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确诊的80例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照小儿腹泻护理要求给予患儿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且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5.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0.0%)。结论对腹泻患儿使用优质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可以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融洽医患关系。
简介:“2012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2012CICI)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中心举办的盛会,将于2012年7月20日~22日在北京召开,大会主席陈韵岱以及组委会诚邀您莅会。
简介:目的:观察肥胖者与正常体重者最大耗氧量(V@O2max)的差别,并比较肥胖者减肥前、后V@O2max的变化.方法:对50例肥胖者,20例正常体重的健康者采用自行车功率法,给予一定的负荷让受试者进行踏车运动,直至达到195-年龄的脉搏数,同时监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应用A°strand和Ryhming的列线图法间接测定每个受试者的V@O2max.予肥胖者以减肥茶治疗,1个月后再做踏车运动试验测V@O2max.结果:体重正常的健康者V@O2max男、女分别为3.42±1.04、2.96±0.88L/min,肥胖者的V@O2max男、女分别为2.69±0.97L/min、2.06±0.83L/min,低于正常体重者(P<0.05),肥胖者减肥后V@O2max男、女分别为3.18±0.16、2.64±0.7L/min,有较明显升高(P<0.05),但仍低于正常者(P<0.05).结论:肥胖者的心功能储备差、氧利用率低,通过减肥可以提高肥胖者的综合体力.
简介:目的评价老年女性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PCI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PCI、年龄≥75岁的老年女性患者332例,按手术入径方式分为桡动脉组184例和股动脉组14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75%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结幕332例患者中有96例接受PCI,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患者3支病变比率分别为39.7%和47.4%,分叉病变比率分别为60.3%和52.6%。与桡动脉组比较,股动脉组患者手术时间长,外周血管损伤明显增多(P〈0.05),术后观察时间及卧床时间明显延长,假性动脉瘤、下肢静脉血栓例数明显增多,穿刺动脉闭塞明显减少(P〈0.05)。结论老年女性患者自身病情复杂,选择桡动脉途径行PCI可以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近期治疗风险小,病死率低,可取得较理想疗效。
简介:本文对2003年1月~10月,我院220例患者临床按照冠脉供血不良治疗后复检心电图检查的观察,探讨Tv1>Tv6综合征对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的诊断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的近期和中期疗效,并分析患者院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PCI的老年AMI合并CS患者共86倒,按治疗结果分为院内病死组(病死组,32例)和院内存活组(存活组,5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的预测因素,统计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介入治疗成功率、院内病死率及存活时间。结果病死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高于存活组(43.8%vs24.1%,P=0.049),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病死组[(9.8±3.2)hvs(12.7±5.9)h,P=0.004];病死组梗死发生部位为前降支,发生率明显高于存活组(59.4%vs35.2%,P=0.02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年生存率为51.2%。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PCI时间及梗死相关动脉与院内病死率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诊PCI对老年AMI合并CS患者有较好的近期和中期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及术后桡动脉管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139例患者,按疾病类型分为5组,正常组(20例)、高血压组(26例)、血脂异常组(44例)、糖尿病组(22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组(合并组,27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8~72h行右侧桡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记录右侧桡动脉近段、中段、远段的管径、血流速度。结果桡动脉近段、中段、远段的管径术前与术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术后远段血流速度较术前明显增快,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糖尿病组、合并组术前远段管径较正常组和高血压组小,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48~72h内桡动脉远段穿刺点处管腔轻度狭窄。结论糖尿病和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因血管较细,更易出现远段穿刺部位轻度狭窄。
简介: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d(QTed)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成功实施了直接PCI术的AMI者为观察组(A组)、78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B组),分别记录术前、术后心电图,计算各时期的QTd及QTcd。结果A组术前QTd及QTcd显著大于B组(P〈0.05),B组术后QTd及QTcd显著缩短(P〈0.05)。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的影响没有差别(均P〉0.05)。结论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高于正常人,成功的直接PCI可使QTd及QTcd明显缩短。三支梗塞相关血管对QTd及QTcd相同。
简介:目的探讨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A1,ApoA1)/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ApoB)比值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冠脉造影技术将120例患者分2组: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测定ApoA1和ApoB,并计算出比值,探讨其与冠脉病变记分(css)00关系。结果冠心病组ApoA1/ApoB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ApoA1/ApoB比值与CSS呈负相关(P〈0.05).结论ApoA1/ApoB比值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入院心电图将STEMI患者(n=80)分为QRS波终末变形阳性(3级缺血)组、QRS波终末变形阴性(2级缺血)组。两组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SYNTAX评分,分为高分组(≥22分)、低分组(〈22分)。结果3级缺血组29例、2级缺血组51例,其中高分组27例、低分组53例。3级缺血组SYNTAX评分明显高于2级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8.3)分vs.(13.5±6.8)分,P〈0.001)]。高分组心电图3级缺血现象明显多于低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4%vs.20.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3级缺血(P〈0.001)、年龄(P=0.017)、糖尿病(P=0.014)、前壁心肌梗死(P=0.012)是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QRS波终末变形阳性可能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3级缺血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SYNTAX评分高可能有助于解释3级缺血与预后差的联系。对STEMI患者以心电图3级缺血来预测冠状动脉高SYNTAX评分,可能有助于选择最合适的血运重建策略。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p分级标准对患者的侧支血管情况进行分级,Rentrop0~Ⅰ级视为CCC形成不良(n=73),而RentropⅡ~Ⅲ级视为CCC形成良好(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R)、白细胞计数(WBC)、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WBC、hs-CRR和多支病变比例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C形成良好组的LVEF和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明显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C形成不良组和形成良好组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81.2±10.1)pg/ml和(67.5±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trop0级和Ⅰ级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RentropⅡ级和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浆ET-1水平升高是CCC形成良好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5~3.72;P<0.01)。其他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包括糖尿病、hs-CRP和右冠状动脉闭塞等。ET-1预测CCC形成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2~0.88,P<0.01);最佳截点75.3pg/ml,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79.0%。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血浆内皮素-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密切相关,且高水平的ET-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硝普钠联合维拉帕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无复流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科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分为硝普钠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普钠)和联合治疗组(51例,在硝普钠组基础上加用维拉帕米)。测定比较PCI术前、术后16h~18h两组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以及随访12个月后两组心功能指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PCI术后16~18h两组的cTnI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硝普钠组比较,联合治疗组cTnI水平[(1.31±0.44)μg/L比(0.11±0.02)μg/L]和cTnI〉0.10μg/L比例(94.5%比54.9%)显著降低,P均=0.001。12个月后,与硝普钠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62.29±3.06)%比(65.65±3.94)%]显著升高,左室收缩末内径[(33.29±2.11)mm比(31.00±4.33)mm],左室舒张末内径[(50.24±3.73)mm比(47.60±4.72)mm]显著降低,P均〈0.05。两组在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冠脉内联合注射维拉帕米和硝普钠可改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出现无复流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两组均观察12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24h、7d、28d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P2Y12反应单位(PRU)、血小板内血管扩张剂激磷蛋白(VASP)磷酸化水平,计算血小板反应指数(PRI);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术后24h、7d、28d观察组MPAR、PRU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术后24h、7d、28d观察组PR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RI≥50%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随访1年,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20%vs.3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出血事件低于对照组,次要出血事件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术后应用替格瑞洛治疗相比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拮抗作用更佳,能够降低MACE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