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住院期间跌倒的常见原因,制订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通过回顾性调查3年中本病区跌倒患者的各种记录,收集跌倒患者的一般资料、跌倒的危险因素、跌倒发生时相关情况、跌倒后果等。结果本调查中有11例跌倒,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797±62)岁,过去1年有跌倒史的4例,脑卒中后遗症致偏瘫1例。跌倒多数发生在室内(6例,5455%),其次为厕所(4例,3636%)。跌倒时间相对分散,但多数集中在早上600~730(3例,2727%)、中午1100~1400(3例,2727%)和夜间130~200(3例,2727%)。3例患者发生肢体损伤,平均住院日为(285±60)d。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场所多为室内及厕所,时间集中在早、午及夜间,应加强这些地点及时间段的护理工作,以降低患者意外跌倒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就老年病人74例脑血管造影操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治疗的74例老年病人,男性50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为(632±24)岁,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60岁,对其进行脑血管造影操作。结果本组资料中74例患者全部都实施选择性脑DSA成功,其中7例患者出现了C2段血管痉挛、C1段血管痉挛,由于病情不严重,没有给予较为特殊的处理。8例患者左侧由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狭窄,故没有出现1例造影导管扭曲打结、继发性迷走神经反应、后腹膜血肿、动脉夹层、继发性脑梗死。11例患者在锁骨下动脉造影,这些患者的右侧椎动脉出现过度扭曲。还有2例患者出现了右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再经过间断性按压、加压包扎之后,病情缓和。结论老年患者在脑血管造影操作中很容易出现血栓形成、栓子脱落的问题,这是由于他们大多都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别容易对椎动脉系统造成影响,甚至使得老年患者死亡。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痛风患者的长期护理方案及康复指导的有效性,并比较不同方案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收治的150例痛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康复指导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实验组接受针对痛风疾病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和系统康复指导,包括饮食调控、药物管理、锻炼计划等。对照组接受传统的一般性护理和常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在康复过程中的疗效、生活质量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经过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缓解、关节功能改善和尿酸水平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病情稳定时间较长,复发率较低。此外,实验组患者在心理状态、社交互动、自我管理等生活质量方面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的长期护理方案和系统康复指导可以改善痛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通过饮食调控、药物管理、锻炼计划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疼痛程度、改善关节功能和控制尿酸水平。此外,良好的心理状态、社交互动和自我管理能力对病情稳定和复发预防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临床上应采用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和系统康复指导,以提高痛风患者的长期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支气管哮喘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个体化舒适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11月 48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 24例,对照组 24例。观察组实施个体化舒适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最后用统计学的途径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两组中生活质量( SF-36)对比存在差异性( P< 0.05),结果有差异性。结论: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个体化实施护理有良好应用价值,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疼痛状况。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10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观察患者治疗后腹胀持续时间、肠鸣音、排便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疼痛状况、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腹胀持续时间、肠鸣音、排便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轻度、中度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无痛、重度疼痛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简介:[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的病因临床变迁,显示病因谱,为本地区该病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病因学参考。[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1987~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的方法对前十年与后十年两个时段的病因变化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①入选住院病例共1649例,其中前十年为646例,后十年为1003例;后十年住院病例平均年龄较前十年显著增加(68.31±13.87vs65.91±14.75,P〈0.05)。②两个时段原发病因构成比例显著不同,前十年以肺心病排在首位,后十年以冠心病排在首位。③两个时段比较,除高脂血症及脑血管疾病以外,后十年高血压病、糖尿病、贫血等共患疾病比例均显著增加;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例显著下降(P〈0.05)。④前后十年的诱因均以感染为主。后十年感染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比例呈上升趋势,与前十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本组调查的二十年间,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发生了明显变化,提示临床防治策略应做出相应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