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影响血液细胞怎样合格率的主要原因,并找出能够提高血液细胞检验合格率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提升医院血液细胞检测工作的整体质量。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医院参与血型实验志愿者的血细胞检测数据,将实例数量保持在80例,通过对采集、抗凝、储存以及检测时间的合理规定,分析影响血液细胞检测因素和控制检测结果的有效方法。结果血液稀释比例属于影响血液细胞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血液标本放着时间也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标本处理阶段抗凝剂比例不准确,仪器使用和结果审核都会对血液细胞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结论在临床阶段的血液稀释比例、血液标本放置时间、抗凝剂比例准确性、标本处理、仪器使用以及检验结果审核都属于影响血液细胞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
简介:【摘 要】目的:为提高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准确度,对检验质量控制方法作进一步探究,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研究筛选出共860例血液细胞检验患者为研究对象,都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进入本院检验,按接收检验顺序编号的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0例),对比观察稀释比例为1:10000的观察组与稀释比例为1:5000的对照组的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结果:统计研究表明,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稀释比例检验后,观察组血液细胞检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放置时间较长的检验标本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检测水平更低,血小板检验水平随着放置时间延长降低,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分析表明,抗凝剂比例与标本放置时间是影响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因素,控制抗凝剂配比及标本放置时间可有效提高血液细胞检验准确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方法选取500分血液检查标本,对其中60份不合格标本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研究不合格原因。结果不合格标本中,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样本不足5份(8.33%);容器不当3份(5%);凝血20份(33.33%);其他原因6份(10%)。同时,凝血之后血小板值从(38.25±6.56)下降到(186.32±19.56)其中白细胞测定值从(9.7±0.8)升高到(8.4±0.5)。血红蛋白从(109.56±6.5)下降到(119.56±3.6);红细胞测定值从(4.56±0.54)降低到(4.32±0.41),(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从事血液检验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认真负责,对检验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对制度化管理体系进行规范,促使血液检验的标准型得以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近两年我院收治的85例贫血患者和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85例患者按照贫血类型分为缺铁性贫血(n=52)和地中海贫血(n=33),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液检验指标。结果贫血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MCHC、MCH、MCV及Hb水平都更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铁性贫血相比地中海贫血患者的MCHC及Hb水平更低,而MCH、MCV、RBC和RDW则高于地中海贫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血患者血液检验指标与健康者之间有显著差异,且不同类型贫血患者之间的检验指标也有一定差别,因此在贫血的鉴别和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贫血患者血液检验结果以及预防贫血的措施。方法选择120例贫血患者及120例身体健康的人群进行常规血液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结果通过对两组进行比较,贫血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为(19.12±1.36)fL,红细胞平均容量为(70.65±5.58)%,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为(20.83±4.71)pg;正常组分别为红细胞分布宽度为(12.66±1.23)fL,红细胞平均容量为(88.47±4.8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为(28.64±3.81)pg;贫血组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红细胞平均容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检验中,贫血患者可通过红细胞平均容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来进行诊断,同时具备操作简便的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血液常规检查的标本进行详细分析,提升检查的准确率。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的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42例,对其分析前变异的影响因素进行查找。结果影响临床血液常规检验异的因素有采集血液的时间不当、标本溶于血液、标本容量较少以及出现凝块的血液等。在检验的标本中有11例采集时间不当,占检验总数的26%;溶于血液的标本有8例,占检验总数的19%;标本容量较少的有17例,占总数的41%;出现凝块血液的标本有6例,占检验总数的14%。结论为提升临床血液常规检验准确率,血液采集的每项环节都需严格把控,减少影响分析前变异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贫血鉴别中血液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00例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为地中海贫血组,剩余100例为缺铁性贫血组,对比分析两组血液检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结果MCHC指标检测地中海贫血组高于缺铁性贫血组,而RDW和MCV指标检测,缺铁性贫血组高于地中海贫血组,P<0.05,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MCH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血液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符合率表明结果可靠。结论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可以有效诊断贫血类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的临床应用效果,总结临床工作经验。方法选择我院从2014年3月~2017年10月行血液检验的贫血患者100例,依据贫血的类型分成I组(地中海性贫血)和II组(缺铁性贫血),每组各50例,另选同期于我院实施体检的正常人50例为III组,对三组进行血液内的MCV、MCH、RDW、Hb、RBC指标检测。结果本研究中,I组的RBC比II组组高,且差异显著(P<0.05);II组患者血液内RDW指标比I组、III组高,但Hb、RBC指标低于比I组、III组,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II组的MCV、MCH指标高于I组和I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验能够鉴别出贫血种类,为临床有效诊治提供可靠依据,具有广泛临床实践意义。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 2017年 1月~ 2018年 3月 72例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液进行检验,对外周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含量的检查,分析血液检测在临床治疗上的意义。结果 其中 22例表现为重度贫血, 31例表现为中度贫血, 19例表现为轻度贫血。结论 在对贫血进行诊断鉴别的过程中,通过血液检验,其效果非常显著,可有效提高鉴别和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贫血;血液检验;效果 贫血是临床血液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诊断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 120g/L、成年女性低于 110g/L,其红细胞比容分别低于 0.42、 0.37,可诊断为贫血。主要是指血液中血红细胞容量的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皮肤苍白干燥等,且贫血患者大多会造成缺氧使患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给患者身心带来严重影响。贫血的引发因素众多,如,血红蛋白合成障碍、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红细胞内在缺陷等。其中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是较为严重的血液疾病,地中海贫血多数为遗传性血液疾病,治疗有一定难度,且两者的血液常规检测结果相似,难以准确的鉴别与判断 [1]。任何疾病都可能致使人体出现贫血,但在临床中营养不良性贫血主要表现为巨幼细胞性和缺铁性,前者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营养不良性贫血,其给人体带来的危害较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收集的 72例营养不良性贫血患者,均来自我院 2017年 1月~ 2018年 3月接诊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经诊断确诊为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其中女性患者 29例,男性患者 43例,患者中年龄 1~ 70岁,平均年龄为( 53.5±1.02)岁。 1.2临床症状 本次研究的 72例患者均表现出活动时心悸、头晕、食欲不振和乏力等症状,其中患有心脏病合并性贫血的患者 14例,有神经性症状的患者 22例,合并有下肢浮肿的患者 19例,伴随有口腔黏膜溃疡或舌炎等症状的患者 17例,表现出肢体麻木的患者 26例。 1.3血液检验 第 2 d清晨空腹抽取 3 mL左右静脉血,采集静脉血样本时,叮嘱患者取仰卧位,均取肘部静脉血;将采集到样本静置 30 min后即可进行离心处理,速度为 4000 r/min,时间为 8 min,在完成离心处理后则运用移液器从样本中取出 1 ml上清液将其注入到试管内保存,并放置到 -80℃的冰箱内进行保存,便于下一步外周白细胞、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含量的检查所需。同时根据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并根据相关要求拟定检测说明书。 1.4诊断依据 根据我国贫血诊断标准 [2],成年女性的血红蛋白测定值应当比 110 g/L低,而成年男性血红蛋白的测定值则应当比 120 g/L低,以此为标准即可有效确诊患者是否患有贫血症。另巨幼细胞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诊断依据为。 1.4.1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依据 患者表现为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主要因素是叶酸生理需求量增大或维生素 B12需求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偏食所导致的营养不良;巨幼红细胞血象骨髓象会随之出现相应的变换;不会出现并发性脊髓症状;由于其他因素致使患者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 1.4.2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依据 患者往往患有缺铁病史,特别是慢性失血病史;骨髓象与骨髓铁染色的检查出现缺铁症状;出现小细胞的低色素贫血;铁剂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外胚叶组织出现相应的变化;血清铁出现显著下降,血清总铁的结合力也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 2结果 2.1外周血的含量 本次研究的 72例患者,其外周血的血红蛋白含量表现为 30~ 107 g/L,平均含量为( 65.5±1.5) g/L,其中 22例表现为重度贫血, 31例表现为中度贫血, 19例表现为轻度贫血;患者的白细胞的含量为( 1.8~ 12.0) ×109/L,平均白细胞含量为 6.2×109/L, 2例患者其白细胞含量为正常值,其他患者的白细胞含量则均未达到 4.0×109/L;另 12例患者的血小板含量均明显比 100×109/L低。 2.2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 72例患者中 24例患者表现为血清铁含量比正常偏低,但其总铁的结合力且均比正常水平更高, 19例患者的叶酸水平较之正常值更低, 29例患者的维生素 B族水平较之正常值低;但根据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肾功能以及肝功能均表现为正常。 3讨论 尽管贫血在临床中非常多见,但其并不属于一个较为具体的疾病,而是各种疾病都可能导致机体出现的症状,各种系统性的疾病都可能导致贫血症状,加之贫血症状的原因不同也充分说明了血液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有所差异,故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多种综合的病症,例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以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根据有关报道资料了解到,各种类型的血液疾病中,出现贫血症状的概率达到了首位,且相较于白细胞疾病贫血的发病率更高。根据世界权威组织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超过 25%的人群患有贫血症状,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红细胞酶、红细胞膜以及血红蛋白基因缺陷所致 [3]。由于临床关于贫血的治疗和诊断认识度明显不高,为此,进一步推动临床血液检验推动贫血的临床诊断,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医学任务。现目前,临床中大部分的病例诊断均属于 "贫血待查 ",关于贫血的诊断则应当包含贫血性质、病因诊断以及治疗效应验证 3个方面,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依赖贫血的筛查检验,这在提高贫血诊断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5]。为此,从现目前情况来看,提高贫血的诊断准确性是提升贫血诊断的关键。 而根据临床研究情况来看,贫血的程度以及时间都会致使外周血中的红细胞( RBC)出现相应的变化,而白细胞( WBC)则会出现轻度减少或者计数正常,这都属于正常现象;血小板( PLT)的计数患者往往会表现为偏高,儿童和婴儿则表现为偏低。