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angioplastyandstenting,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行CAS患者86例,根据患者术中术后的血压、心率状况,将其分为有、无血流动力学损害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危险因素,再经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86例患者中42例在球囊扩张时均出现心动过缓、血压降低。血流动力学损害比率为48.8%,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75岁)(χ~2=4.076,P=0.040)、颈内动脉重度狭窄(70%~99%)(χ~2=5.010,P=0.029)、钙化斑块(χ~2=4.432,P=0.035)、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mm(χ~2=9.704,P=0.002)、球囊后扩张(χ~2=6.635,P=0.025)是发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mm[比值比(oddsratio,OR)2.48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129~3.479,P=0.021]、重度狭窄(OR1.650,95%CI1.142~4.156,P=0.035)、球囊后扩张(OR2.628,95%CI1.763~4.508,P=0.019)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S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是常见的并发症,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mm、重度狭窄(70%~99%)、球囊后扩张是CAS相关性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对337例(382枚动脉瘤)aSAH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动脉瘤(An),其中动脉瘤颈夹闭术297例,瘤颈夹闭及载瘤动脉塑形术29例,动脉瘤孤立术8例及包裹术3例。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并于SAH1—3d.4~7d,8~14d、15~20d进行床边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主要观察MCA平均血流速度(VmMcA)、计算Lindegaard指数,即同侧MCA与颅外段ICAVm之比(LI),观察CVS及颅内压(ICP)等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SAH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CVS,25%的患者1—3d就出现CVS,8~14d达高峰;Hunt-Hess分级与CVS的变化成正相关;102例患者(102/337,30.3%)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17例(17/337,5%)出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颅内压增高且有CVS者预后较差。结论TCD可以床边、动态监测aSAH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无创、简单易行的特点。TCD检测的脑血流速度、Lindegaard指数和频谱形态相结合对临床和血管造影诊断CVS有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兔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干预方式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脑损伤组(30只)。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加压的方法制作脑损伤兔模型,脑损伤组兔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又分为加压组、常规减压组及控制减压组(每组各10只)。所有动物制模成功后即行常规CT及CT灌注成像检查。在CT灌注成像参数图上测量4组动物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比较。检查结束后,从兔耳缘静脉注入2%伊文思蓝,处死并取脑组织;检测各组兔脑组织伊文思蓝的含量。结果脑损伤组基底节区及颞叶的rCBF、rCB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T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损伤不同干预方式组之间的rCBF、rCBV及MTT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损伤组兔脑组织的伊文思蓝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脑损伤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控制性减压的干预方式,可使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惠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NationalInstituteofNeurologicalDisordersandStroke,NINDS)溶栓入选标准,用rt-PA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溶栓治疗.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于患者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24h、3d,2周和1个月分别监测其病变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18例患者进行了脑血液动力学监测.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NIHSS)评分6~16分,平均(11.4±2.8)分.溶栓前TCD检查T1B10级1例,1级5例,2级8例,3级3例.4级2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5级1例(腔隙性脑梗死).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2~3h,平均(2.80±0.20)h.闭塞动脉在溶栓过程中再通2例,溶栓后1h内通1例,24h内再通4例,溶栓再通4h后再闭塞1例,其余无变化.溶栓前与溶栓后24h、3d、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及T1B1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T1B1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溶栓前后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神经功能变化明显相关,脑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溶栓疗效.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的影响。方法90例颞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组(Ⅱ组)及静吸复合麻醉(Ⅲ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以及对皮质脑电(ECoG)监测定位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时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ⅠECoG可检测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毕清醒时间均较组Ⅱ、组Ⅲ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Ⅰ对ECoG影响不明显,而组ⅡECoG的棘波、α波、β波及δ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多有明显减少,与组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Ⅰ相比,组Ⅲ患者ECoG的α波、β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适的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是术中ECoG指导下癫痫病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的良好选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易于调控,不干扰ECoG的监测,术后清醒完全而迅速,对术后需要神经学检查的患者更有优势。
简介:目的探讨皮质电刺激对颞叶癫病人颞后感觉性语言中枢和致癎灶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对15例致灶可能与语言区毗邻的颞叶癫癎病人,行左颞后颅内电极植入,并进行皮质电刺激完成致癎灶定位。选择与病人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语言作业,所有病人于术中唤醒下行致癎灶切除。结果所有病人均能通过皮质电刺激确定感觉性语言区的精确位置。致癎灶和感觉性语言中枢相离11例,相切2例,相交2例。随访15例,时间21~36个月;根据Engel分级:Ⅰ级8例,Ⅱ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语言障碍2例,部分恢复1例,无改变1例。结论感觉性语言中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皮质电刺激能够客观评估感觉性语言中枢的位置,据此判断其与致癎灶的关系,是一种有效和可靠的评估手段。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不同科室护理人员所经受的道义性苦恼,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延边地区二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的状况苦恼,认知苦恼、情绪苦恼,行动蕾恼及其与一般特征的关系作了调查。将所收集的资料利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结果:护理人员经受的状况苦恼分值为(72.94±25.59)分,认知苦恼分值为(36.63±11.12)分,情绪苦恼分值为(36.0l±8.27)分,除了状况苦恼在不同科室人群间有统讨‘学差异之外,道义性苦恼与护理人员在一般特征不同的人员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道义性状况的行动反应中,设想应付战略占76.8%,默认状况占15.9%。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注意引导护理人员正确对待来自多方的冲突,建议通过伦理决策这一道德思维模式,规范行为,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王作环境,解决各类冲突。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食管癌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福建省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术后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优化睡眠护理组,每组150例。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遵医护理,优化睡眠护理干预组采用优化睡眠质量服务措施。比较2组满意度;日均睡眠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日数;护理前后睡眠的质量指标以及免疫功能指标;食管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优化睡眠护理干预组满意程度、睡眠的质量指标以及免疫功能指标、日均睡眠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日数、食管癌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常规护理干预组比较更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优化睡眠质量服务措施效果确切。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室急救措施。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34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1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SDS评分、SAS评分及躯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有1例出现静脉血栓,1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对照组有3例出现静脉血栓,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继发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缓解了患者病情,缩短了手术准备时间,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及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接收并予以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75例,并对术后引起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提出相关护理措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结果:经分析得到患者术后1d、3d、7d发生睡眠障碍分别为65例(86.67%)、58例(77.33%)、49例(65.33%);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包括:负性心理、术区疼痛、咽喉部干燥、呼吸方式改变不适以及相关外界因素干扰等。结论:在鼻窦炎患者术后睡眠障碍期间实施疼痛护理、咽喉部舒适护理、术前呼吸模式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措施可对其睡眠质量予以改善,提升生命质量,保障手术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实施支架置人术前及术中的脑保护措施对降低围手术期缺血事件发生的有效性。方法12例患者术前均进行血流阻断耐受试验,对2例重度不能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术前进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对2例相对不耐受缺血负荷的患者选择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支架置入术。术中采取减少脑血流阻断时间、降低血栓形成等各种有效脑保护措施,防止缺血事件的发生。术后通过弥散加权MRI(DWI)检查及缺血性神经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脑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结果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出现一过性失明1例,出现永久性缺血神经症状1例。术后24hDWI阳性率为50.0%,多为小于1-2mm小病灶散在分布。术后颈动脉血管扩张达90%以上8例,70%~90%4例。结论术前正确评估缺血耐受程度及血流特征,术中有效缩短血流阻断时间及防止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等脑保护措施可有效降低一侧颈动脉狭窄伴有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永久性缺血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