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特点就在于其模糊性和灵活性并存。该制度可以保证法院在涉外民商事案件中安全地适用外国法。我国关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立法仍需进一步完善。

  • 标签: 国际私法 公共秩序保留 法律适用
  • 简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磋商"南海行为准则"的过程中,将建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次地区安全秩序,维护南海的安全稳定,体现11个国家之间具有较高的政治安全信心和信任程度,为未来落实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和保障。从许多方面来看,"南海行为准则"和"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较强的契合性和实施的现实基础,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政治安全和经济秩序建设提供了两个强硬的抓手。中国需要借助磋商和落实"南海行为准则"的契机,与东盟国家建立和其他合作机制有联系但有所区别的南海合作机制,并纳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共同促进南海次地区的和平与繁荣,构建一个符合南海地区形势演进特征的新秩序,为未来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南海主权争端提供有利的环境。

  • 标签: 南海行为准则 丝路秩序 “一带一路”倡议 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南海合作机制
  • 简介:"公共秩序"是国际私法上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但它的内涵和外延却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和模糊性,这一特性既可以说是它天生的缺陷,更可以说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就当前采用这一制度的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与国际立法的重要走势及对这种走势的科学分析来看,中国目前的立法将"公共秩序"表述为"社会公共利益"是不准确的,有关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存在种种不当,须加以改进.

  • 标签: 公共秩序 公共政策 社会公共利益
  • 简介:中国崛起与东亚权力格局的变动和秩序变迁一直以来是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中国崛起带动东亚权力格局的变迁,东亚格局的变迁又促使东亚秩序的变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首先讨论了中国崛起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内涵和定义,在此基础上对相关事实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作为一个体系大国的崛起被夸大,其崛起的进程才刚刚开始,且只是经济的部分崛起。本文对当前和未来近20年的东亚权力格局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显示东亚已经浮现出中美两极格局,且未来20年内仍将朝着这一格局继续演变。在东亚两极格局已成现实的情况下,秩序变迁势在必行。中美是东亚地区秩序构建的关键力量,东亚秩序的未来将直接取决于中美在此问题上的战略互动,“一快一慢,

  • 标签: 中国崛起 东亚格局 东亚秩序
  • 简介:所谓世界秩序的“执鞭国家”,是特指那些能够“执鞭”世界秩序的国家。一般而言,“执鞭国家”既是世界新秩序的缔造者,又是鞭策他国服从该秩序的监护者。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考察世界历史视野中革命与秩序的关系,并为此提出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世界秩序的变革与某个国家发生的内部革命可能存在密切关系。某国发生的革命传播到整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对现存世界秩序构成挑战和冲击,并可能产生新的世界秩序

  • 标签: 世界秩序 国家 中国 世界新秩序 历史视野 缔造者
  • 简介:本书作者罗伯特·C·埃里克森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观察和探究,以以小见大的手法,由具体到抽象的阐述了"无需法律的秩序"在现代社会中何以可能。对于本书的目的,虽然作者在引论中说是在于追求整合三种关于社会生活世界的珍贵看法,

  • 标签: 《无需法律的秩序》 现代社会 控制规范 运作 日常生活 埃里克森
  • 简介:良好的社会秩序是空间治理的诉求,也是空间研究的核心关注议题。城市空间的分工与更新,使得郊区空间具备了一定的“地方性”特征,要求治理者因地制宜生产与空间生活相适宜的社会秩序。研究发现.依赖性认同构成了城郊空间社会秩序生产的一种机制,即住房属性引起的“政府对我负责”的认同、户口差别导致的“只有政府能做到”的认同和文化冲突诱发的“只有政府能改变”的认同,形成了城郊空间社会秩序生产中相关行动者力量的不均衡,社会秩序面临维系之难。面向美好生活的社会秩序生产应凝聚空间共识和提升合作能力,以形成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秩序生产格局。

  • 标签: 城市郊区空间 社会秩序 生产机制 依赖性认同
  • 简介:<正>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体制改革,改革必将推动行政学的研究和制定行政法规的工作,为它们提供新的内容,提出新的要求;而行政学研究和制定行政法规也将反过来对改革起有力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历史经验证明,机构改革能否成功,须取决于它是否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否在理论上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先行研究;而改革的成果能否巩固,则须取决于是否适时而果断地用行政立法形式将这种成果加以确认,使其定型化、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并享有极大的权威。

  • 标签: 行政法规 行政学 历史经验 客观要求 行政立法形式 机构改革
  • 简介:行政程序法是规范行政权运作的方式和步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从而将行政活动纳入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为了防止行政权腐化变质,法律在为其设置运作依据时,也设置了一套运作程序,要求行政权的运作不仅要有实体法依据,而且必须遵守法定程序,即行政程序。行政权的运作与行政程序法的产生有着必然的联系,笔者拟对此加以分析和论证。

  • 标签: 行政权 行政程序法 实体法 法定程序 行政主体 守法
  • 简介:从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视角来看决策公开,决策公开和公众参与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前者是后者有效实施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民主动力。决策公开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有效性,鉴于此,决策公开不完全等同于政府信息公开,决策公开具有动态性、过程性和系统性。因此,除了应遵守信息公开的通行原则外,决策公开还应遵守其特殊的原则。同样,也应从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流程的视角来确定决策公开的范围及例外。

  • 标签: 行政决策 公众参与 决策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过程
  • 简介:<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走过了一条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道路。在第九次人代会宪法修正案中,已明确将“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这是我国法治化建设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表明了党和国家加强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在这一过程中,行政法的不断规范和健全,则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中国 法治建设 基层行政组织 行政执法 执法人员 执法监督
  • 简介:我国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衔接关系存在较多缺陷,应适时对其进行修改,确立以自由选择为原则、复议前置为例外的衔接模式,扩大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统一,废除复议终局型、遵循司法最终解决原则,重新设定复议前置模式,严格限定迳行起诉模式。

  • 标签: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衔接 衔接问题
  • 简介: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行政公益诉讼何去何从,已经到了无法回避的地步。近年来,围绕行政公益诉讼问题可谓是观点纷呈。热吹捧者有之,冷思考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为使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最终确立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尚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是黄学贤教授主持的司法部项目《行政公益诉讼研究》(06SFB5007)的阶段性成果,本刊分上、下两部分刊登。由于是笔谈,课题组成员(黄学贤教授的几位研究生:唐小娟、杨新登、李晓玲等)观点不强求一致,其宗旨是为《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提供一孔之见。

  • 标签: 行政公益诉讼 原告资格 启动程序
  • 简介: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新时期的重要标志,就是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和我们党最高的纲领性文件。十五大报告中用四句话将依法治国定位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 标签: 行政观念 行政人员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简论 民主政治建设
  • 简介:公共行政行为是受行政文化的制约及决定的,行政文化对公共行政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行政文化的培养与塑造就是要确立行政文化的积极性方面,消除行政文化负面的影响。这就要不断推进行政文化创新,树立服务行政文化的理念。

  • 标签: 行政文化 行政行为 行政体制改革
  • 简介: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存在本质的区别。在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问题上,应明确几个范畴:在地位上,行政复议相对独立于行政诉讼;在程序衔接上,以复议选择、司法终局原则为基本原则,以复议前置、复议终局为例外。进一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维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与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任务。

  • 标签: 行政复议 行政诉讼 关系
  • 简介:行政许可法》的制定、实施解决了制约行政审批改革的两个根本问题,使行政审批走向规范化、法制化,但实施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实施和政革起来任重道远.

  • 标签: 行政许可法 行政审批改革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