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女,42岁,入院前20余天开始出现右眼视物不清,无头痛及多饮多尿.
简介:患者,女性,14岁,因视物模糊7d、头痛3d于2004年10月8日入院.查体: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黑色素瘤的斑痣.右眼视力50cm数指,左眼视力0.1,双眼底视神经萎缩,余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及MRI:幕上下脑室系统轻度扩大.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于2004年10月10日在全麻下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病人头痛减轻,但视力无明显好转,于2004年10月21日出院.因病人突然出现癫痫发作、发热再次入院.查体:双眼视力如前,颈抵抗感,Brudzinskisign及Kernigsign均为阳性.行头颅CT检查发现左额顶叶区片状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局部脑回密度略高(图1).头颅MRI示:左顶叶不规则的长T1长T2信号灶,大小约3.0cm×2.5cm,增强扫描呈均一强化,占位效应不明显(图2,3).
简介:目的儿童中颅窝蛛网膜囊肿(MFAC)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颅内占位性病变,但是目前学界对于其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及方法仍有很大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意在结合我们临床实践经验及文献复习对这些争议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的行神经内镜辅助囊肿-基底池造瘘术(39例)及囊肿-腹腔分流术(3例)的42例儿童中颅窝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儿童MFAC的外科治疗指征,手术方式,临床及神经影像学预后。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36月(平均随访18月),39例(92.8%)临床有效(至少有一种症状改善或完全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者为30例(71.4%)。临床症状中高颅压表现缓解最为明显(治愈率达81.25%;有效率100%)。造瘘术后囊肿缩小及消失37例(95.0%),无一例患儿死亡及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结论相较于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神经内镜囊肿-脑池造瘘术同样安全有效,但创伤小。所以对于儿童MFAC的治疗,建议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态度,治疗方法首选神经内辅助囊肿-脑池造瘘术,但对于每个个体病例需行严格评估,选择最优的治疗方式。
简介:手术部分切除一例罕见巨大颅鼻沟通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放疗,病人临床症状消失,术后3月复查MRI示肿瘤消失.随访16月无复发,病人可正常工作、生活.经复习文献进一步明确这种临床少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简介:目的评价破裂脑前循环动脉瘤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对100例脑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破裂早期(3d之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Hunt-Hess分级,Ⅰ级37例,Ⅱ级23例,Ⅲ级10例,Ⅳ级24例,Ⅴ级6例。以GO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07个动脉瘤中,显微手术夹闭101个,包裹6个。恢复良好70例;中度病残,生活自理12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4例。HuntⅠ-Ⅲ级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Ⅳ、Ⅴ级患者的预后(P〈0.01)。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是治疗破裂的脑前循环动脉瘤的理想手段。
简介: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标准、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DAI病人的l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2例DAI患者中93.55%(58/62)为交通事故致伤,6.45%(4/62)为坠落伤;按GOS标准:良好16例,中残9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20例,2例好转后放弃治疗。结论除目前的CT诊断标准外,基底池、四叠体池和环池结构不清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应成为DAI的影像学诊断标准之一;在康复期,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病人的预后与入院时GCS评分、瞳孔改变、年龄及脑出血灶部位等有关,高血糖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简介:患者,女,32岁,以“头颈部反复酸痛3年,伴视物模糊半年”为主诉于2013年12月3日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头颅MRI平扫示:右侧后颅窝可见1个类圆形异常信号软组织块影,大小约5.5cm×3.7cm×3.2cm,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未见“脑膜尾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信号稍高,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区,其后上缘宽基底与小脑幕相连,与右侧横窦分界不清,邻近小脑组织明显受推压并见水肿带,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变窄并左移,桥脑轻度受压,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蝶鞍稍扩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微腺瘤诊断和手术治疗结果。方法1983年9月至2009年12月经蝶手术治疗ACTH微腺瘤230例。术前内分泌学检查患者均见血尿皮质醇水平增高,昼夜节律消失;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小剂量(2mg)不抑制97%(223/230例);大剂量(8mg)抑制89.5%(220/230例)。术前影像学(CT/MRI)检查结果:阳性占67%(154/230例),阴性占33%(76/230例)。结果随访2-26年,平均6.7年。其中根治196/230例(85%),未根治34例(15%)结论垂体微腺瘤0级(≤4mm)在CT/MRI上多未能发现。大部分病例可在术中探查到肿瘤,其中最小者仅2mm大小。术中冰冻切片示垂体增生者可行垂体次全切除术。
简介: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甘肃省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收治的18例发作性睡病患者资料,同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18例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均有日间过度思睡(100%),1例(0.6%)存在猝倒发作,1例(0.6%)存在睡眠幻觉,1例(0.6%)存在睡眠呼吸暂停。所有患者动态脑电图及头颅MRI均未见异常。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和多次小睡实验(MultipleSleepLatencyTest,MSLT)监测显示睡眠潜伏期均≦5min,均出现2次或2次以上睡眠开始于REM睡眠。结论:不可抗拒的日间过度思睡是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PSG和MSLT检查在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