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中药联合五禽戏这种联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探究联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首先选取44例患者,均符合本病诊断标准,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治疗组予中药联合五禽戏,对照组予单纯中药,3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经期停止。分析比较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中医症状评分、VAS评分及患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9%)明显高于对照组(81.8%),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样本量小所致;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0%)低于对照组(27.3%),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五禽戏在改善患者下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临床症状上,在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上,疗效均优于单纯口服中药。

  • 标签: 慢性盆腔炎 五禽戏 气滞血瘀证
  • 简介:目的评价热感糖浆治疗普通感冒(风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设计方法,随机分为3组。A组78例(小剂量组)口服热感糖浆+热感糖浆模拟剂30mL/次(含热感糖浆20mL);B组76例(大剂量组)口服热感糖浆30mL/次;C组79例(安慰剂组)口服热感糖浆模拟剂30mL/次,每日4次,疗程为5d。结果A组和B组在中医候疗效、症状消失时间、体温起效时间及解热时间上明显优于C组,其中B组在咽痛单项症状消失率、体温累积起效率、解热率等方面优于A组,在体温低于38℃时A,B组解热时间明显优于C组。在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热感糖浆是治疗普通感冒(风热)安全有效的药物。

  • 标签: 风热感冒 疗效评价 随机双盲 对照 中医学
  • 简介: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治疗不同中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78例病例均采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治疗期间除部分患者心绞痛发作时临时口服硝酸甘油外,均停用其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药物。结果:红花黄色素对不同中医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均有治疗作用,各型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各型的疗效略有不同,对痰阻心脉型和心血瘀阻型效果最明显。结论:红花黄色素对痰阻心脉型和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最显著。

  • 标签: 红花黄色素 冠心病 心绞痛 硝酸甘油
  • 简介:目的观察右归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阳虚的疗效。方法将136例2型糖尿病阳虚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治疗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右归胶囊。比较2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医阳虚候评分,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DMQL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FPG,2hPG,HbA1c2组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2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糖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中医阳虚候中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食凉腹泻、少气懒言、腰膝酸软、手足凉麻、面足水肿、口干多饮、性功能减退、夜尿频多评分,治疗组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阳虚候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DMQLS评分2组较本组治疗前均下降(P〈0.05),2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68例中,显效15例(22.1%),有效46例(67.6%),无效7例(10.3%),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68例中,显效9例(13.2%),有效32例(47.1%),无效27例(39.7%),总有效率为60.3%。经秩和检验,Z=-3.491,P=0.000,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右归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2型糖尿病阳虚具有较好的疗效。

  • 标签: 右归胶囊 2型糖尿病 阳虚证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级与其中医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将412例糖尿病患者按照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进行分级,观察患者中医候要素分布情况,分析中医候要素与DR分级之间的关系。比较气虚、燥热、血瘀、肝虚、阴虚、气郁证、阳虚、脾气虚、痰湿、肾虚在DR各级之间的分布情况。结果出现较多的前10个中医候要素为气虚、燥热、血瘀、肝虚、阴虚、气郁证、阳虚、脾气虚、痰湿、肾虚。气虚、燥热、血瘀、气郁证、脾气虚在DR各级之间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虚、阴虚、阳虚、痰湿、肾虚在DR各级之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2级、3级、4级、5级(P〈0.005)。阴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5级(P〈0.005)。阳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3级低于4级、5级(P〈0.005)。痰湿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肾虚证出现频率1级低于4级、5级(P〈0.005)。结论DR患者中气虚、燥热、血瘀、肝虚、阴虚证出现较多,其中肝虚在中晚期较重,阴虚晚期较重,气虚伴随疾病整个过程;气郁证、阳虚、脾气虚、痰湿、肾虚证出现略少,但阳虚、痰湿和肾虚晚期明显加重。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关因素 中医证候要素
  • 简介:目的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临床用药规律及其素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文献来源,统计2007年1月—2016年12月间符合要求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剂,运用SPSSStatistics20.0和SPSSModeler15.0分析其用药规律及素分布。结果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为甘草、白术、茯苓、柴胡、半夏、陈皮、枳壳、党参、白芍、厚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药物种类为理气药、补气药、消食药、化湿药、清热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位在胃、脾,同时涉及肝,主要的病性素为气滞、气虚、热、阳虚、血瘀。常用的药对是柴胡和川芎、柴胡和郁金、白术和莱菔子、白术和枳实、白术和麦芽,常用的角药为柴胡—白芍和枳壳、白术—麦芽和六神曲、白术—麦芽和茯苓、白术—山楂和陈皮、柴胡—香附和白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方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枳壳、白芍、柴胡、陈皮、厚朴、半夏。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主要在胃、脾,同时与肝相关,病性多为气滞、气虚和热,夹有阳虚和血瘀,用药以理气、补气为主,导滞清热化湿为辅,其基本方为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枳壳、白芍、柴胡、陈皮、厚朴、半夏。

  • 标签: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医药 数据分析 用药规律 证素
  • 简介:目的探讨2014年北京地区冬季甲型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中医候学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析北京地区2014年11月23日至30日收集的151例甲型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其中医候学资料,总结中医候分布规律。结果2014年甲型流感患者就诊时症状以中高度发热、咳嗽、乏力等症常见,候以表寒里热为主,占36.4%,而既往有基础病者表寒里热比例高达55.0%。候分布其次为风热犯表、邪热郁肺,分别占23.8%、23.2%,风寒束表较少见,仅占6.6%。其中风寒束表、表寒里热更易兼夹湿邪,分别占80.0%、54.5%。发病24小时内就诊的患者上述四均可见,以表寒里热为主,随着病程发展,邪热郁肺比例渐增,其它候比例减少。结论北京地区2014年冬季甲型流感初起表突出,以表寒里热为主,既往有基础病者多见,可能与素体因素有关。流感有表寒证者易兼夹湿邪。流感邪气在表时间短暂,随着病程发展,邪热郁肺多见。

  • 标签: 甲型流感 中医证候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4种常见耐药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的中医候演变规律及其转归特征。方法对212例上述常见4种耐药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进行分析,阐明患者入院后不同时段中医候分布特点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并分析不同耐药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的转归特征。结果上述常见4种耐药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入院第1天候分布无显著差异。痰热壅肺是老年人耐药菌肺炎入院时的主要候类型,共140例,气阴两虚是疾病中后期的主要候类型。入院第14天,4种耐药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候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所致老年肺炎患者容易出现热闭心包与邪陷正脱等危重候。结论本研究4种耐药菌中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最大;痰热壅肺和气阴两虚是最常见的候类型,热闭心包与邪陷正脱是常见的变、坏,预后凶险;入院第14天是老年人耐药菌肺炎候演变的关键节点。

  • 标签: 耐药菌 老年人 肺炎 证候演变 转归
  • 简介:目的观察凉血清热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凉血清热方口服,对照组予复方青黛胶囊口服,2组均外用芩柏膏。观察2组中医候疗效、中医症状评分、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情况。结果中医候疗效治疗组40例中,显效33例(82.5%),有效7例(17.5%),无效0例(0.0%),总有效40例,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40例中,显效16例(40.0%),有效18例(45.0%),无效6例(15.0%),总有效34例,总有效率为85.0%。经秩和检验,Z=-2.371,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候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红斑、鳞屑、瘙痒、口干咽痛、心烦易怒、大便方面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前后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PASI评分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凉血清热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银屑病 血热证 凉血清热方
  • 简介: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PBI)凋亡调控因子和痰湿积分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患者PBL细胞凋亡调控因子Fas抗原、Fas配体、Bcl-2及血ANA、抗ds-DNA进行检测及评估痰湿积分.结果:LN患者大多有痰湿病理因素的存在;痰湿积分和Fas、FasL、Bcl-2、ANA、抗ds-D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随着Fas、FasL、Bcl-2的表达增多,痰湿的病理改变越趋严重;痰湿病理改变程度可反映患者狼疮活动程度.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活动期 淋巴细胞 细胞凋亡 FAS
  • 简介: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患者中医候分型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γ-谷氨酰转肽酶(GGT)的关系。方法将155例血脂异常患者根据中医候诊断标准分为痰浊阻遏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气滞血瘀组。另外收集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血脂异常患者中医候类型分布情况;比较各组TC,TG,HDL-C,LDL-C;比较各组GGT;分析血脂异常患者GGT与TC,TG,HDL-C,LDL-C的相关性。结果155例血脂异常患者中,痰浊阻遏40例(25.8%),气滞血瘀39例(25.2%),脾肾阳虚36例(23.2%),肝肾阴虚21例(13.5%),阴虚阳亢19例(12.3%)。各组TC,TG,HDL-C,LDL-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痰浊阻遏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较阴虚阳亢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遏组TG最高,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与痰浊阻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气滞血瘀组较阴虚阳亢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痰浊阻遏组、气滞血瘀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阴虚阳亢组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阻遏组较脾肾阳虚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GT与TG呈正相关(r=0.224,P〈0.05)。GGT与HDL-C呈负相关(r=-0.167,P〈0.05)。结论�

  • 标签: 血脂异常 Γ-谷氨酰转肽酶 中医证型
  • 简介: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及其兼杂素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素辨证的方法,将25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阴虚积分≥70的纳入阴虚组,积分〈70的纳入非阴虚组,从单胺类(DA、NE、5-HT)和肽类(β-EP)的神经递质水平探讨其与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及其兼夹素的相关性。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组的5-HT水平显著低于非阴虚组(P〈0.05),肾素积分与DA呈正相关,与5-HT呈负相关(P〈0.05);热素积分与β-EP、NE呈负相关(P〈0.05);湿素积分与5-HT呈负相关性(P〈0.05);阳亢素积分与5-HT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虚素积分与5-HT呈负相关(P〈0.05)。结论: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出现的生物学基础。

  • 标签: 围绝经期综合征 阴虚证 神经递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施灸方向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顺经灸组和逆经灸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以外,其余3组制备大鼠寒凝血瘀模型。造模成功后,对顺经灸组和逆经灸组两组大鼠背部的膀胱经经段实施不同方向的艾灸治疗,每天艾灸10min,7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计14d。观察大鼠症状和体征量化评分变化,每星期评分1次,共计7次。治疗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造模结束后,模型组、顺经灸组和逆经灸组大鼠的症状和体征量化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顺经灸组和逆经灸组大鼠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大鼠(P〈0.05)。结论:顺经灸及逆经灸对寒凝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以及大鼠寒凝血瘀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顺经灸对大鼠寒凝血瘀症状改善优于逆经灸,顺经灸与逆经灸对大鼠血流变学影响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灸法 膀胱经 寒凝血瘀 血液流变学 大鼠
  • 简介:本文试图从人体阴阳的变化探讨《伤寒论》六经传变的内因和规律。方法:顺其机转以为治。结论:人体阴阳顺逆的每一次转折就是《伤寒论》六经的一次传变。

  • 标签: 六经传变 阴阳顺逆 《伤寒论》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