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卧床患者压疮治疗影响。方法该临床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为我社区发生压疮卧床老年患者,入选时间为2015年至2017年,共计纳入80例,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根据其压疮等级给予相应治疗,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配合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90.0%,比对照组患者67.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压疮恢复情况比较,其中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创面直径缩小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新鲜肉芽生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对社区老年卧床患者在压疮治疗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压疮治疗效果,利于患者快速恢复,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综合护理 社区老年卧床患者 压疮
  • 简介:现我院将收治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单纯康复运动锻炼,另一组给予规律性运动锻炼,对比两组患者心脏泵功能以及肌肉力量改善情况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我院确诊,并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知情权同意书,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

  • 标签: 运动锻炼 冠心病 心脏泵功能 肌肉力量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关系.方法:观察64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内QT离散度,并观察其与两周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QT离散度较对照组增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患者QT离散度与未发生者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大对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有预测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QT离散度 恶性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青年胸痛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急诊室收治年龄<40岁胸痛患者20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表现、冠脉造影资料.结果200例患者中男性150例,女性50例,年龄均<40岁,最小20岁,平均32.5岁.能明确诊断并为临床提供重要帮助者130例,阳性率为65%,其中冠心病34例(26.2%)、急性心力衰竭20例(15.4%)、心包积液3例(2.3%)、肺栓塞8例(6.2%)、非心源性胸痛50例(38.5%),其他15例(11.5%).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心血管危重症急诊协助除外心血管性病因等提供了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起着其他影像检查无法替代作用.

  • 标签: 青年胸痛患者 超声心动图检查 临床特点
  • 简介:心律失常是开胸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全肺切除术由于创伤大、肺功能丧失多、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术后两侧胸腔压力不均衡而容易产生纵隔移位等原因,较肺叶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更为常见,严重者可致死亡。过去认为,老年肺癌患者由于心肺代偿功能欠佳,不适宜行全肺切除术,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各种监护和治疗手段完善,越来越多学者认为单纯年龄不属于手术禁忌证,而且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许多高龄肺癌患者愿意选择外科治疗。我们回顾了近7年来因肺癌行全肺切除术老年患者89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9例,通过对原因分析,探讨相应护理策略。

  • 标签: 肺癌 全肺切除 心律失常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梗患者抢救中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选取了120例2017年1月-2017年8月阶段在我院救治急性心梗患者实施研究,以随机原则作为分组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设置6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救治过程中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流程。结果两组患者相比,出诊达到时间、第一救治时间、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组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两组患者相比,胸痛缓解率、ST段回落率及心肌酶谱回落率,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实施能够显著缩短急性心梗患者出诊达到时间、第一救治时间、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救治时间,从而显著提高患者救治效果,有效控制患者死亡率。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梗 抢救
  • 简介: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妊娠高血压患者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妊娠高血压患者76例为观察研究病例,依据临床护理实施异同分为观察组(联合人性化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38例,观察两组效果差异,分析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妊娠高血压患者应用,指导临床对于高危妊娠产妇护理实践。结果联合人性化护理干预妊娠高血压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满意度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对孕妇及新生儿有着严重危害,采用人性化护理干预进行综合管理,可有效促进母婴健康,降低各类并发症发生,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 标签: 妊娠高血压 人性化护理 干预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在围手术期循证护理方法对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到2017年8月我院接收12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按住院号进行随机数表法抽取,分为两组(实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在所有患者均接受择期手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跟踪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产后出血、产褥感染、子宫切除、出血性休克)以及心理情况(SAS、SDS)。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术后实验组抑郁状态(SAS、SDS得分低)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对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循证护理,可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低,心理状况良好,预后较好,分娩风险进一步降低,有助于保证孕妇和胎儿生命安全。

  • 标签: 循证护理 凶险性前置胎盘 围手术期
  • 简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由于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且致死率高,故早期诊断及临床干预变得尤为重要,目前诊断冠心病主要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1],但其是一种有创检查,会对心脏有一定损伤,故寻找一种诊断价值高无创指标变得更加重要。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是由一种急性时相蛋白[2],是肝细胞在炎症基础上合成和分泌,研究发现其是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可独立于血脂并有一定预测价值。

  • 标签: 高敏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病变 单支病变 多支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心脏损害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期间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172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症组,重症组,危重症组,并收集非甲型H1N1流感患者21例作为对照。大部分患者接受分子生物学检测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C反应蛋白,并接受胸部X线摄片检查,计算心胸比。结果甲型H1N1流感多发生于青壮年患者,轻症患者较重症患者更年轻(P<0.05)。在危重症患者中,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胸比均较其他组高(P<0.05或P<0.01)。1例死于心肌损害。结论与既往研究相符,2009甲型H1N1流感可以导致心肌损害,特别是在危重症患者中心肌损害较显著,从而将导致心脏扩大等损害,导致死亡率升高。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 心肌损害 高敏C反应蛋白
  • 简介:心率变异性(HRV)是指逐次心动周期之间时间变异数,可通过连续测量心搏周期之间时间变异数来反映HRV,它反映了交感/迷走神经紧张性及均衡性。本文对17例老年冠心病合并失眠患者及21例冠心病患者作了心率变异性频谱分析,探讨失眠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活动影响。

  • 标签: 老年冠心病患者 心率变异性 失眠患者 临床观察 自主神经活动 心动周期
  • 简介:目的探讨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TET)阳性患者Q-T离散度(QTd)变化意义。方法93例受试者根据TET分为阳性组(A组)38例,男/女=13/25,年龄55±8岁和阴性组(B组)55例,男/女=26/29,比较两组TET前后QTd、QTcd变化。结果运动前QTd、QTcdA组分别为41±15ms和46±18ms,B组分别(38±14)ms和(46±16)ms,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达次极量运动时A组QTd为(51±17)ms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为(79±28)ms,与运动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QTd、QTcd分别为(37±16)ms和(51±19)ms,与运动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后QTd、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ET阳性与QTd之间有良好临床相关性。可反映运动负荷造成心肌缺血。

  • 标签: 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 Q-T离散度 心肌缺血 临床意义
  • 简介:目的;观察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及普伐他汀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1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服用普伐他汀前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并与35例血脂正常者对照。结果;高脂蛋白血症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浆P-选择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普伐他汀治疗后血浆P-选择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浆P-选择素表达异常可能参与高脂蛋白血症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标签: P选择素 普伐他汀 酶联免疫吸附法 高脂蛋白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确诊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是否并发心律失常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在108例患者中,有62例(57.4%)并发了心律失常,两组患者心肌酶学指标如CK、LDH值等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比例为25.8%,低于对照组(93.5%)(P〈0.05)。结论AMI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在心肌酶学指标上不表现明显差异,且与血压昼夜节律有相关性,心电图是确诊该类患者较为有效方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特点与右室流出道不同区域起搏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行右室流出道起搏患者,根据不同起搏位置,将患者分成间隔上部组(45例)、间隔下部组(24例)、前壁组(101例)及游离壁组(16例)。比较分析4组患者在右心室起搏状态下体表心电图特点差异。结果4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中,游离壁组QRS波时限为(173±14)ms,长于其他3组(P=0.014);QRS波群额面电轴间隔上部组为(61±47)°,而间隔下部组为(-18±52)°(P=0.01);间隔上部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zoneIndex,TZI)最小,而游离壁组最大(P=0.01);在4组患者肢体导联QRS主波方向比较中,间隔上部组下壁(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比例最大。结论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右室流出道起搏电极在不同区域定位,但受样本量等影响,仍需大样本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室间隔 起搏 体表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优质护理对ICU患者护理质量影响。方法以无缝隙护理为分界点将100例ICU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无缝隙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士专业技术考核、基础护理、消毒隔离及病房管理等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CU停留时间、感染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ICU死亡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在宣教、环境、态度等护理项目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可显著提高ICU患者护理质量,减少其ICU停留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无缝隙护理 ICU 感染
  • 简介: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抑郁症状疗效。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对135例CHF患者进行调查;8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状CHF患者,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于出院时再次对两组患者进行抑郁评分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心理干预后抑郁评分平均值为(47.6±2.1)分.较对照组(56.88±3.5)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状。

  • 标签: 心理疗法 心力衰竭 充血性 抑郁
  • 简介:目的:探讨曲美他嗪(TMZ)与传统常规药物相结合对心脏X综合征预后影响。方法:80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和TMZ组(传统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TMZ20mg,3次/d),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心功能检查,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TMZ组总运动时间[(7.90±1.45)min比(9.35±1.70)min],ST段下降lmm时间[(5.30±1.43)min比(6.78±2.00)min]明显延长,ST段压低幅度明显减小[(0.89±0.30)mm比(0.61±0.20)mm],P均<0.05;心脏功能方面,搏出量[(67.99±11.77)ml比(74.05±7.58)ml]、左室射血分数[(50.13±11.05)%比(56.02±9.52)%]均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TMZ能明显改善心脏X综合征患者预后。

  • 标签: 微血管性心绞痛 曲美他嗪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加强随访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依从性及1年预后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中国人民警察部队总医院心内科诊断为冠心病并择期行PCI介入治疗患者126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64例。分为常规随访组和加强随访组,每组各63例,分别进行常规随访和加强随访。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依从性、冠脉造影复查依从性、冠心病二级预防依从性及1年预后差异。结果与常规随访组比较,加强随访组随访依从性(年随访人次)、冠脉造影复查依从性(19%vs.61.9%)及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68.3%vs.95.2%)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加强随访组再发心绞痛比例明显低于常规随访组(9.5%vs.26.9%,P<0.05)。常规随访组再次血运重建3例,心肌梗死2例;加强随访组再次血运重建1例,心肌梗死1例,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随访制度提高了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依从性,改善1年预后。

  • 标签: 冠心病 加强随访 介入治疗 依从性 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