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并分析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在氟环境下培养时rpl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分别将变形链球菌亲代菌株及耐氟菌株置于无氟脑心浸液(BHI)培养基,另将耐氟菌株置于含1g/LNaF的BHI培养基中,均培养至11h(对数生长期)、20h(稳定生长期)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组变形链球菌rpl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无氟培养比较,高氟培养的耐氟菌株rpl基因表达在对数期无差异(P〉0.05),而在稳定期表达升高(P〈0.001);与亲代菌株比较,耐氟菌株在无氟及高氟培养基中rpl的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0.001)。结论:氟可以增加稳定生长期的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rpl基因的表达。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 rpl基因 RpiR家族转录调节因子 果糖PTS系统
  • 简介:目的:探究多巴胺与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对成骨细胞MC3T3-E1初期粘附的影响。方法:分别在多巴胺改性、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改性的玻片和空白玻片上培养MC3T3-E1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体外增殖能力。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体式显微镜分别观察MC3T3-E1细胞早期粘附形态。结果:MC3T3-E1细胞在三组玻片上培养1、3、7d的增殖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空白玻片组,MC3T3-E1细胞在多巴胺以及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组上铺展、粘附形态更好。结论:多巴胺促进成骨细胞粘附,多巴胺复合Ⅰ型胶原同样是理想的促粘附手段。两者在骨组织工程中是良好的表面改性手段。

  • 标签: 多巴胺 Ⅰ型胶原 成骨细胞 粘附 增殖 骨组织工程
  • 简介:骨再生和骨重建过程依赖于多种生物活性因子的时序性表达及协同效应。利用不同生长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是目前解决极限骨缺损、促进骨再生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降低生长因子的临床有效使用剂量的途径之一。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协同促进骨再生和骨重建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标签: 全反式维甲酸 骨形态发生蛋白 骨再生
  • 简介:目的:采用口腔全景X线片,对上颌牙槽骨高度的区域性差异及其特点进行测量分析,为牙弓牙槽弓新分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供支持。方法:随机选取200例正常成年上颌骨X线全景片,根据笔者团队提出的牙弓牙槽弓分区,分别对弓顶区、弓肩区和弓体区各牙位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弓顶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的高度,弓肩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鼻底与骨性上颌窦底高度,弓体区测量牙槽嵴顶至骨性上颌窦底的高度(h),统计各牙位牙槽骨平均高度与各区域牙槽骨平均高度最低牙位,同时以h≤6mm,6mm〈h≤8mm,8mm〈h≤10mm,10mm〈h≤12m,12mm〈h≤14mm,h〉14mm为参考区间,分别统计不同牙位牙槽骨高度在各高度区间的百分比。结果:正常成年人弓顶区中切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24.8mm,弓肩区第二前磨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6.8mm,其牙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百分比分别为1.75%,4.25%,9.25%,12.75%,14%与58%,弓体区第一磨牙牙槽骨高度最低,平均为12.7mm,其牙槽骨高度在不同区间的百分比分别为9.5%,20.25%,14%,12%,11.75%与32.5%。结论:上颌牙槽骨高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新牙弓牙槽弓分区既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差异,也能很方便地将这种差异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 标签: 牙槽骨高度 分区 牙种植 X线测量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表面形态种植体周围炎症的病变程度,探讨种植体表面形态与种植体周围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将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和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植入Beagle犬下颌,并建立犬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3个月后测定各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观察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程度、组织切片分析其炎症程度。结果:临床检查见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缺损深度大于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探诊深度小于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探诊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组织形态学检查表明螺纹圆柱形组种植体颈部牙槽骨吸收不如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组明显。结论:种植体表面形态与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比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的周围炎更明显。

  • 标签: 表面形态 种植体周围炎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牙本质肩领形态及纤维桩的长度对患牙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80颗新近拔除的单根下颌前磨牙,经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8组,每组10颗.A1组:牙本质肩领-无纤维桩,A2组:牙本质肩领-5mm纤维桩,A3组:牙本质肩领-7mm纤维桩,A4组:牙本质肩领-9mm纤维桩;B1组:无牙本质肩领-无纤维桩,B2组:无牙本质肩领-5mm纤维桩,B3组:无牙本质肩领-7mm纤维桩,B4组:无牙本质肩领-9mm纤维桩;所有样本经复合树脂堆核后进行烤瓷冠修复.使用万能材料测试机对样本进行抗折强度测试,并采用SPSS13.0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牙本质肩领组的患牙抗折强度显著高于无牙本质肩领组(P.<0.05),牙本质肩领组患牙抗折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A4>A3>A1>A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牙本质肩领组患牙抗折强度由大到小排序为B4>B3>B2>b1,B1-B2组,B3-B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量保留剩余牙体组织,来提高根管治疗后患牙的抗折强度.当无牙本质肩领存在时,可通过增加纤维桩的长度来增加修复体的固位力,并提高其抗折强度.

  • 标签: 牙本质肩领 抗折强度 纤维桩
  • 简介:目的:探讨即刻种植联合组织清理术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1只成年杂种犬,建立动物模型,行即刻种植。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3个月后进行烤瓷冠修复。修复后1个月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观察3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形态变化。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3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愈合情况均呈现良好水平,其中,唇侧黏骨膜滑行组修复效果较其余2组差,主要与生理解剖结构被破坏有关。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及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一次手术关闭创面,减少愈合负担,并对周围软组织形态不良影响较少。3组种植体龈沟探诊深度在修复前、后无显著差异;修复1个月后,3组牙龈指数均显著高于修复术前(P〈0.05),其中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附着龈宽度比修复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即刻种植联合周围组织清理技术对于周围软组织修复具有积极作用,能够取得明显的种植美学修复效果。

  • 标签: 牙种植体 即刻种植
  • 简介:本文结合中美两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通过对美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考察,分析两国在生源、学制、教学方法及就业等方面的差异,希望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 标签: 口腔颌面外科 教学方法 医学教育
  • 简介:目的通过三维测量CT的方法来研究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髁突的形态及位置特征。方法对60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面部进行螺旋CT扫描,采集DICOM数据,利用Mimics17.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标志点及测量相关参考平面,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偏斜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偏斜组偏斜侧髁突冠状面-CP、髁突水平面-CP、髁突矢状面-FH大于非偏斜侧,髁突水平面-FH、髁突矢状面-MSP、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外斜面长度小于非偏斜侧。结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的髁突形态与位置存在不对称。偏斜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后、内旋转,偏斜对侧髁突位置相对关节窝向前、外旋转。偏斜侧髁突高度、内外径和外斜面长度小于偏斜对侧。

  • 标签: 骨性Ⅲ类 下颌偏斜 髁突 CT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不同程度骨缺损的单牙缺失区引导的再生骨对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形态美学的影响。方法对53例单牙缺失伴有不同程度牙槽骨缺损的患者进行标准牙种植手术,同期应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行骨引导再生术(GBR),观察引导再生骨的形成情况。在修复即刻、修复后3、6个月时,对种植体顶骨缘吸收和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形态、龈缘水平、牙龈质地、龈乳头结构和龈缘出血状况的变化进行评价。结果引导的再生骨充满骨缺损.骨质良好。在修复后6个月.4例出现种植体顶边缘骨吸收超过1个螺纹,与骨缺损类型无关。随功能负重时间延长,种植修复体牙龈美学效果改善明显.但牙龈形态和龈乳头结构不完整在骨缺损较大病例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小型骨缺损病例。结论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具有良好的引导骨再生作用.充足的引导再生骨是维持种植修复体周围牙龈正常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 标签: 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 骨缺损 骨引导再生术 牙龈形态
  • 简介:目的研究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脊柱冠状面形态及躯干平衡性。方法对35例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拍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位片和头颅后前位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结果①下颌偏斜者脊柱冠状面形态均不同程度呈“S”型弯曲,正常对照组脊柱基本呈一直线与重力线平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下颌偏斜患者的躯干平衡性均为失平衡(失衡角〉1°),正常对照者躯干平衡性均在正常范围内(失衡角〈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下颌偏斜患者的脊柱侧弯程度和肩失平衡程度与下颌偏斜程度均呈正相关,并呈线性趋势;④下颌偏斜方向与颈椎段侧弯方向具有异向性,与躯干段侧弯方向具有同向性。结论骨性下颌偏斜与脊柱形态和躯干平衡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中应引起足够重视。

  • 标签: 成人 骨性下颌偏斜 冠状面 脊柱形态 躯干平衡性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患者上气道形态差异。方法对Ⅰ类、Ⅱ类和Ⅲ类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各20例进行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借助Ez3D2009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量硬腭至会厌底段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长度、容积等,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的气道截面积,SP平面、TE平面、EB平面气道矢状径,腭咽段上气道容积及上气道总容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Ⅱ类矢状骨面型组各测量平面截面积、SP、TE、EB平面矢状径、腭咽容积、上气道总容积均小于Ⅲ类矢状骨面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矢状骨面型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鼾症成年错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受矢状向颌骨关系影响。

  • 标签: 三维测量 上气道 错畸形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目的观察单侧个别牙短期干扰对兔髁突组织形态和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2004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将32只5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干扰A组(戴单冠2周)、干扰B组(戴单冠4周)、去除干扰A组(戴单冠4周后去冠休息2周)和去除干扰B组(戴单冠4周后去冠休息4周)共四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兔髁突最大内外径前冠状面组织形态和生物力学特征。结果(1)单侧个别牙短期干扰使髁突冠状面内1/3和外1/3软骨各带厚度变化不协调,未分化间充质细胞与肥大带移行部较多核分裂相,层间细胞排列与其下方骨小梁形成明显支架结构。(2)单侧个别牙短期干扰去除后,髁突组织形态和生物力学特征逐渐趋于正常。结论(1)单侧个别牙短期干扰施与髁突表面的异常负荷所'激活'的软骨增殖分化活动不平衡,软骨生成和软骨内成骨按应力方向加快进行以适应变化了的负荷需要,纤维带胶原纤维束生成不敌磨损致缓冲能力下降。(2)及时去除单侧个别牙干扰可有效预防和治疗早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

  • 标签: 单侧干扰 髁突 生物力学特征
  • 简介:本文通过对10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患者上颌前牵引前后颅面硬组织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研究,发现:上颌骨长度明显增加,上颌相对于颅底位置明显前移,上颌后缘位置在治疗中相对稳定;上下颌骨间矢状关系明显改善;上前牙及上磨牙明显前移,下前牙明显后移,前牙反基本改正;颅底、下颌基骨无明显改变。研究结果显示上颌前牵引是改正唇腭裂患者上下颌骨发育不调的一种有效方法。

  • 标签: 腭裂 上颌前牵引 头影测量
  •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不对称牵引引起的成年SD大鼠髁突软骨下骨组织形态学变化,了解关节外不对称机械应力对髁突软骨下骨的影响.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SD大鼠220只(随机分为轻力组104只、重力组104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动物使用关节外固定加力装置,分别施加0.39、1.18N,加力28d拆除加力装置.在3、7、14、28、31、35、42、56d取得标本,对髁突软骨的形态、骨小梁密度进行观察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髁突软骨下骨骨小梁连续,与髁突表面垂直以顺应髁突的力学环境,在负荷加载后出现骨小梁形态和排列变化,密度发生相应波动.结论髁突软骨下骨在外力刺激下,出现排列和骨小梁密度的变化以适应变化的机械应力环境.

  • 标签: 牵引 髁突 软骨下骨
  • 简介:目的探讨骨性Ⅲ类患者面部不对称程度分别与下颌骨形态学代偿以及ANB角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8名2015-2016年度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就诊并拍摄大视野CBCT的骨性Ⅲ类面部不对称患者,使用Dolphin3D软件进行面部不对称程度及下颌骨形态学代偿的相关测量,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面部不对称程度分别与下颌骨形态学代偿以及ANB角的相关性.结果升支长度差与升支冠状角之差及髁突水平角之差均呈负相关.矢状角之差与颏部偏斜距离正相关.面部不对称程度与ANB角未发现相关关系.结论随着升支长度差增加,升支冠状角之差代偿程度减弱,髁突水平角之差代偿程度增强.升支矢状角之差可以作为评价面部不对称程度的指标.根据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Ⅲ类畸形严重程度与面部不对称程度无相关性.

  • 标签: 锥形束CT | 面部不对称
  • 简介:目的研究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修复术后乳牙期与替牙期的颅面形态差异。方法选择21例乳牙期和20例替牙期不完全性腭裂患者作为两个实验组,两组的性别比例匹配,进行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替牙期相比乳牙期颅底大小、上颌长、下颌大小及各面高均显著增长。上颌矢状向位置、下颌矢状向位置、颅底角下颌角、下颌平面角、上下颌垂直向关系以及面高之比均无显著变化。面突度显著减小。结论随年龄增长腭裂患者颅面部增大,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 标签: 不完全性腭裂 乳牙期 替牙期 X线头影测量
  • 简介:研究目的:研究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治疗(periodontallyacceleratedosteogenicorthodontics,PAOO)技术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完整的牙周检查和CBCT检查。结果:患者的平均治疗时间为608个月.平均牙周探诊深度为2.7mm,未出现牙龈退缩.上颔颊侧骨板厚度为0.48~2.14mm,下颔颊侧骨板厚度为0.2~1.82mm,但有高达40%的前牙出现了骨开窗和骨开裂。结论:尽管临床疗效令人满意,但由于联合治疗完成后出现骨开窗和骨开裂,因此临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 标签: 正畸治疗 牙周检查 临床疗效 骨形态 影像学方法 牙槽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对负荷超过1年的Ankylos种植体周围组织反应和骨一钛界面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形态学分析。从Chieti-Pescara大学口腔医学院的种植中心检索Ankylos种植体负荷超过1年回收的人群档案。一共检索到4颗种植体:其中1颗是负荷3年后回收(Friadentplus种植体表面).2颖为35年后回收(Friadentplus种植体表面),还有1颗是10年后回收(DeepProfile种植体表面)。所有种植体都曾载荷,其中2颗为即刻负荷。种植体1颗因折裂而回收,1颗因上部结构折裂而回收,其余2颗因伴有或不伴有炎症的骨吸收而回收。负荷3年和35年后回收的种植体周围为含极少细小骨髓腔的致密骨;而负荷10年后回收的种植体周围为松质骨。3种有效螺纹状的骨一种植体接触百分比分别是:负荷10年后回收的为35%;负荷3年后回收的为99%.负荷35年后回收的为100%。在骨一种植体界面上未见不良反应,从微观结构层面上看,种植体周围骨一种植体接触率高。数据显示这些种植体在长期的功能状态下持续不问断进行骨改建有维持骨结合的潜能。

  • 标签: 骨组织反应 牙种植体 体负荷 组织形态 组织学 周围
  • 简介:目的:检测唾液腺恶性多形性腺瘤不同癌变亚型细胞系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探讨E-cadherin蛋白表达差异的表观调控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蛋白印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E-cadherin蛋白和mRNA在恶性多形性腺瘤的腺癌亚型细胞系SM-AP1和肌上皮癌亚型细胞系SM-AP4中的表达差异。采用亚硫酸盐测序法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M-AP1和SM-AP4细胞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和组蛋白H3上赖氨酸9号位点三甲基化(H3K9me3)修饰状况,探讨2个细胞系中E-cadherin表达差异与基因DNA甲基化、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6.0软件包,运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M-AP1细胞中,E-cadherin蛋白和mRNA(n=4.97,P〈0.05)表达较SM-AP4高;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程度显著低于SM-AP4细胞(P〈0.05)。SM-AP4细胞较SM-AP1细胞的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具有较高的H3K9me3修饰结合水平。结论:DNA甲基化可能是恶性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癌亚型中E-cadherin表达低于腺癌亚型的主要调控机制之一,H3K9me3修饰可能在E-cadherin表达下调过程中发挥协调调控作用。

  • 标签: E-CADHERIN DNA甲基化 H3K9me3 恶性多形性腺瘤 唾液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