,希望我能为他的诗写点儿相关的文字。我与苗雨泽并不熟悉,只在两次与诗有关的会议上见过,私下几乎没有什么交谈。在海林的时候,我看过他的几首诗,他对社会的认识似乎比年轻人更大胆,我猜测这固然和他的退休有关,或许,更与他内心里长期积累的东西有关。在会上,我并没有讲这个猜测,我只讲了
简介:昨天,这里是一片裸露在蓝天下的荒场。高低不平,坑坑洼洼,蓬蓬的荆刺丛中聚居着各类快活的虫豸们;一年四季,参差不齐的野草自生自灭。这块荒废的土地极不和谐地闲倚在繁荣的泽口港和宽阔的潜泽大道旁。三年前,上级下达了一份红头文件,正式批准了“泽口开发区”的命名。关铜贤从竹根滩来泽口三年,
简介:苏桂花是我的外婆,陈泽富是我的公婆。苏桂花已于1980年去世,享年84岁。那时我是个大二学生。陈泽富健在,80有二。先说外婆苏桂花。苏桂花的出身已不清楚。她在18岁那年嫁给外公。外公是个脾气暴烈、拥有过多男权思想的商人,对女人的态度完全秉承了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外公喜欢晚间外出,与人下棋,或是谈生意。回来时,如果苏桂花开门开得晚
简介:经典文学理论认为,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真情实感也即"情感",是散文的本质属性和内在核心。由此推断,散文应是一种抒情文字。同时,《心理学大辞典》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作为抒情文字的散文,作家所表达的情感不外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作者"经历见闻"中所获得的真情实感,这一层情感,是当下发生的,可以理解为"因见而感"、"所见所感",
简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欧洲的一个文化危机时代.他们一方面陶醉于工业文明的巨大进步,一方面感受着神与人的相继失落.托尔斯泰以一个先知的姿态预言了欧洲文明的失范,同时也对基督教会的教义加以否定.因为,文明在带来火车和电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伦理的沦丧;而基督教在带给人们救赎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智性的寂灭.因此,托尔斯泰在晚年的时候致力于建立一种能够拯救欧洲,并在全世界实现乐园的新学说.他在70岁之后几乎放弃了文学创作,醉心于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寻找这种新学说的依据.
简介:藏族女作家南泽仁的散文集《遥远的麦子》汇集了遥远童年生活的追忆、浓郁的高原牧场风光、古老传说、奇异风俗以及藏传佛教影响下的人生感悟,这是一个绮丽而遥远的世界。流畅而略带哀伤的语句使她笔下的一切都带几分感伤气息,在陌生疏离的世界中执着于唯美的追求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悲观,藏传佛教文化的
简介:一2016年1月23日,傅璇琮先生逝世,学界震惊。打开电脑,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学术社团、刊物及出版社都纷纷发文悼念,学界同仁无论老少,乃至海外的不少学者也都发帖深表哀悼。我也发一短文,认为先生与鲁迅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他在学术文化的建设方面有着丰功伟绩,他对年轻学子的关爱培植更是意义深远。
简介:2006年是建设商场丰收之年,首次商品销售突破1亿元大关,其中,家电业的销售已占据了大理半壁江山还要多,一举成为大理乃至滇西商业领军级企业,开创了大理商业新时代。
简介:现当代诗词可否进入现当代文学史,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不仅由来已久,而且争议颇大。通过对现当代诗词在“现代文学性”、“文学经典化”、“语体形式”、“学术压迫”、“不宜提倡”以及是否已经进入“死亡之旅”、是否能够被“替代”等7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观点阐述,与唐搜、钱理群、王富仁、王泽龙、陈国恩等教授进行客观的商榷与讨论,首次提出了对旧诗应该消除“艺术歧视”以期与新诗“和谐共存”的观点,以期为当代的诗人词家们争取到基本的“艺术尊严”。
2009年“边疆文学·昊龙文学年度大奖”评委之——李敬泽
幽深藏其智,空濛显其才--吴泽浩中国画读解
“一天就是一生的景致”——读苗雨泽诗集《阳光正休闲》
在昨日的荒草地上——记关铜贤和他的新泽环保公司
一个叫苏桂花的女人和一个叫陈泽富的女人
安静地点一盏心灯——读南泽仁散文集《遥远的麦子》
契合与误读:面向中国的托尔斯泰——读吴泽霖的《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追忆、风俗、传说及佛趣构成的绮丽高原——评南泽仁的散文集《遥远的麦子》
哲人其萎 教泽孔长——我与傅璇琮先生合作《李德裕文集校笺》始末
商海弄潮——记大理市建设百货商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泽云
试论"诗词入史"及新旧诗的和谐发展--兼与唐弢、钱理群、王富仁、王泽龙、陈国恩教授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