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某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0年7~12月归档病历中I类切口手术患者有关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444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在初次给药方面,术前0.5~2h、2~24h和大于24h用药者分别为12例、122例和63例;术后用药者247例。在持续给药中,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小于4d者70例、4~7d者193例、大于7d者181例。术后单一用药者占82.43%,二联用药者占17.12%,三联用药者占0.45%。结论该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应用档次过高、无指征联合用药及给药时机不当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室温条件下配制注射用多西他赛药物的合理方法,提高配制效率,保证临床安全用药。方法将注射用多西他赛药物小瓶200支随机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每组100支;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配制方法(按说明书中配制要求),实验组用改良药物配制方法,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进行药物溶解实验;分别观察、记录、比较两组小瓶药物的溶解情况(药物完全溶解所需时间、药液中泡沫高度、药瓶内药物残余量)。结果改良药物配制方法溶解该药物达完全溶解所需时间、溶解后药液中泡沫高度、药瓶内药物残余量均优于常规法,均P<0.01。结论改良药物配制溶解方法可使注射用多西他赛药物溶解彻底,所需时间短,泡沫产生少,药瓶内药物残余量少,大大提高该药物配置工作效率,减少了药物浪费,可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简介:目的探寻注射用头孢拉定引发血尿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05版中相关规定对4批国产注射用头孢拉定的澄清度和不溶性微粒指标进行了检测,并模拟临床用药特点考察了样品中不溶性微粒的指标。通过建立动物血尿模型,考察了药物剂量和不溶性微粒与血尿的关联性及其原因,并进行了病理学的研究和确证。结果所检测样品质量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的相关规定,但不同样品中不溶性微粒指标差异较大,且临床使用中多种因素影响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目。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是导致血尿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研究结果表明,大剂量药物和较多不溶性微粒会对肾脏产生较强的化学毒性和物理损伤。结论药物剂量过大是导致血尿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溶性微粒是导致血尿发生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简介: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4种牡荆属植物(黄荆、牡荆、单叶蔓荆和蔓荆)果实中黄荆子素(VNL)的含量,比较黄荆子素的含量异同。方法:采用ZorbaxExtend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Extend-C18保护柱(12.5mm×4.6mm,5μm);以乙腈-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8min14.4%乙腈,18~30min14.4%~17%乙腈,30~45min17%乙腈;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nm;柱温30℃。结果:黄荆子素在14.2~455.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9%。黄荆子素的含量在牡荆属4种植物中存在差异,其中以黄荆子和蔓荆子中含量较高。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操作简便,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4种牡荆属植物中黄荆子素的含量测定。
简介: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对冠心病(CHD)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HD心力衰竭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并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测定血液动力学指标及24小时内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结果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56.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1)。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均显著增加,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上述各指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明显改善CHD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且无毒副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临床对孕妇进行助产护理时选择产时全程陪伴责任护理模式的实际效果。方法:在本院自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陆续收治孕妇中共选取84例,应用双色球法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临床助产护理期间参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运用全程陪伴责任护理,严谨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具体护理效果相关数据。结果:参照组孕妇的整体产程时间以及产后出血量等皆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参照组新生儿不良反应出现率也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对产妇展开临床助产护理时合理选用产时全程陪伴责任护理能有效缩短孕妇产程时长,明显降低孕妇产后出血量,同时还有助于降低新生儿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值得普遍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过敏性休克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外2003年1月~2009年6月公开发表的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出现的46例过敏性休克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46例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出现比例较高;有42例患者在输注头孢哌酮/舒巴坦30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9例患者发生休克后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监测,避免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简介:目的:分析Ⅰ类切口围术期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相关因素,为合理使用和规范抗菌药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间174份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分析其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相关情况。结果:174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108例在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07%;术前0.5~2h给药91例占84.26%,术前〈0.5h给药9例占8.33%,仅术后预防给药8例占7.41%;术后平均用药为4.31d。结论:Ⅰ类切口围术期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偏高、首次给药时机不合理及术后用药持续时间过长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