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强力霉素对大鼠血管钙化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期望为血管钙化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线索。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只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模型组(B组)和药物干预组(C组),均用大剂量维生素D360万U/(kg·d)皮下注射,连续3天,建立血管钙化模型,C组造模同时给予强力霉素60mg/(kg·d)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4天。运用VonKossa染色判断血管钙化程度,采用RT-q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主动脉vonKossa染色有大量棕黑色颗粒沉积,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经强力霉素干预后,血管钙化程度减轻,转化生长因子βmRNA和蛋白表达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强力霉素能抑制血管钙化,其机制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量下调有关。
简介:目的:研究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缺氧诱导因1α(HIF-1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AKT/HIF-1α途径与胃癌的发生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64例胃癌及26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AKT蛋白和HIF-1α的表达,以CD34标记血管内皮.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64例胃癌组织中pAKT呈阳性表达48例(75%),HIF-1α阳性表达42例(65.6%),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X^2分别为26.936、15.950,P〈0.05);pAKT、HIF-1α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胃癌及癌旁组织MVD分别为43.5±12.7、26.2±12.3,P〈0.05(t=5.614):pAKT、HIF-1α均阳性患者MVD显著多于pAKT、HIF-1α均阴性者(t=3.947,P〈.05),pAKT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Pearsonr=0.583,P〈0.05)。结论:pAKT蛋白过表达于胃癌组织,AKT蛋白的磷酸化可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能力,促进胃癌的转移,又可以通过调节HIF-1α的表达促进胃癌新生血管的生成。同时检测胃癌组织中pAKT、HIF-1α和MVD的表达状态,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简介:目的探讨miR-125b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正常动脉(6例)及ASO标本(12例)中的miR-125b表达特征;以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获得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s),分析miR-125b调控细胞增殖、迁移的能力。结果MiR-125b在ASO病变动脉中下调,其表达主要位于动脉平滑肌层,增殖与迁移能力强的ASMCs中miR-125b表达水平下降(P<0.001),升高miR-125b水平可显著抑制ASMCs增殖与迁移(P<0.01)。结论MiR-125b在ASO病变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干预其表达可抑制ASMCs增殖、迁移,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癌外周血p53基因定量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胃癌转移和未转移各50例),并选择同期前来我院体检的5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抽取外周血并利用荧光定量PCR(RTFQPCR)技术进行p53基因定量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中P53检测阳性率为3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0例胃癌转移患者的P53检测阳性率为62.00%,显著高于未转移的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外周血p53基因定量表达对胃癌的检测、有无转移以及预后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白血病变异表达骨髓抑制期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小儿白血病患者,随机选取68例,对其进行化疗干预,化疗后对患儿进行了全面优质护理,护理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和饮食护理等等,对骨髓抑制期患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患儿生存情况和红细胞指数进行研究。结果:经过全面护理后,患儿出现发热、口腔溃疡和鼻出血的例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得到控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白细胞指数趋向正常(4.0-10.0)10^9个/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白血病预防感染护理中,全面护理方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其白细胞指数恢复正常。鉴于相关护理方案在骨髓抑制器预防感染护理中价值较高,可对全面护理方案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人间充质干细胞(hMSCs)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外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腱、肌肉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等,其免疫原性低,几乎影响免疫系统的所有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是目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干细胞类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干细胞类型。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研究及部分相关疾病的炎症因子表达进行了综述。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CGA数据库中甲状腺癌中ZBTB16的表达基础,确定ZBTB16在甲状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模式和对生存预后的意义。探讨ZBTB16的表达能否抑制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否促进凋亡。探讨甲状腺癌中下调表达的ZBTB16是否与不良预后及恶性进展相关。该基因有可能成为甲状腺癌有价值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结论:ZBTB16在甲状腺癌中以及甲状腺癌细胞中呈高表达;ZBTB16的高表达与甲状腺癌恶性进程呈现正相关;ZBTB16通过上调自噬进而抑制了甲状腺癌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
简介:摘要: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基因和蛋白质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错配修复(MMR)系统是DNA修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识别和修复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从而保证DNA的准确性和细胞的正常生长。错配修复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异常,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本文将对错配修复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收治的乳腺癌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空芯针穿刺,采集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病理与免疫组化检测;符合标准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间隔3周,进行6周的新辅助化疗,化疗后采取手术治疗。对比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组织标本的ER阳性与ER、PR表达的变化情况,研究新辅助化疗对激素受体的影响。结果 治疗后ER阳性有效率为53.13%,ER阴性有效率为46.88%,PR阳性有效率为40.00%,PR阴性有效率为60.00%,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阳性率下降为50.00%,强阳性率下降为20.83%,弱阳性率上升为29.17%,弱阳性率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具有诸多的优势,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了三种类型癌症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为抑制剂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共统计644例肺恶性肿瘤患者,136例乳腺恶性肿瘤及137例肝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细胞因子表达,健康人群3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水平。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连续变量采用正态分布检验。利用t检验研究病例组与健康组及研究实验数据的差异性。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肺癌、肝癌患者中IL-6、IL-8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差异p<0.05。乳腺癌患者中IL-1β、IL-2的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NF-α的表达在p<0.01的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IL-8的表达在p<0.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肺恶性肿瘤和肝肿恶性肿瘤针对IL-6、IL-8的信号通路抑制剂更容易获益,而乳腺恶性肿瘤中IL-1β、IL-2、IL-8的表达上调,也为临床选择针对乳腺癌免疫微环境治疗及临床实验提供病例支撑,以期未来为癌症患者提供更好和更多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