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作者主要对儿科用药药物不良反应 的现状实施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儿科不良反应 168例实施分析,并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及给药途径和不良反应引起的伤害实施分析。结果:在 168例儿科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中,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抗生素,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共计 87例,占总例数的 51.78%;其次是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到总例数的 30.38%;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还有消化道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结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在临床上表现形式多样,且累及多个系统,因此相关人员在临床上需要给予足够重视,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2月我院上报的320例ADR资料,按照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发生ADR的药物种类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和婴幼儿易引起ADR,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最易发生ADR(81%);引起ADR的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45.3%),ADR发生率最高的抗生素类分别为喹诺酮类(29%),头孢菌素类(21%)、林可霉素类(18%);ADR以皮肤和附件、胃肠道损害最常见.结论医务人员应当加强ADR监测,规范合理用药,减少静脉滴注给药和抗菌药物过度使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抗菌药物;静脉给药中图分类号R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178-02
简介:摘要目的对发生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类、护士工作年限、科室分布等进行分析统计,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向各科室的主管护师发放我院自行设计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表,由其登记、分析发生于本科内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并经过整理和统计之后上报。结果临床护理不良事件以规章制度落实类为主,所占比例为73.28%,其中最多的是信息或记录错误,占33.62%;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包括环境安全、疾病因素、流程或管理问题、能力与资质问题、评估不足、未遵守制度规程和沟通不良,所占比例依次增多;随护士年龄段的增长,发生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例数逐渐减少,其中工作年限<2年的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次数最多,占41.38%。结论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在工作中更加细心,增强责任意识,医院需加强培训与考核护理人员的操作规程与工作制度,提高其护理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类型与原因,并给出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上报的8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生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类型。结果8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给药差错占30.0%、烫伤占5.0%、坠床/跌倒占15.0%、皮肤损伤占20.0%、液体外渗占20.0%、延误检查占10.0%。护士的工作时间越长、年龄越大、技术职称越高、护士学历越高,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次数越少(P<0.05)。结论增强儿科护理人员不良事件的防范意识,科室定期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严格按照工作制度和流程执行各项护理工作,以降低科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总结有效的应对方案。方法对我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分析相关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结果对本组研究中的各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可将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以下四点护理人员因素(47.4%)、患者及其家属因素(20.5%)、相关设施因素(18.2%)及护理管理不到位(13.9%)。结论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有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及其家属因素、相关设施因素及护理管理不到位4个方面,临床上可从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流程和加强安全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案。
简介: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医学上常见的一类胃肠疾病,究其发病原因,不仅表现在患者饮食方面,而且还往往与其个人的情绪状态息息相关。本文分析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的发病机理,结合相关治疗经验,就内科治疗方法提出浅要论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及原因,以制订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13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3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依次为管道脱落25例,占18.8%;跌倒/坠床24例,占18.0%;用药错误24例,占18.0%;标本采集错误15例,占11.3%;药物渗漏14例,占10.5%;医嘱执行错误5例,占3.8%;烫伤1例,占0.75%;其它25例(操作不当、病人信息错误、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占18.8%。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鼓励护士加强责任心,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管理者要增强主动报告意识,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中,进行原因分析并制订防范措施,加强护理工作安全管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和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总结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会阴伤口愈合不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2例。分析会阴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会阴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以及伤口愈合时间,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本组84例会阴愈合不良患者中,原有阴道炎症占的比例最大,为52.38%,其次为产后出血、缝合技术不当、复杂裂伤等;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会阴护理知识掌握情况评分显著升高,伤口愈合时间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产妇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的因素较多,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减少伤口感染发生率,促进伤口的愈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