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估舒芬太尼复合左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在下腹部或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ASAⅠ—Ⅱ择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Ⅰ组:0.75%左布比卡因12mg+舒芬太尼2μg;Ⅱ组:0.75%左布比卡因12mg+舒芬太尼4μg;Ⅲ组:0.75%左布比卡因12mg+舒芬太尼6μg;Ⅳ组:0.75%左布比卡因15mg。各组均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平面上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镇痛维持时间(T10)、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血液动力学影响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长于Ⅱ组、Ⅲ组、Ⅳ组(P〈0.05),镇痛维持时间(T10)短于其它组(P〈0.05);Ⅰ组、Ⅱ组、Ⅲ组用药后血液动力学影响小,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短于Ⅳ组(P〈0.05);Ⅱ组和Ⅲ组麻醉效果相当;4组恶心、头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舒芬太尼4μg复合左布比卡因12mg蛛网膜下腔麻醉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单侧髋关节置换术应用等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老年患者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40例对照组(采用重比重布比卡因)、40例观察组(采用等比重布比卡因);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最高胸椎阻滞平面更高,T10阻滞时间更高,单侧神经阻滞率更高,差异显著(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老年患者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能取得理想效果,该麻醉方法的优势十分突出,其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联合肝素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STEMI行急诊PCI的老年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表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给予比伐卢定辅助治疗,对照组给予替罗非班联合肝素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2h心电图ST段回落和治疗30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TIMI分级中各级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h心电图ST段回落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d内研究组患者出血发生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联合肝素在老年STEMI急诊PCI术中应用可辅助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但替罗非班联合肝素易增加患者出血风险,比伐卢定具有更高用药安全性。
简介: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指标进行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我院的心脑血管疾病160例为研究组,并选同期的健康体检人群60例为对照组,所有入选人员均通过免疫比浊法对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验。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为(1.77±0.31)mg/L,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为(0.13±0.02)mg/L,研究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A组、B组、C组的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降低,且A组水平比B组和C组低,而B组水平比C组低(P<0.05)。结论 通过免疫比浊法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可以为临床中的疾病类型、病情发展情况判断提供便利。
简介: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娄底城区中小学生在既往1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结合该患者一年的屈光度变化资料,研究中小学生近视眼患者的戴镜习惯与其近视眼进展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已有一年前屈光度资料的单纯性低度近视眼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在既往一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资料,并作散瞳后主观验光检查。将调查对象的戴镜习惯根据其远点(Far Point,FP)及各项活动的用眼距离(D)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DRFP时戴眼镜;4)D>FP时不戴眼镜,分别计算每个调查对象在这四种戴镜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做与近视进展的多重回归(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253人,平均年龄为13.04--+1.79岁,初始屈光度为一1.97-+0.56D(等效球镜度,SER),平均屈光度进展为一O.68±0.41D (SER)。调查对象发病越早,屈光度进展越大,各发病年龄组间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8.868,P=O.000);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时的年龄越大,屈光度进展越小,各年龄组之间的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17.929,P=O.000)。总体调查对象的屈光度进展与近距离工作的时长、用眼距离和户外活动时间无明显相关。≤12岁组调查对象的近距离活动时长与屈光度进展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r=O.216,P=O.05)。校正年龄、性别、发病年龄、近视眼家族史、成绩等因素后,以上四种戴镜情况的时长与屈光度进展的回归系数分别为一0.004 (P=O.11)、0.001(P=O.49)、0.004(P=O.05)和一0.002(P=O.42)。
简介: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娄底城区中小学生在既往1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结合该患者一年的屈光度变化资料,研究中小学生近视眼患者的戴镜习惯与其近视眼进展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已有一年前屈光度资料的单纯性低度近视眼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在既往一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资料,并作散瞳后主观验光检查。将调查对象的戴镜习惯根据其远点(Far Point,FP)及各项活动的用眼距离(D)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DRFP时戴眼镜;4)D>FP时不戴眼镜,分别计算每个调查对象在这四种戴镜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做与近视进展的多重回归(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253人,平均年龄为13.04--+1.79岁,初始屈光度为一1.97-+0.56D(等效球镜度,SER),平均屈光度进展为一O.68±0.41D (SER)。调查对象发病越早,屈光度进展越大,各发病年龄组间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8.868,P=O.000);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时的年龄越大,屈光度进展越小,各年龄组之间的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17.929,P=O.000)。总体调查对象的屈光度进展与近距离工作的时长、用眼距离和户外活动时间无明显相关。≤12岁组调查对象的近距离活动时长与屈光度进展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r=O.216,P=O.05)。校正年龄、性别、发病年龄、近视眼家族史、成绩等因素后,以上四种戴镜情况的时长与屈光度进展的回归系数分别为一0.004 (P=O.11)、0.001(P=O.49)、0.004(P=O.05)和一0.002(P=O.42)。
简介: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高血压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ASAⅠ~Ⅲ级,要求术后镇痛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分别在诱导前、手术结束前给予氟比洛芬酯各50mg,对照组则分别给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注,观察诱导前(T0)、拔管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3min(T3)、5min(T4)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期的不良反应,并记录术后不同时点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PCA按压次数.结果2组T1、T2和T3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均明显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T4时试验组恢复至麻醉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仍较T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T1~T4时点SBP、DBP、HR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躁动及咽喉痛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试验组在术后1、6h的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试验组PCA按压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可减少高血压患者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波动,不影响患者的苏醒,并能降低拔管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简介:目的:评价替比夫定(LDT)序贯疗法对干扰素-α(IFN-α)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耐药性及其对血清转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经IFN-α治疗24周的HBV-DNA水平下降〈10~2U/mL、HBeAg持续阳性CHB患者43例资料(观察组),给予LDT序贯治疗120周;另选同期HBeAg阳性CHB患者43例资料(对照组),给予初始单用LDT治疗120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或血清转换率及耐药率的差异,并分析HBsAg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0周时ALT复常率、HBV-DNA及HBeAg阴转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BeAg阴转率和转换率的总发生率为62.79%高于对照组为34.88%(P〈0.05);两组HBeAg血清转换患者(观察组20例,对照组10例)治疗不同疗程后HBsAg水平与基线比较,HBsAg水平随着疗程延长逐渐下降;治疗48周与基线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与基线比较其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在治疗96周后出现HBsAg阴转;两组患者中44例HBeAg持续阳性患者耐药10例(其耐药率为22.73%),其中对照组7例占16.28%,观察组3例占18.75%,经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FN-α疗效不佳患者,采用LDT序贯治疗120周的总有效率优于初始LDT单药治疗,HBeAg血清转换者长期抗病毒治疗有获得HBeAg阴转的可能;但对HBeAg持续阳性者,在后续LDT单药治疗中仍有发生耐药的风险,需考虑进一步优化治疗。
简介: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展开导管射频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时应用达比加群酯的临床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2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76例心房颤动患者,均展开导管射频消融术,并于围术期进行抗凝治疗,依据用药差异分组,各38例,A组用药华法林,B组用药达比加群酯,比较2组临床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结果用药后,A组INR、PT及APTT比用药前增加,B组APTT比用药前增加(P<0.05);A组血栓栓塞率7.89%,B组是5.26%(P>0.05)。结论于心房颤动患者展开导管射频消融术围术期抗凝治疗时应用达比加群酯表现出有效性强、安全性高的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采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3%水杨酸酒精滴耳液及局部电滋波中医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医院耳鼻喉科接收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230例作为此次评价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人数为11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特比萘芬乳膏联合3%水杨酸酒精滴耳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添加局部电滋波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采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水杨酸酒精滴耳液与电滋波联合方案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采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3%水杨酸酒精滴耳液及局部电滋波中医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医院耳鼻喉科接收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230例作为此次评价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中人数为11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特比萘芬乳膏联合3%水杨酸酒精滴耳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添加局部电滋波中医治疗,对比两组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获得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采用盐酸特比萘芬乳膏、水杨酸酒精滴耳液与电滋波联合方案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疾病对患者健康及生活造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