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急性脊柱损伤中的应用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016年急性脊柱损伤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这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微创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进行的时间、手术当中的出血量、切口的长度、骨折愈合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的指标均表现为观察组的患者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的患者,观察组患者中恢复优良率为72.5%,常规组患者中恢复优良率为62.5%,两组数据对比结果具有较大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椎弓根内固定的手术方法对急性脊柱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手术后的创伤小,患者能够得到快速的恢复,且损伤处有更加良好的愈合效果,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月7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据术式分组。对照组只行骨折邻近椎体固定,观察组结合伤椎一起固定。比较两组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术中出血的水平、切口的平均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VAS水平;手术前后患者受累椎体高度、Cobb角;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的水平、切口的平均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术后VAS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受累椎体高度、Cobb角相近,P>0.05;手术后观察组受累椎体高度、Cobb角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结合后路伤椎固定手术疗效肯定,可有效恢复椎体结构,增进固定矫形效果,加速患者手术后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将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术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均接受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椎体后缘、前缘高度相比治疗前均显著上升,而Cobb角相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本组52例患者并发症率为5.77%,经对症治疗后症状都消失或显著改善,均痊愈出院,本次研究中无1例死亡,未出现残疾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椎弓根螺钉联合连接棒内固定术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中疗效确切,且术后并发症较少,手术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使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骨科治疗与康复的6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将通过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通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40.00%,P值均小于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技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控制术中痛苦明显优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X线平片与CT应用在脊柱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500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X线与CT检查,对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诊断出700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L2,1160例在L1,1080例在T12,900例在T11,诊断符合率为76.8%,CT诊断出620例患者的骨折部位在L2,1300例在L1,1800例在T12,1200例在T11,诊断符合率为98.4%;CT诊断符合率高于X线平片的诊断符合率;X线平片诊断出3500例患者为稳定性骨折,1500例患者为不稳定性骨折;CT诊断出2000例患者为稳定性骨折,3000例患者为不稳定性骨折。两种诊断方式在稳定性与不稳定性骨折诊断上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线平片与CT在脊柱骨折的诊断上各具优势,CT能够对复杂隐匿性脊柱骨折进行有效诊断,临床上应该有效结合这两种诊断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SPSS20.0软件包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前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伤椎节段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弓根钉钉棒系统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术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术后Cobb角较之于术前更小,前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钉棒系统治疗脊柱骨折,效果肯定,具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医护一体化模式对于脊柱外伤骨折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脊柱外伤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75例,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75例,采用医护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就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忧郁以及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也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脊柱外伤骨折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的模式,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些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并且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程度,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手术方案将54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行传统开放手术,实验组27例行微创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最高体温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腰背疼痛评分较术前均下降,但实验组下降更为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及手术节段的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胸段段脊柱骨折,损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过伸体位下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对67例76个椎体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行术前及术中手法复位,使压缩椎体形态改善后在过伸体位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形态的变化和疼痛缓解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椎体内骨水泥注射量3.5~6.0mL,术前骨折椎体前平均高度为原椎体高度的(60.2±14.3)%,术后明显改善恢复至(81.23±13.5)%,骨折脊柱后凸也得到了明显的矫正;术后一周的治疗有效率100%,椎体成形术镇痛和稳定脊柱的有效率,症状缓解与成形术前后椎体形态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随机对照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至2015年04月期间80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上述的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以及参照组,各组患者40例,对参照组患者使用椎体后凸成形手术,实验组患者则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经过相应的手术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统计分析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手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均可以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采取长柄生物型假体关节置换术后,取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取一般假体置换术,观察组采取长柄生物型假体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优良率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8.3%,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6.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优良率更高。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采取长柄生物型假体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少,出血量少,手术后恢复快,治疗效果突出,置换优良率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