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血液收回是指血液发出后,由于存在质量问题或隐患,血站对已发放的血液的一种处理。《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第19条"血液收回"明确规定了应建立和实施血液收回程序,在收回具有严重质量缺陷的血液时,应进行全面调查,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 标签: 血液收回 质量 预防
  • 简介:近年来,核酸检测技术在我国得到逐步的推广和应用[1-4],并已成为血液筛查实验室的重要试验手段,但因其灵敏度高的特点,同时实验室也容易导致污染,笔者结合工作中实验室污染发生和处理案例,探讨核酸实验室污染的监测和处理策略供大家参考。

  • 标签: 核酸检测 实验室污染 污染监测
  • 简介:目的:了解导致血液报废的常见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的浪费。方法:对2009—2011年无偿献血的血液报废原因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原因是ALT不合格,其后依次是脂肪血、抗-HCV、HBsAg、TP、抗-HIV、不足量、溶血、破袋、凝块、过期以及其他。结论:为减少血液的浪费,必须做好献血前宣教及征询指导工作,严把体检质量关,同时完善改进检测模式,严格按SOP操作,确保血液的质量和输血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报废 原因
  • 简介:自2007年来以来,榆林市中心血站已实现了100%无偿献血。献血人员主要来自一区十一县的居民、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外地人口占少数。为降低不合格血液的报废率,笔者对2007-2010年度不合格血液报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筛查 ALT 报废率 榆林市
  • 简介:目的:了解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报废情况,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统计2008—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采集、检验、制备、储存、发放过程中质量不合格的血液报废原因。结果:4年来血液采集过程报废率为0.12%,血液检测不合格报废率为3.65%,成分制备过程报废率为4.25%,血库供应报废率为0.11%,ALT和脂浆为主要不合格报废项,在4项传染性指标中抗-TP不合格率最高为0.65%。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加强献血前的征询体检工作以从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对献血者献血前进行ALT、HBsAg、TP快速初筛,合格后献血可大大降低不合格血液报废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 标签: 血液 报废 不合格原因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多次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309例肿瘤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试验。结果:①输血2~3次的肿瘤患者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率显著高于输血4~8次的患者,抗体产生率显著低于输血4~8次的患者(P〈0.05)。②输血2~3次的176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4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1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输血4~8次的133例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23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9例不相合,2法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配血相合率与输血次数呈负相关,与抗体产生率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可提高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肿瘤 抗体 交叉配血 输血
  •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血液报废原因,寻求减少血液浪费的措施,以求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方法:对2007—2009年武汉地区无偿献全血血液报废进行百分率、χ2检验分析,判断影响血液报废的因素。结果:通过统计分析,红细胞类经实验室检测5项指标不合格报废率平均为3.41%,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报废占到2.22%,是导致血液报废首要原因,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导致血液报废。另外,非传染性原因的报废以脂肪血浆、絮状物和采血不足量为主。结论:献血宣传、献血前的咨询和初筛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血液报废的重要措施,应该继续保持和加强;同时,应继续培育固定献血者队伍,提升血液安全水平,减少血液报废,让宝贵的血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报废 固定献血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实施,无偿献血工作得到广泛宣传,人们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街头献血,无偿献血人数急骤增加,但献血时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给献血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有损献血者信心和积极性,同时给献血者带来痛苦,甚至会造成献血者的流失。为此,本课题对献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相关性原因进行探讨,为推动无偿献血健康有序的开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献血次数 献血量 预防
  • 简介:自开展无偿献血以来,在日常采血过程中,发现了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一些献血不良反应,不仅给献血者增加了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再次献血的勇气和热情,为了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比例,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 标签: 献血 不良反应
  • 简介:因ABO、Rh血型不合或ABO、Rh血型系统之外的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报道已屡见不鲜,但是,输血后不明原因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却十分罕见。我院近来发生1例罕见的输血后原因不明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报告如下。

  • 标签: 输血反应 溶血性 急性 相容性检测 ABO血型 RH血型
  • 简介: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多参数、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标准统一、方便卫生等诸多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血细胞分析中。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由于仪器检测原理的限制及抗凝剂的标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时个别血样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为避免仪器的错误计数不能及时被发现,错误的结果误导临床医生的准确诊断,患者因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所产生的身心影响,本文对我中心所遇到的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时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常见原因作了详细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细胞分析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假性减少
  • 简介:目的:了解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征询体检淘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改进措施,保证血液安全。方法:对2013-05-2014-05在天津地区参加无偿献血人群献血前登记及体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天津地区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平均淘汰率为7.52%(9282/123365),其中2014年1、2月份的淘汰率最高,分别为9.78%和10.07%。淘汰原因中不明原因淘汰最多,淘汰率为33.02%,其次为体检中淘汰,包括血压、脉搏不合格等。结论: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及血液安全知识的宣传及普及,从人群中筛选低危献血者,详细进行征询及体格检查,节约血液检测成本,提高输血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征询体检 淘汰
  • 简介:临床输血属于临床治疗与抢救患者不可替代的方式,科学与合理的输血可挽救患者生命,反之若输血不合理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治疗,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需加强重视。2010年起我院按照市卫计委要求开始推进科学合理用血工作,临床合理用血情况逐年有所改善。

  • 标签: 不合理输血 原因 合理输血 策略
  • 简介:目的: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样本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方法:利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试验,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样本分别采用卡式法、试管法、不规则抗体筛选、吸收放散试验等多种方法鉴定血型。结果:25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样本中,ABO血型亚型10例、抗原(抗体)减弱或消失7例、冷自身抗体1例、同种抗体3例、自身加同种抗体1例、异常血浆蛋白2例、近期输注不同型血干扰1例。结论: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样本,要结合病史,借助多种方法正确鉴定血型,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血。

  • 标签: ABO血型 正反定型 输血
  • 简介:机采血小板由于纯度高、输血传播疾病及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概率低,其临床疗效好于手工采集血小板。因而,机采血小板日益受到重视〔1-2〕。但是,机采血小板体外循环血量大,并且需要输入一定量的抗凝剂和生理盐水,一部分献血者会出现献血反应。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体温
  • 简介:目的:检测原因不明习惯性流产(UHA)患者免疫治疗前后血清中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探讨其变化在UHA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丈夫淋巴细胞的方法治疗UHA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正常非孕妇女30例和UHA妇女30例免疫治疗前后血清EGF水平变化(Pg/mL)。结果:UHA患者血清中EGF水平(107.5±47.9)明显低于正常非孕妇女(169.1±56.6),P<0.01;免疫治疗后EGF水平(152.3±63.9),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EGF水平降低可能与UHA的发生相关,免疫治疗可上调UHA患者血清中EGF水平,利于胎盘胎儿生长,使妊娠成功。

  • 标签: 流产 习惯性 EGF 血清 主动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